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晚明以来佛教在社会救济事业远不如唐宋以前,除了政府政策的立意、乡绅势力的积极涉人与新兴民间宗教的相继参与,及频仍的战乱局限了佛教的社会救济能力外,如闽南地区某些寺僧受雇于宗族家庙(寺),担任提供宗教服务的神职人员,代为执掌祭拜家族先人的祭祀工作,流为家族之附庸。而这层雇用与依附的关系,似乎也隐藏着明清时期寺僧难以独立承担社会救济的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要素。透过闽南地区的几部家谱资料,就寺僧与家族在社会救济方面的推动与互动关系,进行更具体的观察。  相似文献   

2.
“庚子之变”后,八国联军、散兵游勇以及土匪强盗在京津及其附近地区烧杀抢掠,导致难民大增,而清政府无力对灾民进行大力救济。以上海绅商为主组成的救济善会、济急善会等民间慈善组织,发动东南各省民间力量,大力组织义赈,有力弥补了官方在非常时期社会救济的暂时缺失,表明中国民间慈善事业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在非常时期民间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作为新兴政权,从未放弃对重建正常社会秩序主导权的争取。在主要占领城市,太平天国政府相继建立起各类独具特色的救济组织,打破过去"官督民办"的模式,独揽城市"慈善"事业。太平天国时期民间慈善事业发展滞缓的原因,不能以"战乱"一言以蔽之,还要注意到民间慈善组织与太平天国社会组织制度的冲突、"战乱"造成的"社会失控"等因素。社会组织制度的弊病、"社会失控"是造成太平天国覆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慈善救济作为一种促进社会公平、减少社会波动的稳定机制,广泛存在于任何社会和任何时期.朝代的更替和社会的变迁,虽然会影响到救济的主体、客体、救济的方式和救济范围的变化,但与政治制度的剧烈变动相比,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任何社会都会借鉴和吸收前代的一些成功做法.就济南而言,晚清的救济措施有很多均直接延续到民国时期,因此,有必要回顾一下.  相似文献   

5.
清代是潮州历史上水患最为严重的时期,而官方的赈济活动未能满足救灾的实际需要。由地方绅、商、民以及民间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组成的民间救济体系,以其及时性、多样性、公益性、持续性等特征,在清代潮州地方防灾抗灾及灾后赈济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赈的不足。从官方与民间救济力量的消长和互动,可以反映出清代地方社会的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民间的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和封建文化自身孕育的产物,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挥着政府社会保障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7.
"教育救济":1917-1937年北京新型妇幼慈善事业的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期,在官方和民间的双重努力下,北京传统的妇幼救济开始向现代转变,养教一体的"教育救济"成为新型妇幼慈善.这种救济模式力图通过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的传授从根本上改变贫苦妇幼的境遇,使其未来不仅能自食其力,而且可以参与社会的发展,从社会负担转变为社会进步的助力.1917-1937年,妇女救济院和香山慈幼院是北京妇幼教育救济的典型个案.北京官方与民间人士以谋"完善教养"、"社会进步"为宗旨进行的慈善创新与实验,其救济成效和救济机制值得今人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是民国前期源起于山东济南的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在民国历史上影响广远。世界红卍字会更因出色的慈善救济活动而声名大噪。山东各地道院暨红卍字会的成立及其开展的慈善救济活动,不仅减轻了山东民众的疾苦.缓解灾害、战争对社会的重创与破坏,而且还惠及其它省区的灾民。对该组织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以资镜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功能论的角度看,徽州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发展至明清,对宗族内事务的管理与控制的功能有着日益强化的趋势。其中,对内部社会秩序进行积极的控制与调适即是这一时期徽州宗族作为社会自治主体和社会管理者角色扮演的重要体现。徽州宗族通过教化、调解、惩罚等方式,实现了对其内部社会秩序的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的持续繁荣及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广东省政府建立了适应战时需要的救济行政体制:救济工作的行政管理由广东省民政厅、国民党广东省社会处、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广东省分会(后改为广东省振济委员会)三个机构负责;救济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国内外捐款;救济设施主要有难民收容所和输送站、难民招待所、救济院、儿童教养院、托儿所等.这种救济行政体制对解决战时广东的严重灾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徽商积极参与徽州的荒政事务。在徽商影响之下,徽州的荒政形成了特色:官商共济使其成效斐然;宗族内部救济与政府救济有机结合;救济经费、物资等运作的商业化。徽商参与徽州荒政事务有助于缓和徽州的社会矛盾,协调徽州的商民、官民关系,从而促进了徽州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宋代官办救助机构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宋时期封建政府重视社会救助事业,先后建立了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养济院、漏泽园等官方救助机构,以帮助那些穷图潦倒、无法生存的穷困百姓。宋代这些官办救助机构的建立对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所谓贫宦 ,即贫穷的官员 (包括致仕者 )。在宋朝社会各阶层中 ,贫宦是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 ,其经济地位较低 ,生活困难。对他们的救济 ,是宋朝社会救济中的一个特殊层面。与一般对大众的社会救济不同 ,宋朝对贫宦的社会救济除了生活方面的救助之外 ,还包括对其家属的生活济助、归乡旅费等方面的资助  相似文献   

14.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依靠自身努力难以满足其生存基本需求的公民给予的物质帮助和服务。唐山市已初步建立了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社会帮扶捐助救助和应急救助制度。分析唐山市现行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轨迹,阐述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这一问题,近来有些学者提出“宗族自治”、“乡绅自治”等“地方自治”的观点。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各要素及其内部相互依存关系的分析,说明这种所谓的“自治”只是表象,其实质是王权专制下国家政权与族权、绅权共同统治的“官治”。  相似文献   

16.
在宋代社会救助过程中,除政府作为主体救助力量外,民间力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宋代民间力量用于社会救助主要采用劝分、售卖度牒和创办义庄等形式。  相似文献   

17.
柳州地处多雨地带,气候决定了这一地区极易产生强降水,加上地形厦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该地区洪灾频频发生。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初六日至初九日,柳州发生了空前的洪灾,大水淹没了柳州城大部门地区,对居民造成了巨大损失。灾害发生后,官方和民间积极参与救灾活动,但迫于资金的匮乏,加上救灾方法简单,导致救灾效果大大折扣。从而助长了当时社会的反抗斗争,使清廷在广西的统治日渐薄弱:  相似文献   

18.
"官箴"中的慈善思想是古代慈善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儒家"仁爱"、"仁政"、"爱民"、"亲民"思想,是"官箴"慈善思想的思想渊源。从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救助、防灾赈灾,是"官箴"慈善思想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