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那天,妈妈买了芋头,芋头是一种吃起来又香又软的食物,我特别喜欢吃。可妈妈在洗芋头时遇到了困难,我听到妈妈抱怨说:“用手洗芋头痒得很,好难受,用水冲洗也没用,真是没办法。”这时正在一旁玩耍的我大声喊起来:“我有办法。”妈妈疑惑地说:“你能有什么办法?”我得意地说:“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你先把芋头倒进桶内,加水后用木棍使劲搅动,这样不就行了。”妈妈用了我的方法后,果然把芋头洗干净了,而且手也不痒了。妈妈夸我是个知识丰富的孩子,忽然妈妈又问我:“如果不知道,已经用手洗了,那怎么办呢?”我考虑了一下,又接着说:“把手放在火上烤一…  相似文献   

2.
这个题目似乎有点旧了。其实,我觉得旧题新写,也有必要。理由有三:一、现在编辑队伍也在“新老交替”,不少新同志刚刚从事编辑工作,有些“忌”的地方,总该提醒一下;二、前一段,新的不正之风也波及到了编辑队伍,不能不正视这个现实;三、在报刊林立,新闻出版事业空前活跃的新形势下,应该有意识地去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为此,我想了一下,写下编辑十忌,供同志们参考。一忌改稿没思想。编辑部每天要收到大量来稿,选哪些不选哪些,总得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实际上就是编辑部的指导思想。一个头脑清醒的编辑所选的稿件,不仅能够适合编辑部的意图,而且还要有所发挥;要是一个“糊涂虫”,常常会抓住“芝麻”丢了“西瓜”,有的甚至还把“芝麻”看作“西瓜”。因此,编辑在选稿时一定不能满足于浮浅的  相似文献   

3.
如何办好办活一张企业报,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只有使报纸具备“多功能”,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多功能”,就是把报纸宣传的触角,伸向企业的各个方面,这是办好企业报至关重要的一条。创办合山工人报之初,由于我们思想上认识片面,认为合山工人报是企业报,它的任务就是促进生产,全力为生产服务,它所刊登的新闻、文章、图片都应反映生产。因此当时整张报纸从一版到四版,版版见煤,篇篇讲煤。结果,报纸在全局十几个单位里,很少有人看,甚至有的单位半个多月还没拆包。究其原因,主要是把报纸的“功能”只放在“攻”生产上,未能做到“多功能”,结果事与愿违,使大多数  相似文献   

4.
去年10月,军区举行高原大演习,我除了参加演习外,还兼任团的宣传报道工作。当时,各大报纸、电台的记者、通讯员蜂拥而至演习地域。我是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第五届的学员,那时尚未毕业。自己底子薄,又没经验,如何与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记者、通讯员们竞争呢?我决定抛开“西瓜”,专心去拣“芝麻”。演习地域海拔4000多米,天天下雪,我冒着严寒,不顾严重的高原反应,一头钻到连队,奔波干12个阵地上。当我来到~连采访时,恰逢守车五昼夜的司务长朱益兵及战士单东军被接回宿营地。原来他俩在没有吃、没有取暖设备的高原”/D,与风雪…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 《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消息里没交待,我这个读者“不知道”。《台湾“迷你猪”身价大涨》。“迷你猪”是何物?消息里没说明,我这个读者“不知道”。  相似文献   

6.
孩提时,老师曾给我讲过这么一件事:一位少年去请教一位善于玩转碟子的杂技演员,练熟这门功的秘诀在那里。这位杂技演员把这位少年带进自己的卧室,指着床底下大堆摔破了的碟子,告诉他说:“这就是老师。”由此,笔者联想到一些热爱新闻工作的通讯员,总为自己上稿命中率低而苦恼,总希望从别人那儿找到“终南捷径”。我以为不妨学一学这位杂技演员的秘诀。回想这些年的新闻记者工作,我备尝艰辛,也经  相似文献   

7.
广泛开展“双增双节”运动,是今年我国经济工作要着重抓好的一件大事,也是报纸宣传的中心课题之一。从2月份起,各报有关这方面的报道逐步增多,势头是好的。但翻阅几家报纸之后,也发现一些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现提出来就教于同行们。既要宣传“拣芝麻”又要宣传“抱西瓜”“双增双节”的内容比较多,范围比较广,但目前的宣传重点中央是明确了的,这就是:增产节约运  相似文献   

8.
我当过兵,曾经差一点上了前线,为这“差一点”我深深遗憾。男子汉嘛,要做英雄,不做“狗熊”,该上就得上,该拼就得拼。没想到脱下军装12年后,我竟经历了另一种意义的“战场”。 去年8月12日下午6时30分,我们《中原焦点》赴抗洪前线采访组从郑州出发。也许是兴奋的缘故吧,我在大雨中驾驶汽车17个小时竟然没感到累,只是盼着快点见到水。虽然已有一百次、一千次的心理准备,可当一片汪洋突然闯入眼帘时,我还是感到震惊。这个叫焦家铺的地方,整个村子淹在水中。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说:“活这么大没见过这样大的水。”采访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大堤上人山人海,大江内洪水汹涌,人与自然之搏,其实真像两军对垒,也是四处杀机,你死我活。也是在这时,我有了一种上战场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几年来的新闻实践使我体会到,要想写好新闻报道,不钻研行业业务,就根底不牢,抓不住新闻,甚至闹笑话;假若陷进行业业务圈子,不会把行业的事情放在大局上,放在群众要求上去掂量,去分析,也仍然写不出好新闻。正确的做法是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按业务分工,我搞财贸报道。起初,凭着一股热情,跑财政、金融、税务等行业采访新闻。由于对这些行业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瞎摸硬碰,别说挖掘新闻,连采访的话题部扯不开,人家介绍些情况也听不懂。到财政厅采访,听到的是一连串的预算——预算支出、预算后备、预算定额,预算包干、预算追加和追减,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一次,在银行采访中听到讲“贴水”时,脑子反应出来的是将“贴水”类比为一种“水”,不禁发问银行还搞什么“水”,引起在坐行家们大笑。一  相似文献   

10.
“套近乎”一词不乏有些贬义,但在采访中,它还挺管用。初学采访时,我不善于“套近乎”一找到采访对象,掏出本子就提问。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1980年,我参加地方新闻集训班。在上采访课时,老师给我们讲斯诺夫人海伦·福士德·斯诺的采访经验,使我深受启示:1937年4月,她第一次到延安去找毛主席采访,一见面就从笔记本中取出一张照片,递给毛主席说:“我早就从这张照片中认识你了。这是斯诺给你照的。”这样一“套近乎”,使她和毛主席象老朋友似地交谈起来。1978年,她在西安采访王震,见面就说:“我记得我们俩是同年的。我在延安的时候是28岁,现在72岁了,你是不是72岁呢?”又是一个“套近乎”,不仅把她和王震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且一下就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息:《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  相似文献   

12.
记得上军校第一年,我爬起“格子”。一年中,倾心撰写了33篇稿件,却没收获一篇“铅字”。我一次次暗暗地问自己:是稿件质量不行?是报社没有“关系”?还是自己不是这块“料”?说心里话,由于很长时间找不出原因,我彻底灰心了。 一天,我从《河北日报》上看到一则征文,看后再也按捺不住激情,也拿起笔写起自己的故事。我把征文要求当作“镜子”,一遍遍地对照,一遍遍地思索、修改。三个星期后,《是你使我转变》一文竟然在《河北日报》上开天辟地第一回“亮相”。没多久,我发现《解放军报》上新开辟一个专栏:“每月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一些报刊上常见“双效”二字。 “双效”,乍听起来,很顺耳,既抓社会效益又抓经济效益,不是很全面吗?其实不然。 图书出版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生产经营,并不在于在经济效益之外也要讲社会效益——“双效”,而是在于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以社会效益为主,掌握“双效社一”、“双  相似文献   

14.
1988年5月底,我厂民兵高炮连千里行军到开封参加实弹射击比武,首发命中拖靶,受到河南省军区的嘉奖。载誉归来又受到洛阳市和厂领导的热情迎接和高度赞扬。作为一名民兵,我既感到光荣和自豪,又想把战友们的事迹宣传出去。而这时的高炮连,已成为厂里的英雄,记者们来了一批又一批,我这个基层报道员能采写到什么呢?我想,记者们大都来去匆匆,抱“西瓜”,写大作,我何不拣点“芝麻”,写记者们顾不上写的新闻呢?于是,我采访了我最熟悉的民兵龚福予。并把他如何过好家庭关,千方百计搞好训练的事迹写成稿子,此稿很快在厂报三版头条…  相似文献   

15.
从北京电台到现在的上海东方电台,我做“广播人”已有九年。在1995年,我与一档有趣的节目结缘:收藏。因为是在素有中国收藏半壁江山的上海工作,又时不时地与各位收藏大家频频交往,所以人家总是忍不住问一句:哎,金亚,你收藏什么?我一无财力,二无时间,就是有些收藏爱好,在“大家”面前也是“小打小闹”,就总是随口笑谈:我呀,收藏“声音”呗! 1996年,我采访《上海浦东》邮票的设计者之一张安朴先生时,结识了他的儿子——一个胖乎乎的小画家张乐陆(小家伙也已设计了好几套邮票并发行)。没  相似文献   

16.
某报编辑在讲新闻写作时说:“编辑看稿看前三行,前三行不行就枪毙了。”对此,我实在难以苟同。我没有作过统计,给新闻单位写稿的人中不懂新闻五个“W”,甚至连什么叫导语也不懂的占多少比例。但是我敢肯定,这样的人为数不会很少。我们不是提倡开门办报、依靠广大读者办报吗?那么,不懂新闻基础知识的人给报纸写稿,自然也该是受欢迎的。而这样的人写稿往往不会把功夫下在“前三行”上,很可能下在叙述一件事的具体内容上。即便是科班出身或已有新闻经验的记者、通讯员,也不见得篇篇把“前三行”写得引人入胜,但  相似文献   

17.
我见过这样的现象:把过去贮存的稿件或素材,从案头或抽屉里找出来,重新“加工”“打扮”一番后,抛出去派上用场;于是,报纸、电台和电视屏幕上,就出现了“不久前”、“最近”等等字眼.这种现象,有人讽喻为“冷藏新闻”。“冷藏新闻”,是有悖于新闻规律的。“新闻”之所以成其为新闻,首要的就是因为它“新”。如果是“陈芝麻烂谷子”,那还叫什么“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呢?“冷藏”毕竟不是“鲜货”,“冻肉”哪有“鲜肉”可口?这道理,其实我们的编辑记者也懂得,只不过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些具  相似文献   

18.
近来,我时不时有一些小稿被各种报刊采用,周围一些战友总爱问我:“你有什么亲戚在报社,关系一定很硬吧?”对此,我只是一笑了之;我在报社根本没什么“关系”更没什么亲戚呀!当初我刚到团报道组当报道员时,由于上搞心切,就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一篇稿。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我满怀希望地把近一百篇自认为“得意”的新闻稿寄向各级报社,结果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块搞新闻的料。这时,周围战友的议论也飘到了我的耳中:“现在报社上稿全靠关系,报社没人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也不会被编辑采用。”于是,我写稿就开…  相似文献   

19.
经济日报的总编辑范敬宜,不愧是一位敬业的“留心记者”。他出差坐火车,也要与列车长夜话一番。他笔录的四个变化真真切切,感人至深。我极感兴趣的倒是这篇通讯的结尾:“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认为是好事,不过有好多问题人们还没闹明白。列车上议论的尽是这方面的‘热点’,特别是租让土地,上岁数的人思想就不通,把它跟租界混为一谈。可是到底不同在哪里,我也说不清楚。翻翻报纸,也找不着答案。您是经济日报的,我建个议,常到咱列车上来听听老百姓的议论,把‘热点’收集起来,挨个儿在报上作个回答,这报纸就更有看头啦!”(1992年11月21日经  相似文献   

20.
蓦然回首,我已在新闻报道这条崎岖的山路上跋涉了五年。在五年的采写实践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对新闻素材,一定要把握好采写的火候,有时需要“热”,有时需要“冷”。所谓“热处理”,就是在得知一件有新闻价值的突发事件后,要赶快采写,赶快发稿。去年初的一天傍晚,我们仓库东边山上突然起火,库领导闻讯后,立即集合全库人员携带扑火工兵赶到现场。我也和其他战友一样,从傍晚五点钟一直奋战到深夜四点钟才把大火扑灭。战友们下山后,尽管个个饥肠辘辘,但没一个人吃饭,脸都没洗就睡着了。当,我也是精疲力尽,也很想躺在床上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