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劳伦斯在其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象征有其特有的目的和意义。对大自然的描写不是为了浪漫;对人性的描写不是对世人的责难,也不是单纯的同情;对“性爱”的描写不是要教人好色,更不是劳伦斯本人好色。其目的和意义是要揭示现代工业文明毁坏了美丽的大自然,吞噬了完美的人性,扭曲了和谐的性爱关系这一社会问题;是向往绿色环保的大自然,呼唤自然完美的人性,渴望和谐美满的家庭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追求的是能够超越资本主义文明,改变因工业文明而变得不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性是解决这矛盾的唯一方法和途径.而郁达夫的性描写可以说是对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叫板,更反映出了当时中国青年一代的困惑.劳伦斯的性描写总是在追求完美的境界,这种完美就是性与爱的和谐统一.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这种完善的性爱是不存在的,郁达夫的性爱描写中,性与爱不是一个统一体,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有性无爱,对异性充满着"性"的渴望,却很少有爱的体现.郁达夫写作的当时,还是无法去除封建伦理道德带来的精神上的压抑.  相似文献   

3.
英国文坛20世纪著名作家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充满了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小说中无处不在的象征手法赋予了整部作品以浓烈的散文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但这并不是作者运用象征主义的真正意图所在,在这浓郁的散文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背后,劳伦斯向读者传递了他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憎恨,深刻揭露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人性的摧残。让读者充分意识到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性被吞噬、两性关系被扭曲——这样一个病态的世界势必要被扭转,同时表达了他对美丽的大自然、完美的人性及对健康和谐的家庭生活的美好向往和企盼。  相似文献   

4.
劳伦斯是一位被西方评论界认为最醉心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作家,他将精神分析运用于创作,不是不谋而合,而是有意为之的。劳伦斯对世界文学的杰出贡献,正在于从他开始的精神分析“情结”使小说中的性爱意识、性爱描写进入到了一个哲学与审美双重意味的高度,使之彻底地与“淫秽”分离开来。他试图从人的性欲本能的自然发展中寻求维护人性的新信念。  相似文献   

5.
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以对保罗与三位女性的关系的描写,展示现代工业文明世界中,人与文明,自然与文明的冲突导致人性的分裂.劳伦斯在小说中追求理想的两性关系,认为只有达到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统一,人才能获得完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6.
劳伦斯是一位被西方评论界认为最醉心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作家,他将精神分析运用于创作,不是不谋而合,而是有意为之的。劳伦斯对世界学的杰出贡献,正在于从他开始的精神分析“情结”使小说中的性爱意识、性爱描写进入到了一个哲学与审美双重意味的高度,使之彻底地与“淫秽”分离开来。他试图从人的性欲本能的自然发展中寻求维护人性的新信念。  相似文献   

7.
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小说中描写了大自然被现代工业文明所破坏、人性异化、生命枯竭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对自然本色的推崇。在劳伦斯的笔下,大自然给人以生命活力,性使人的生命得以复苏。大自然与性,成为人类生命活力的源泉。生命活力之美就是自然之美和性之美,因而对于大自然与性这一自然本色的推崇是劳伦斯小说创作的精华所在。劳伦斯对自然本色的推崇与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性的独特的认知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8.
对性爱的探索研究,始终是劳伦斯小说的重要主题,《儿子与情人》(1913)关注的还只是旧的两性关系的不合理性,因此,批评旧的畸型性爱就成为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虹》(1915)和《恋爱中的妇女》(1920)开始构建新的理想的两性关系,描写了“星式均衡的男女关系”,把性爱的探索研究推进了一步。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不仅深化了性爱与现代文明、自然人性内在联系的探索,而且礼赞性爱对于失落在20世纪荒原上的生命的救赎,赋予了性爱以宗教偶像般的力量。劳伦斯的探索研究,确实夸大了性爱的社会作用,但无疑使性爱获得了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严肃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劳伦斯的作品中,对和谐完美的两性关系的探索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他以四部代表作品为纵线.揭示了作者笔下两性之间的爱情与其自我观、人性观、历史观及社会观的紧密联系,就劳伦斯式爱情观的本质和意义.讨论其作品中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0.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作为劳伦斯的最后一部作品 ,包含着作者丰富而深邃的人生思考 ,但其中的性爱描写历来争议颇多。笔者旨在探讨其性爱描写背后的哲学内涵 :( 1)本能潜抑——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异化 ;( 2 )自我苏醒——用美丽的战栗支撑起来的人生 ;( 3)主体再生——寻找生命的春天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狄更斯的小说,认为早年废墟中的人生经历奠定了其小说生态批评的思想基础。其小说对工业化带来的现实社会问题,及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贪婪的人性对物质利益和欲望的过度追求进行了深刻批判。其小说寄托了狄更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对人们回归淳朴本性的向往。狄更斯作为生态批判思想的先驱,其思想对人们思考生态与文学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孔子虽然没有专门谈论美学的专著,涉及到艺术的论述也比较分散,但是他的美学思想却极其丰富。其关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中和之美”、“美与善的统一”、“仁学之美”等方面。应深入研究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完善人格和提高人文修养有着启发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庄子站在大道角度对社会道德伦常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秉承老子的一贯主张,重申伦理价值的来源或根基是大道而不是世俗所谓物质财富、社会关系或政治权力。依循这一基本立场,庄子指出:(1)窃国大盗所立仁义伦常不具合法性;(2)真正的仁德不需要任何展示、炫耀;(3)任何与大道公正无私、尊重生命、众生平等等特质相违背的所谓道德伦常,都是非正当、反道德的。在现实生活中,庄子勇于向传统挑战,竭力主张礼数或礼制要与质朴自然之道相协调,其在爱妻死后临尸鼓盆而歌的另类表现,自己在丧葬问题上超然而不失幽默的风趣态度,至今看来,都堪称惊世骇俗。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许多思想家认为自爱与自私是一回事,自爱是不道德的.艾里希·弗洛姆对此观点持不同的态度,他认为自爱与自私根本不是一回事.自爱是美德,而自私是罪恶.自爱的人有能力爱他人,而自私的人没有能力爱他人.弗洛姆对自爱与自私所作的区分,饱含着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这对于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崇拜战神关羽,实质是对关羽所代表的忠义精神的欣赏,并不是说中国人更喜欢战争;古希腊人对战神阿瑞斯的崇拜时间不长,后来更多的是赞美代表生产和贸易的狩猎女神阿尔特弥斯和赫尔墨斯,这也不是说西方人更热爱和平。中西方对各自战神的不同态度,源于中西方的战神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人类文明才有可能和谐相处,避免冲突。  相似文献   

16.
《秘密花园》展现了天人合一的主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了人类健康、外貌和个性,宜人的环境唤醒了人的生命力。《秘密花园》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和高度一致性,它是西方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长期探索、深刻反思的结果,并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不谋而合,说明了人类文化的共通性。《秘密花园》一书为了表现天人合一主题,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1)人物形象的自然化与自然形象的拟人化;(2)人物塑造与居住环境相呼应;(3)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4)人物个性的单一性和独特性;(5)对比的应用;(6)象征手法;(7)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宜兴作家徐风在其对紫砂文化的执著探索下写了多部紫砂文学作品,他的中篇小说“壶王”三部曲和《东洋记》是一脉相承的4部作品。这4部紫砂题材的小说讲述了2代壶王的人生遭际和对紫砂文化的历史传承。这4部小说串联成了一段充满血泪的民间史,具有民间史诗的价值。紫砂壶意象的象征意义揭示了器与道、壶与人的关系。同时作家用其温婉之笔在苦难叙事中传达出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对发掘人性,反观历史和文化传承都具有价值意义,也体现了作家独特的文学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观,以人性论为核心,显示出伦理批评的鲜明特质.其批评理论与实践注重文学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效用,强调文学对人性的提升和完善.他倡导文人有行,但是在他与鲁迅的争论中,他的言行又呈现出对文人有行的僭越.他对古典主义极力推崇,反对除此以外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对理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亨利·大卫·梭罗是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文学家和自然保护主义思想家。他一生与自然为伴,用心感悟自然,写下了大量歌颂自然,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他认为自然是实实在在的本真的存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子女;自然界生命是平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温柔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梭罗的自然观不但受到了其生活环境的影响,而且也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自然观思想主要是欧洲浪漫主义、美国超验主义和中国儒家思想融合在一起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熊十力先生的所谓"体用不二"主要是指宇宙本体与人的道德良知之间具有同质性;他的"体用有分"的命题则是指本体能够恒常地保持其自性,而物质现象却是生灭无常的。然而,在论述"体用有分"的过程中,熊先生误将良知的发用这种精神现象与生灭无常的物质现象相混同,不作区分地视两种用均与体有分,这恰与其"体用不二"之说自相矛盾。熊先生的这一矛盾在他的弟子牟宗三先生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系中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