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刘辰翁词中充满亡国之痛黍离之悲,这与他所处的南宋亡国宋元更替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他忠诚爱国的秉性有关。同时,从词的发展上讲,这类抒发其黍离之悲的词作也使刘辰翁成为辛派词人最先辉的殿军,而且与同时的其他诸家词人相比,刘词中的亡国之悲尤为沉痛。  相似文献   

2.
路成文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1):15-18,30
亡国之痛,黍离之悲,是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在经历世易时改的巨大历史变迁之后所生发的一种特定民族心理。靖康之难, 宋室南渡,宋元易代,一系列民族灾难使南宋(包括遗民)词人的心理经受了长久的煎熬。因此,当他们面对那曾经作为这个民族之繁华与荣耀象征的牡丹花时,他们的感受与承平时代截然不同,亡国之痛,黍离之悲成为南宋牡丹词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3.
姜夔词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大有《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即是家国之恨,悲悼之哀,兴亡之叹,时事之思,这种悲天悯人的艺术风格在其名篇《扬州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姜夔也推崇斗士,想往豪放,也曾经有过健美豪情,但他毕竟是一位未能免俗的词人,而不是叱咤风云的猛士,所以他多用悲悼而非血誓,也正如此,它的《黍离》之悲才更为感人。然而这种《黍离》之悲虽然具有姜夔个人爱国的一面,但客观地讲,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4.
徐灿是继南宋李清照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她的《拙政园诗馀》在清初词坛佼佼不群,在中国女性文学序列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徐灿处于明清易代之际,遭遇到一种痛彻骨髓的亡国之悲、黍离之痛。她一直深爱着的丈夫陈之遴又投降清廷,成为她无法直面的"贰臣",而她本人又不得不接受清廷的封诰。因此,徐灿的感情异常复杂痛苦,她的词作具有了一般女性词人少有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5.
姜夔词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大有<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即是家国之恨,悲悼之哀,兴亡之叹,时事之思,这种悲天悯人的艺术风格在其名篇<扬州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姜夔也推崇斗士,想往豪放,也曾经有过健美豪情,但他毕竟是一位未能免俗的词人,而不是叱咤风云的猛士,所以他多用悲悼而非血誓,也正如此,它的<黍离>之悲才更为感人.然而这种<黍离>之悲虽然具有姜夔个人爱国的一面,但客观地讲,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6.
《花间集》的内容大多描写旷男怨女风花雪月的缠绵相思,但是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花间词人在心灰意懒之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亡国破家之恨。在传统的黍离之悲文学中,春秋吴越、六朝、隋、五代、南宋的亡国之鉴被题咏的频率最高,几乎成为一个永恒的题材。本文就是此为生发点,来表现他们的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7.
咏花题材的词在船山词中占了不小的比重,词人借助对这些花的吟咏,抒发了他深深的黍离之痛,并寄寓了身世飘零之悲。本文通过对其具体词作的解读,分析船山咏花词的情感内涵、艺术表达及其词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今昔巨变黍离之悲。在朗诵充分的前提下,学习词作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了解词人写什么,怎么写,抓意象,品意境,明情感,深切的感受词人的“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9.
《竹山词》运用了大量隽永感人且富有色彩的意象,这些意象寄托着词人刻骨铭心的遗民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承载着遗民词人对黍离之悲的独特的体验。  相似文献   

10.
王修志 《文教资料》2007,(35):21-23
徐灿词蕴藉丰富,幽深沉郁,把亡国恨与故园情铸成词心,展现了历史变迁过程中一个文化女性的淑世情怀。其淑世情怀主要体现在国亡家破的黍离之悲、对抗清义士的悲悼之情、对仕清的明朝旧臣的讥讽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段氏兄弟是亡金遗民词人中显著的两位作家,他们的词大部分是抒发黍离之悲、菊花之爱、手足之情,空度年华之无奈,以及记录村民迎神送神的仪式与祝祷。词风豪旷刚劲,刚柔皆备,在金元词史上,段氏兄弟词起着过渡桥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宋亡前张炎唱的是爱情欢歌,宋亡后吟的是充满沧桑之慨与禾黍之悲的苦情离绪,词作情调的变化依稀可见词人那难以与人言说的深悲巨痛,于是,张炎的艳情词为传统情词注入了新的因素,赋予了情词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顾贞观的《弹指词》,是其心路历程的展示,他以情铸词,抒写性灵,举凡青春情怀、羁旅之思、失意之怀、黍离之悲、诚挚友情、逸世情怀都寓之于词。他的词,是自我个性的张扬,也是自我灵魂的展露。  相似文献   

14.
《扬州慢》是姜夔词中的名作。我所看到的十几个选本中都选了这首词,并一致认为词中有“黍离之悲”,有家国残破之痛.表现出词人一定的爱国思想,这基本成了定论。最近看了黄凤炎同志在贵刊一九八三年第七期发表的一篇文章——《浅谈<扬州慢>的主题和写作特色》文章对《扬州慢》的主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否定了词中有“黍离之  相似文献   

15.
词心研究是词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词心最能反映词人的创造个性,展示词人对人世生命的感悟.就词心而言,后主是亡国之恨,小山为伤逝之悲,而人世痛苦、生命虚无则系纳兰之词心,纳兰词更具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姜夔是南宋重要的词人,《扬州慢》是其代表作,关于《扬州慢》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一。前人论词主要铱据小序所谓“有《黍离》之悲”,即士大夫怀念故国宗室的政治情怀。但笔者认为,《扬州慢》一词所表迭的情调,关系到词人自己,关系到扬州这一特别的城市。  相似文献   

17.
夏完淳是云闻词派的天才词人。他的《玉樊堂词》既抒写了缱绻的相思之情,又交织着深沉的亡国之悲,儿女恋情与英雄志略相反而相成。词笔摧刚为柔,意境凄艳柔婉。《玉樊堂词》在词体、韵律、选调等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陈洵是清末民初岭南著名词人,临桂词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不仅和况周颐并称,而且和黄节诗歌对举传世.他一生布衣,未曾居庙堂之高,但却忧生念乱,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情结.他作词重比兴寄托,以“留”达妙境,重视情感表达的含蓄委婉和典律精工,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深沉的忧时念乱之情或寄托于物象摹写,或触感于节序变化,或托之于美人香草,展示了一位远离朝堂的布衣词人的黍离之悲,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9.
张炎生长于江南,其词中有大量关于江南生活内容的书写,或描绘江南的秀美风光、或描写杭州故园,或刻画才貌双全的江南佳丽,这些内容往往与追忆南宋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流露了对故国的深深眷恋,抒写亡国的悲愤与哀怨,秀丽的江南风物染上惆怅哀伤。张炎词的江南书写浸透着浓郁的黍离之悲和人生伤感,进一步发展了江南文化中的柔雅流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宋代遗民词人张炎的北游词词情内潜,而词境开阔,形成了沉郁深厚的情感张力,在300多首玉田词中独标一格。张炎北游词艺术风格的形成既得力于北方自然山水的苍凉粗犷之美,又来自于词人融亡国之恨与身世之悲于一体的抒情方式。张炎的北游之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了词人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词清秀有余而气魄不足的弊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