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并发症""合并症""纠发病""伴发病"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秀玥 《编辑学报》2005,17(4):312-312
在医学中常见"并发症""合并症""纠发病""伴发病"这类名词.单从字面上看似乎是一组意思很接近的词,但要想确切表述它们各自的意思和区别,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2.
杨宾《柳边纪略》对"档案"一词的解释,在档案学界流传甚广.本文以清代笔记为载体,以纵线时间轴为线索,梳理对"档子""档案""档册"三词的运用与解读.并对《柳边纪略》中对"档案"一词的错误解读进行分析与匡正.  相似文献   

3.
"编辑""出版"最早出现时间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一词最早出现于北齐·刭罔而非唐初 "编辑"是一个由联合词组凝固形成的动词.其中,古代汉语中的"辑"和"缉"在"连缀""整合""聚集""纂集"等意义上是通用的.现代权威的说法认为,"编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初李延寿所著<南史·刘葆传>中,其文日:"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缉,筐箧盈满."  相似文献   

4.
郭雨欣 《声屏世界》2016,(12):29-31
《中国播音学》中对"播音"的定义包含了"播音"和"主持"两方面的涵义,并创造性地将播音工作分为"有稿播音""无稿播音",以区分"播音"和"主持",这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意义.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方式随着传媒行业的发展而日益多样化,如今,区分"播音"和"主持"仅仅依靠是否"有稿"这个外在形式早已远远不够,概念不清势必会对理论研究和行业实践造成困扰.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探讨"播音"的定义以及"有稿播音"和"无稿播音"这两个概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请用"标志",免用"标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远 《编辑学报》2008,20(1):78-78
在图书、报纸、期刊、电视屏幕乃至不少标准、规范、文件中,频频可见"标识"一词,如"期刊出版标识""文章标识码""商品标识""标识方法""用连续的阿拉伯数字标识各个分册"等等,这些都是不规范的.很多人还把"标识"读成"biāoshi",这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清水江文书》中"壹""乙""一"出现的频率很高,且有不同的意义和写法。"壹""一"既用作数量词,也可用作形容词或副词,区别在于书写形式不同。"乙""一"的意义和写法区别较大",乙"是甲乙的"乙",同时是"一"的假借字。这种写法是在书写过程中慢慢出现,最后约定俗成的。  相似文献   

7.
"尤""犹"辨     
"尤"犹"二词只是音同形近,而义却毫不相关.但在语言实践中,二者混用的现象却时有所见.下面先请看3个例句:  相似文献   

8.
关于文件运动"回流"形式的两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文件运动"回流"形式与文件利用的区别 1.文件运动的"回流"必须是文件实体本身从后一阶段回溯到前一阶段.我们讲一份文件从产生以后,进入现行阶段,直至最后到永久保存或销毁,都是与文件的实体形态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文件回流和文件利用的一个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9.
文体新闻版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版式更能代表读者的阅读潮流,更能体现出一张报纸的版式特色.只有追求"形""视"兼备的版式,才能创出一片天地.如何才能制作"视""形"兼备的文体版面是每个文体新闻编辑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首次启动"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此后这种方式被各级电视媒体所"抄袭",毫不夸张的说:"感动""骄傲"漫天飞舞。对这些"骄傲"和"感动"作出一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演变的轨迹:1.一开始的时候,这种活动多数以电视媒体作为主办  相似文献   

11.
"的""地""得"的用法是编校差错高发地带,可能造成文字差错和语法差错,甚至造成知识性差错或政治问题.本文从图书质检中发现的常见典型易错问题入手,梳理"的""地""得"的语用原则、编校易错点和相关标点符号的用法,希望能给同行提供编校参考.  相似文献   

12.
"图象"都能改成"图像"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素兰 《编辑学报》2006,18(2):105-105
"图象"与"图像"这2个词常被作者混用、误用."图像"常被误为"图象",其原因有二:一是不了解"像"已被确认为规范字,还是沿用新的<简化字总表>发表以前的用法,即"象"作为"像"的简化字是规范字,而"像"是非规范字,故仍沿用"图象";二是有些编辑排版软件的字库中未设"图像"这一词,而设的是"图象".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律把"图象"改为"图像",这也是不准确的,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图像"都可以代替"图象".要想区别"图像"与"图象",首先应注意"像"与"象"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3.
新闻这一行,什么是最有意义最值得不懈追求的呢?我们以为是作品,是出一些"有影响""放得住"的东西. 在中国新闻史、中国新闻摄影史上,有一个人物,他的作品--关于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关于白求恩,关于鲁迅,关于周恩来,关于抗日军民的许多照片,影响巨大,成了历史的珍品,使人们感到震撼,使人们难以忘怀,使人们把他的名字与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相联!他,就是沙飞.  相似文献   

14.
如今媒体时常有一些"秀""才"栏目——推出一些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人物,让他们上场"秀"一把特殊"才能".尤其是电视台,借助可观赏性优势,各种"秀""才"节目层出不穷.这类节目,大多具有新奇的特点,因而吸引了众多观众,如年初以来风靡一时的刘谦的魔术节目,还有一些民间武功高手,练就独门绝技的江湖奇人,等等,收视率自然不错.  相似文献   

15.
"象鼻"是古籍版本学中的专有名词,与"书耳""鱼尾"等都是古籍版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象鼻"虽是古籍版式中版心的一部分,但却从未在今存古籍中出现,而如叶德辉、张舜辉等文献学大家之作都无对"象鼻"一词的来源进行考证.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著作对于"象鼻"的界定通常一笔带过且说法不一,并常与"书口"的释义与功能相混淆.因此,笔者猜测,古籍版式中并无"象鼻"一说,"象鼻"是今人根据"鱼尾""书耳"等版式之形所新造的词.  相似文献   

16.
"农家书屋""差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位差异、农户经济组织结构差异、农村公共产品差异、"本土知识"差异造成了"农家书屋"运营的差异,差异也是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的.在"农家书屋""怎么做"的实证中,论证"差异".差异需要政府主导,需要农民主体积极参与.差异是"农家书屋"特质,也是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做好""作好";"作为""做为";"作出""做出";"当作""当做";"做贡献""作贡献";"作决定""做决定";"所作""所做";"做表面文章""作表面文章";"做进一步的探讨""作进一步的探讨";"作保证""做保证";"作了""做了"……每组词的搭配是前者对还是后者对,这些词的用法是非此及彼,还是可以通用?  相似文献   

18.
"成型"与"成形"的辨析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期刊日常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成型"与"成形"的错用及混用情况,只有理解这2个词的内在含义才能进行谬误辨析.下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年增补本)并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来阐述这2个词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一分""两统""三协调",形成以党委统领下的"两纵"(宣传、经营组织指挥系统)、"三横"(上中下三层次的横向协调组织)为基本构架的"两分开"集团管理体制. 在体制改革试点过程中,大众报业集团继续进行宣传、经营"两分开"的理论探讨,不断调整机构,完善组织体系,从而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下的"两纵""三横"式"两分开"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0.
学术论文中合理的与不合理的人格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云扬 《编辑学报》2005,17(5):328-329
学术论文中,"本文""本研究(本工作、本实验)"等合理的人格化是由于在句首的状语(或全句修饰语)中省去了介词"在"及其后的方位词"中"、在句中再省去主语"我们((本文)作者)"所形成的一种语用习惯."本文"不合理的人格化的实质是由于在句中再过多地省略去了谓语动词("报道""描述""综述"及其近义词)、以"本文"做主语时的主语与谓语动词搭配不当的一种语言现象.不应将这一概念扩大到"本研究(本实验、本工作)"等等词语,只应该仅仅局限于"本文"一词,好像还应该仅仅局限于科技学术原始论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