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稿不易、见报更难”。可“难”在何处?一些同志不从自身找原因,却一味责怪埋怨编辑缺乏“慧眼”.似乎“难”是编辑造成的。于是我想:为何有的人的作品频频见诸报端,而有的写了几十篇、甚至上百篇稿件却石沉大海,病根和原因何在?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作对作品的推敲不够、考虑不周,给读留下了太多的问号。如果在发稿前将这些问号留给自己,并努力拉直它,那结果一定会好得多.  相似文献   

2.
给报社写稿,虽不要求书法水平,但也不能字迹太潦草,其码要保证编辑顺利、痛快和明白无误地编阅稿件。所以,通讯员或报道员首先要切记字迹勿潦草。其次是认真检查审核稿件。编辑部经常接到让人啼笑皆非的稿件。要么堂而皇之地空字,要么过分马虎粗心,结果有的人名、地名,术语等漏洞百出;有的语法、错别字比比皆是。稿件写好后,自己起码要认真检查一遍,然后请有关部门审核把关。再者,有关格式问题也应注意。新闻稿件,最好抄在方格稿纸上,便于编辑计算数字,也便于编阅。一张纸,切勿抄写两篇以上新闻稿件,因为报社按“□”编稿,如果不是一个“□”的,可能另一篇因为不对“路子”被浪费了。  相似文献   

3.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4.
对一个报纸编辑来说,最高兴的莫过于编发一则好新闻。所谓好新闻,最低限度恐怕要做到:主题鲜明,内容充实,政策上把握严谨,文字流畅,没有语病,等等。但是,据说现在的新闻写作情况不尽如人意,不少编辑常为手头质量粗劣的新闻稿而叹息摇头。比如,有的新闻动辄就长长一二千字,内容庞杂,主题分散,读后令人丈二和尚模不着头脑;有的新闻缺乏最基本的政策观念,事例失实,用语过火,遣字选句不讲科学性;至于文字拖沓,语句不通,错字别字屡屡出现,这种现象更是司空见惯。面对这样的稿件,岂不苦煞编辑也? 造成目前新闻稿件质量下降的原因很多,其中十分重要的是记者没有认真把好写作的第一关。长期以来,有的同志习惯性地认为,“记者写稿,编辑改稿”,这是新闻发稿的法定流程。既然自己写的稿件有编辑在推敲斟酌,那作为头道工序的原稿,当然粗糙一些也无妨。更何况,一篇稿件的最后定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新闻写作爱好者,回想起自己17年来写稿投稿的经历,既饱尝艰辛,又充满快乐。特别是我切身感受到时代不同了,科技发展了,我写稿投稿的方式也变了。我最早写稿是用笔在稿纸上写,不是写重复了字,就是少写了字,稍微改动一下就要从头再来。有时需要对稿件结构进行大调整时,那可最麻烦了,最终一篇稿件往往要写三四遍才能定稿。后来用电脑写稿方便多了,想怎么改,只要轻点一下鼠标就可以完成,也不用笔写。用打印机打印稿件,先是色带打印,效果不是很好;后到喷墨打印,好看多了;再到激光打印,更漂亮了。我最早发稿时可麻烦了,当然采用最多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九八二年进银行工作时开始写新闻报道的。开始,我一度认为要想见报与广播多,就得发稿多,稿子多了可能会“感动”编辑。这篇不行那篇行,于是,我一天到晚埋头写稿,有时一个星期就发十多篇。但由于对新闻业务知识一窍不通,尽管辛辛苦苦,结果广种不收,上稿率只有百分之一点五。走了一段弯路,使我悟出了一点道理,要想写好新闻,就得学习新闻业务知  相似文献   

7.
我起初写稿时,总认为只有重大事件和有名气的人物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于是,整天跑来跑去找重大事件和有名气的人物,结果一年下来没写多少稿件。后来求教于县电台的一位编辑老师,他对我说,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接触的重大事件和知名人士毕竟很少。因此,只要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善于从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中去捕捉先进人物的闪光点,才能写出比较有份量的新闻。得益于这位老师的指点,我就锻炼自己  相似文献   

8.
我热爱党的新闻事业,已从事业余新闻写作40多年了。实践经验告诉我,写新闻稿要做到“准、新、快、全、多”。这是我多年来遵循的写稿原则。一是准。就是每篇稿件立意要准。要和党的宣传口径吻合,符合党的现行路线、方针和政策。报纸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报道中心,只有把握这个中心,采写的稿子才能切中要点,发稿命中率才会高。二是新。即报道内容要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不能人云亦云,那样写出的稿件就会枯燥乏味,没有新意。只有写出人人心中想,别人笔下无的稿件来,才会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这个“新”还包含写稿者的超前意识,即两眼紧盯上…  相似文献   

9.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10.
题好文一半     
有些通讯员写稿不大重视标题,认为那是编辑的事。无须自己去下功夫,这种观点不对。新闻界有句行话叫“题好文一半”。编辑初选稿件,首先是从标题上判断新闻价值,标题制得好,就容易被编辑选中。我在新闻采写中,对标题下的功夫有时比写文章还要大。1987年12  相似文献   

11.
记者“写稿”,编辑“把关”,这是新闻从业人员最为平常的工作。但是,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那样,记者写稿容易,写“好稿”难;同样,编辑编稿容易,“把好关”却难。编辑稿件远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是简单的勾勾抹抹、删删改改,而是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作为一名广播新闻编辑不仅要把好有形的“文字、音响”关,更要把好无形的“政治”关。  相似文献   

12.
新闻失实能否杜绝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要想扯清楚,恐怕又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以我孔见,要杜绝新闻失实,做为编辑要善于识假货,不吃假。编辑是组织、审读、编选、加工稿件的人,因而,对防止和杜绝新闻失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报刊编辑首先要弄清自己所承包“责任田”的底数,成为内行人。记得有一次,报社负责编发军事训练稿件的编辑让我替他审阅一篇军训的稿件,看了一遍,认为不错,便提起朱笔修改起来,改到中间,突然觉得不太对劲,文中讲某部用85加农炮打间瞄目标如何如何。尽管我不是加衣炮手出身,但我知道,  相似文献   

13.
去年九月,我高中毕业后,自学新闻写作,至今已被县级电台采用稿件近30篇,市级电台、报刊采用15篇,省级以上报刊采用4篇。我写稿的三点体会是:当短则短。刚开始写稿,我也没能很好地把握这个“短”字。有一次写了篇六百多字的“抓赌”的通讯,见报时,编辑删成了三百字,文章短了,却言简意赅。今年初,我写了篇反映专业户事迹的千字稿,  相似文献   

14.
满涛 《青年记者》2003,(8):19-19
写下这个题目,不禁想起自己做通讯员时的经历。我自1992年毕业便干起了新闻采编,最初做县级台的小记者,后又调到市日报社当编辑,转眼10年。在县级台时,一边为本台写稿,一边做省、市两级新闻单位的通讯员,为完成对上发稿任务,四处奔波,十分辛苦,特别是1994年,我独自承担了对省电台发稿的任务,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日子都是在长途客车上度过的,因为那样的季节多数通讯员不愿出门,要提高发稿率不能不打个时间差。就是那样,不少辛苦写成的稿件仍不能被采用。  相似文献   

15.
“喜新厌旧”本多指男女爱情上的不专一。可一位朋友硬说这是所有编辑的“通病”,而他,就是针对编辑的这种“通病”投其所好,才摆脱了以往的只写稿、不见报的窘境,并在短期内跃入了优秀通讯员的行列。由此我也联想到,我们不少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刚寄出了三、五篇稿件没见报就自暴自弃,要么埋怨编辑不识货,或者认为是自己在报社没“内线”。其买,这是这些同志还不了解新闻要新的这一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6.
我搞新闻报道虽只有五六年的时间,但每年在市以上新闻媒体发稿多篇,且写稿热情与日俱增。在这些年的写稿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当好一名优秀通讯员,只凭一时的激情不行,写稿要有三股劲,即热劲、钻劲和干劲。热劲。在于热心学、热心写,持之以恒。要努力学习新闻业务和科学文化知识,深刻理解“工夫在诗外”的深刻内涵。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认真写心得和采访笔记,多方并分门别类收集典范文章和优秀新闻标题、导语,用大量积累来“武装自己”。钻劲。在写稿中勤动脑子,仔细推敲,“切”中新闻素材的“脉”,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去表现主题。写稿时,看…  相似文献   

17.
记得我刚学新闻写作的时候,由于上稿心切,几乎每天都有稿件寄往报社,总想用投稿数量来感动编辑。但结果投出去的稿件却总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于是我拿着底稿请教新闻干事,他看后说我没有研究透报纸,盲目写稿才出现了“产销不对路”。 从此,我仔细分析研究报纸栏目的特点和选稿标准。把每种报纸的专栏和用稿要求列在一张表上,采访到一些素材后,在写稿前总习惯性地翻翻各类报纸的栏目表,看看自己的素材适合写成什么样的稿件,适合哪个专版、哪个专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慢慢地,我写的稿件不仅上 的数量多了,而且还 有几篇被评…  相似文献   

18.
每一个通讯员都希望自己投出去的稿件能见报。当自己的稿件被报刊或电台采用时,回过头来把自己的原稿与采用稿仔细对照比较一番,这对今后写稿是大有益处的。以往,我阅读别人的文章总觉得人家写得好。后来才明白,那些好文章大多是经过编辑精心加工的成果。以后,当我的稿件见报后,就注意对照琢磨编辑是怎样修改的。有一次,我写了一篇题为《我这样学习写稿》的文章,全文700多字,寄给《新疆新闻界》。编辑删繁就简,仅用150多字就把意思表达明白了,使文章思路清晰,主旨鲜明突出。去年12月,我写了一篇题为《上  相似文献   

19.
我刚开始搞新闻报道那会儿,一天到晚忙碌不停地打听“信息”,发现一件事情就匆匆采访,赶紧写稿,结果发出的稿子都象“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我很苦恼!一来责怪自己报社无“关系户”,二来感到大概是写的太少了吧?此后,我每天都要保持给报社发一两份稿件,心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一定会感动编辑的。谁知两个月过去了,报纸上仍旧连个“火柴盒”都没见到。这时,我们政治处主任王万里提醒我说:“部队难道每天都有新闻可写吗?写稿子要抓准问题,看这个问题有没有报道价值”。他的话对我触动很大,我理解到写稿不能用数量去感动编辑,也不能单纯依赖编辑去修改。这以后,每遇到一条好的报道线索,我不再草草地采写,而是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业余报道员,由于写稿的需要,经常求教于专职新闻干事和一些老报道员。他门有的对我说:“写稿要写得长一些,详细一些,文中引用的事例要多几个,便于编辑同志在改稿时选择,这样做稿件的命中率也高。”以这些话我将信将疑。后来,我采写的稿子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