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光学作图中,一些同学对“根据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方向完成光路”和“根据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方向在弯折处填上适当的透镜”一些题,作图不正确,主要原因是由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不理解,从而造成判断错误.下面就“会聚”和“发散”浅谈其意义. 一怎样判断“会聚”和“发散”一些学生把两条光线“相交”理解为“会聚”,把  相似文献   

2.
在用“位移法测薄凸透镜的焦距”的实验中.移动待测透镜时,只要物屏之间的距离A>4f(f是薄凸透镜的焦距),就会有两个“像呈现在屏上。(一次放大,一次缩小。)测出成这两个“像”时透镜所在位置之间的距离1,则透镜的焦距可以用公式f=(A~2—I~2)/4A。间接求出。其中A是物屏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物理学中有“面镜”和“透镜”的知识点,这些都是讲光线的问题。世界万物之间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把教师的教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比喻作“光线”,物理学上的“光学”知识的一些原理作比方用在新课改的教学实际操作中知识的传递、传播过程很贴切、形象。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运用“透镜”原理来指导工作,也许会有另一番的新意境。  相似文献   

4.
“透镜”是初中光学知识的重点内容,现行教材就透镜成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要求较高,难度较大,“透镜”如何复习?笔者以为正确理解凸、凹透镜的会聚与发散;牢记凸透镜成象的特点及应用;突出知识点的探索和归纳,把握好成像的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5.
“透镜成像”考题研究张北春(安徽怀宁县高河中学,246121)“透镜成像”是光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其高考要求掌握的程度为B级,即要求掌握单个透镜成像作图法和有关计算.下面结合近10年高考题作一归类,以供复习时参考.一、点光源的“光斑”问题例1(198...  相似文献   

6.
物理学上有“面镜”和“透镜”的知识点,这些都是讲光线的问题。其实世间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把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比喻成“光线”的传播,那么在历史新课程中,运用“透镜”原理来指导教学,也许会有“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一.“光斑”与“像”的区别 在光屏上接收的可能是像,也可能不是像而是光斑,像与光斑的意义是不同的,像是物体上每一个发光点成像的集合;光斑是锥形光束被光屏所截得的圆形,像的大小、形状与发光物体有关,而与透镜的孔径无关,而光斑的形状、大小则与透镜的孔径有关,所以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不能认为凡是光屏上接收到的都是实像; 2.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不一定是像距。  相似文献   

8.
1“破镜”能不能成像 一烛焰入在一焦距为厂的完好凸透镜一侧的确厂以外,毫无疑问,在凸透镜另侧的光屏上将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若是该凸透镜被打破成中间有裂缝,或是只剩下一半、或是中间被打了一个洞的“破镜”。将烛焰入在这样的“破镜”前能成像吗?实验告诉我们,若分别用以上三种各情况的“破镜”做实验(保持原物距u即烛焰到透镜的距离不变,且“破镜”在原完好透镜的对应处),在另一侧光屏上看到不是中间有裂缝的像,也不是半个像,更不是中间有一个洞的像,而是一个完整的像,且成像的性质与完好凸透镜成像性质一样,即在光屏上也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建议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可让学生亲自做一做这个实验。在凸透镜中间贴上细黑线条代替有裂缝的透镜,用黑纸片贴去半个或圆形黑纸片贴在中间以代替半个透镜和中间有洞的透镜。  相似文献   

9.
“相”与“像”因为读音相同、意义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 ,在学生作文里 ,这两个字常常混淆。例如 :奶奶请照像师傅照了一张相。这里“相”和“像”都用错了 ,把“照相”误作“照像” ,把“一张像”误作“一张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呢 ?关键是没有把握这两个字的确切含义。《辞海》载 :相 ②貌相 ;状貌。像 ①人物形象的摹写或雕塑 ; ②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组(透镜、镜、棱镜或它们的组合 )后所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景。由光线实际会聚而成的像称为“实像” ;由虚光线 (即光线在其相反方向上的延长线 )会聚而成的称“虚像”。根据…  相似文献   

10.
一、基本原则1.符号的命名(1)会聚光线和凸透镜(会聚透镜)规定为“正”.(2)发散光线和凹透镜(发散透镜)规定为“负”.(3)平行光线规定为“0”.(4)光线或透镜会聚程度很高(连续两次),则用“2正”表示;光线或透镜发散程度很高(连续两次),则用...  相似文献   

11.
大家知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什么是透镜的会聚作用或发散作用呢?有些同学认为,会聚作用就是光线通过透镜后聚集到一点;发散作用就是光线通过透镜后不再聚集到一点。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它混淆了“会聚光线”和“会聚作用”、“发散光线”和“发散作用”的关系。 “会聚光线”和“会聚作用”的含义是不同的。所谓“会聚光线”就是相交于一点的光线,或  相似文献   

12.
“眼睛与眼镜”是初中物理光学中的教学难点.本文独辟蹊径,基于透镜“折射能力”视角考虑创新实验,借助物理建模手段将人眼成像原理与视力矫正方法构建成物理模型,实现可视化探究实验,为学生搭建符合认知规律的物理情境.在改变透镜“折光能力”的过程中解决真实问题,建构物理观念,提升科学思维,培养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给出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要求填出光学器件的光学“黑箱”问题,是光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下面介绍一种解答方法.首先,根据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光学仪器是面镜还是透镜.若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分布在“黑箱”的同侧或相邻的两侧,则此“黑箱”内的仪器为面镜(包括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若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分布在“黑箱”不相邻的两侧,则此“黑箱”内的仪器为透镜(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然后,根据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的聚散情况,判断光学仪器具体是哪种面镜或哪种透镜.设入射光线是平行光.若出射光线也是平行光,则此仪器为平面…  相似文献   

14.
课程标准的要求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全章概述本章教材在上一章“光现象”的基础上 ,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透镜及其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现课程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光学仪器 ,眼镜是人的重要器官 .通过对这些光学仪器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  相似文献   

15.
光学“黑匣子”问题指的是一类给出了光线的传播方向,要求填出光学器件的题目.做此类习题时,首先要判断出是面镜还是透镜,常用的光学器件包括: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共五种,前三种属于面镜,后两种属于透镜.若题目中光线没有穿过光学器件,则应填面镜;若光线穿过光学器件,则为透镜.然后再根据三种镜或两种透镜的光学性质结合题  相似文献   

16.
防盗门上的“警眼”又称为“猫眼”,室内的人通过“猫眼”可以看到正立、缩小的虚像,而室外的人却看不到室内的人,因此起到防盗的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猫眼”的原理.提出问题:“猫眼”相当于透镜?提出假设:1.“猫眼”可能是单一的凹透镜.2.可能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组成的光具  相似文献   

17.
“凸透镜成像”这部分知识多年来始终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不同层次的学生出现不同的学习困惑:有的学生对透镜成像的基本知识模糊、混淆,有的学生对相应知识不会灵活应用.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帮助学生扫除这个障碍,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在物理启蒙阶段遭受挫折  相似文献   

18.
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这在学生认知上已成共识 ,但在学生做练习题时往往事与愿违 ,常出差错。原因是学生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与会聚作用”、“光线发生了发散或会聚”、“光线是发散或会聚光线”三个概念认识不透、不能区别。如下例问题 :根据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情况如图 a、b、c所示 ,在方框中填上适当的透镜。  对于图 a,学生往往会因为折射光线会聚在 A点而填上凸透镜 ,然而此题的正确答案应填凹透镜。本例就属于“光线发生了发散”的问题。理由是假设入射光线没有经过任何…  相似文献   

19.
光学“黑匣子”问题指的是一类给出了光线的传播方向,要求填出光学器件的题目。在此类习题中,首先要判断出是面镜还是透镜,常用的光器件包括: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共五种,前三种属于面镜,后两种属于透镜。若题目中光线没有穿过光学器件,则应填面镜;若光线穿过光学器件,则为透镜。  相似文献   

20.
高中《物理》第三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 )第 39面习题 2是一道关于“牛顿环”问题的章节习题 .笔者在为学生讲解此题后 ,一些善于思考的学生提出 :为什么环越来越密 ,为什么圆心为一暗斑等 .为了解答学生的疑难 ,于是对其进行了一些探究 ,现论述如下 .一、习题答案的推导1 .为什么会出现牛顿环 ?如图 1所示 ,牛顿环是由透镜下表面的反射光和平面玻璃上表面的反射光发生干涉形图 1成的 ,这是一种等厚干涉条纹 .设光线由 A点垂直透镜入射时 ,经透镜下表面反射的光线为 a,经平面玻璃上表面反射的光线为 b,光线b由空气进入透镜后出现半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