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20世纪出现的经济与社会的巨大变化,催生了试图通过理论建构和案例分析来打破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分野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诞生。该领域经历了强纲领、社会建构论、社会学有限主义时期后日渐衰微,但科尔以"实在论的建构主义"为其在理解科学与人文关系上展现了生机,该学说对构建适合于当代的科学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劳动者。明天的劳动者的劳动质量和劳动效率,取决于科学素质的高低。科学素质的养成,离不开读书。因为,书籍是前人创造的各种科学知识的积累和记录。读书,可以使孩子了解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这是培养科学素质必需的。但是,科学素质不仅仅来自读书。科学是由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组成的。对于孩子来说,培养科学素质,自然科学的学习固然重要,人文科学的学习更为重要。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如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交往伦理等等,都属人文。其实,人文科学就是社会科学。没有人文科学的素质,孩子成人后生存生活都会发生问题,更何况做事做人。  相似文献   

3.
论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性及其教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中有关自然科学知识性质问题研究的考察,结合实在论的建构主义观点,论述了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性,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自然科学知识性质的改变对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渊源来自于知识社会学、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它从社会建构的纬度分析和研究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正确消解了科学主义,对科学的完全客观性进行了否定.科学知识社会学指出科学事实和科学论文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知识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室制造出来,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使科学地位得到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5.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但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广泛应用也带来许多问题.如人类健康的新问题、人类安全问题、人的德行发展和价值取向受到巨大冲击、"数字化"和"公式化"对人文科学发展的影响、"人类中心主义"思潮带来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影响等.我们应全面发展自然科学,不断提高人类把握自然科学的能力,发扬科学精神,树立科技伦理观,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学知识社会学转向后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是社会建构领域研究的新方向。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相比,后科学知识社会学在科学生产的本性、科学中的行动者、科学共识如何达成和科学的进步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一转向的原因:一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本身的矛盾,二是同一时期科学本身和哲学思潮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知识主要是人文科学的知识.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步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三大科学的分野才清晰起来.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作为相对独立的两极而存在,社会科学最初以自然科学为范例,以寻求普遍规律为旨趣,1945年之后表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诉求.本文对近代以来三大科学的形成与分野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对科学的哲学思考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夙愿和主旨.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都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主张.然而,科学知识社会学却对之进行了社会学的解构.那么,应怎样对待科学知识社会学呢?文章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理解又拒斥,并且应在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齐曼认为科学是一种自然种类,对它的研究应该采取自然主义的立场。客观性是齐曼科学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他通过阐释科学知识的主体际性特征,以及“客观”的涵义,描绘出他所认识的科学的形象。齐曼的自然主义认识论立场打破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传统划界,祛除了传统遗产赋予科学的“决不犯错”的神性,还科学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一) 在本文中,笔者将着手探讨二十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给人文科学领域带来的一些重大问题。但是,本文并不是要说明自然科学和技术会对人文科学产生影响,或发生某种作用,举例来说,本文并非要说明自然科学和技术作为确定的研究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文科学,也不是说,由于这个影响,人文科学中增加了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研宄课题。本文想要说明的是,当代科学知识的发展,可能会使近代以来一直确立的“两种文化”之间韵界限变得模糊,并且,从这种无界的局面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跨学科的学术形式。  相似文献   

11.
关于科学教育的几点哲学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科学教育(主要指自然科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科学知识教育层面,后现代知识观尤其是科学知识社会学,怀疑甚至消解了科学知识具有的客观真理性。为此,坚持唯物认识路线,认清科学知识被赋予客观真理性因素的机制,是当前科学知识教育应澄清的基本前提;在科学方法教育层面,由于学生个体科学认识存在局限性,所以“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这个凸显人本主义的流行说法,不应成为科学方法教育应该坚持的科学的方法论。应多样综合地运用教师有意义讲授与学生主动探究等多种不同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科学方法意识以及动手实践能力;而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应肯定其具有的人文价值,警惕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对立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论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及其教育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对有关自然科学知识性质问题的研究有不同的论述。从实在论的建构主义观点看 ,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具有开放性、具体性、动态性、灵活性的特点。自然科学知识的性质与教育活动有密切关系 ,自然科学知识性质的改变对学校教育和课程改革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挑战重理轻文 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一 人文科学(包含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渗透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即除了科学知识外,还要强调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互相渗透和集合等,这就是当前愈来愈强调的科学素质教育。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全面科学素质是当代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夏令营作为科普活动的一种形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科学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古代社会人类对它的认识比较简单;演变至今,其涵蕴日趋繁富,它是由认识主体、认识过程和认识成果合成的辨证统一体。就其内涵而言,它有三个要义:一是指科学知识系统,二是指科学研究活动及其方法,三是指科学组织建制。就其外延而言,它的涵盖甚广,可对其作多种界分,但通常将其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类。中世纪以后,自然科学率先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尔后,人文社会科学又从自然科学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一分为二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鼎足三分之势。  相似文献   

16.
马尔凯是当代有影响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他的《科学与知识社会学》是其代表作。他在书中批判了传统的知识社会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认为科学内容不能作社会学分析的观点,强调科学知识并不处于特殊的社会地位,其内容也受社会和化因素的影响:他还对科学作了较为详尽的化解读和简略的社会语境分析,并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科学知识通常被认为是不受社会因素影响、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是具有"客观性"、"价值中立性"、"普遍正确性"等特性的.由此,不仅造成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师生缺乏对科学知识的反思、批判、追问与探究,而且造成人们不能清醒、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知识背后价值因素的渗透,致使师生缺乏对科学知识与道德、价值判断等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科学霸权"、"社会霸权"等的分析与认识.实际上,从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等学科以及有关理论流派的研究来看,科学知识与一定社会的价值因素之间是存在着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的,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是具有"社会性"、"价值性"、"境域性"等特性的.清醒、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对于更新人们的科学知识观、深化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克服课堂教学危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促进科学教育进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但包括自然科学,而且包括人文科学。特别是当前地理学更趋于深入研究国家建设和解决社会问题,凸显人文科学重要性。中学地理课中包含有丰富的人文内容,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本文在主要在对中学地理教学当中所富含的人文内容进行了充分挖掘,对中学地理教育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方面的渗透培养进行了研究,旨在教学中不但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相似文献   

19.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中.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行之有效的途径。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科学素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除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外,尤其强调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和整合等。本文试述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推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董泽芳、胡春光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撰文指出,纵观教育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与其说是人们探寻从社会学视野解释教育现象的过程,不如说是在研究方法论上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受社会学方法论的影响,传统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在方法论上长期存在着自然科学取向与人文科学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