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及心学对早期维新思想家的影响,王韬则是较为突出的一位。 王韬(1828—1877),原名利宾,字紫铨,号仲弢,江苏长洲人。先在上海英国教会所办的墨海书馆任职,后去香港为英国传教士翻译中国经书。1867—1870年间又去英国译书,并游历了英、法、俄等国。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任主笔。著作甚丰。据他所称,其《弢园文录内编》“多言性理学术”,但已一字无存。现只就“弢园文录外编”、《弢园尺牍》等书,探讨其变法维新思想与心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韬(1828—1897),初名利宾。江苏长州(今吴县)人。1845年中秀才,改名瀚,次年考举人不中,弃科举。后受聘到上海墨海书馆教书。1862年因“向太平军上书”一事,遭清政府通缉,达香港,更名韬,字仲,号紫诠。1867年移居英国,1884年定居上海。晚年写著作多部,其中反映其经济思想的名著当为《园文录外编》和《园尺续》。王韬的这两部著作,集中反映了他商业观念转变的过程:即王韬从一个封建传统的“重农抑商”者,逐渐转变为“恃商为国本”[1]的重商主义者。本文试就王韬商业观念之转变,透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发展道路。1862…  相似文献   

3.
王韬洋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王韬(1828—1897年),字仲弢,又字紫诠,号天南遁叟,又号弢园老民,江苏新阳(今昆山)人,出身于封建知识分子家庭。 王韬的少年时代,正是道光时期,清王朝的“康乾盛世”已经烟硝云散,经过白莲教等农民起义的打击,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腐朽的清王朝江河日下,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崇尚“实学”和“经世致用”的学风,要求摆脱繁锁的汉学和空疏的宋学。这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学术气氛为王韬的洋务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849年王韬应西方传教士的邀请,来到上海,受雇于“墨海书馆(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Mission Press)。“墨海书馆”是1843年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办的印刷厂,编译  相似文献   

4.
冯桂芬(1809年—1874年),苏州吴县人,字林一,号景亭。道先二十年(1840年)30岁那年中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在京为官三年,不久就辞官回乡,致力于著书立说。 王韬(1829年—1897年),苏州吴县角直人,原名利宾,字共卿,号仲弢,又号天南遁叟、弢园老民等。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他18岁时,以第一名考中秀才,但在参加更高一级的金陵闱试中却落第了。从此他无意于仕途,回乡专做学问,并设馆教书。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放眼望世界的第一人。在林则徐1832年在苏州任江苏巡抚期间,冯桂  相似文献   

5.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国人自主经营的报纸———《循环日报》,开创了近代国人自主办报的先河。《循环日报》的创办体现了王韬借“日报立言”、以言议政及“博采群言、兼收并蓄”等办报思想。  相似文献   

6.
王韬(1828——1897)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开拓者之一。1874年,他在香港创办了我国最早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色彩的著名报纸——《循环日报》,并撰写大量评论文章,开创了我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这些年来,从事新闻教育和研究的同志,对王韬的新闻实践活动与办报思想进行了较为深  相似文献   

7.
王韬 ,清道光八年 (1 82 8)十月四日生于苏州府长洲县甫里村 ,初名利宾 ,学名瀚 ,字兰卿 ,后改名韬 ,别号天南遁叟等。王韬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复杂的人物 ,不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改良主义者 ,又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热心参加者。同时又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时代风云际会 ,交织在他的身上 ,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王韬祖先原籍昆山 ,系明代巨族 ,明末兵乱 ,迁至甫里。其父王昌桂乃一个儒生 ,以授徒自给。王韬1 2岁随父在吴村读书。道光二十五年 ,考取新阳县诸生。次年 ,随父与师赴金陵应乡试 ,结果铩羽而归。但他并…  相似文献   

8.
《普法战纪》是王韬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写的一部共十四卷约二十一万言的著作。它详细记述了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两国统治集团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发动普法战争的始因和过程。在成书之前,曾首先分段陆续见诸国内报端,在当时产生过颇大影响。 1867年冬,王韬曾出国游历,到过日、法、英等几个资本主义国家。1870年春,王韬由欧洲返回香港。1870年7月,欧洲爆发了世界瞩目的普法战争。消息传到中国,立刻引起一些国内报人的兴趣。王韬和他的朋友张宗良(香港一家日报的主笔)在一次交谈中,张提出想在报纸上详细报道这件国际大事的主张。“泰西有数之战,而亦欧洲全局所关,不可不志”。一向对欧洲政局颇感兴趣,又正在进行《法国图志》编著的王韬,听完张宗良的话后,“跃然起曰:仆不  相似文献   

9.
王韬最早提出“振兴中国”这一口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兴中华”这一口号到底是由谁最早提出的?有人认为是孙中山在一八九四年十一月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时首先提出的。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最早提出这一口号的不是孙中山,而是王韬。王韬(1828—1897),苏州甫里人,字歿园、紫诠,是我国近代思想界有较大影响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具有进步倾向的思想体系发端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完成于八十年代,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首倡者,也是最早在历史上提出“振兴中国”这一口号的人。王韬在他所著的《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尖锐地批判了清政府卖国求荣和封建腐朽弊政,对于中国所处的强邻环视,虎视鹰瞵的岌岌可危局面,提出当今中国只有“返而自思,以力图振强”。怎样才能“振作”呢?他认为必须“变法自作”。这有“治内”与“治外”两条。“其治内者,在练兵法,达民情”。他提出“夫我中国乃天下至大之国也,幅员  相似文献   

10.
作为从事文艺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学者、教授,林焕平先生深受人们的敬重。对他有更深了解的人知道,林焕平还是一个著作等身的著作家,他的著述不仅有文艺理论专著、专论和文学批评,有现代作家研究和日本文学研究的沉厚之作,而且还有为数不少、有较高质量、较大影响的文学创作成果,如小说、散文、诗歌等,甚至他还在三四十年代写过一批数量可观、脍炙人口、影响很大的国际时事政治评论文章。如1940年日本侵占海南岛,林焕平当即写了一篇《日寇侵占海南岛是太平洋上的九·一八!》,由当时的民革社发到香港各报及海外各地的华侨报纸,这些报纸绝大多数都刊登了。又如1945年11月,林焕平在贵州赤水写了一篇《向麦克阿瑟元帅敲警钟》,发表在重庆《文汇周报》上。这差不多成了我国第一  相似文献   

11.
1978年,在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师范大学,在有着尧王古都之称的山西省临汾市,沐浴着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曙光,一份专门服务于全国语文教师的期刊——《语文教学通讯》应运而生,这是语文报社创办的第一份刊物。1981年,语文报社又创办了一份面向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专业性报纸——  相似文献   

12.
江苏南通有一份发行量超过1.5万,在全国少年儿童中有名气的"少年办、少年写、写少年、少年看"的报纸——《江海少年通讯》。它的创办者是一群孩子和体验式教育专家朱涌。孩子们在实践中给他们的大伙伴朱涌起了个亲切的名字——阿涌叔叔。自1984年中国第一份由少年儿童独立运营的报纸——《苗苗通讯》(后更名为《江海少年通讯》)创办后的26年里,阿涌叔叔  相似文献   

13.
著名报人王韬一生做了三件大事:上书太平军,游历英法,主持《循环日报》——一张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他是其报言论的灵魂,风行一时。王韬形成了自己的办报理论与新闻思想,是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4.
<正>山东省寿光市田柳二中是一所农村初中,办学条件相对简陋,与家长沟通交流缺少途径和方法,很多家长不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信任度不高,学校办学满意度较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于2011年初创办了全市农村学校第一份面向学生家长的报纸——《同心园》。《同心园》是整个学校动态发展的剪影,它为社会和家长打开了一扇了解学校的窗户。小小报纸里,承载了丰满而又深厚的学校发展内涵。通  相似文献   

15.
我园创办于1987年,是无锡市滨湖区教育局直属公办园。2002年,我园创办了第一所分园——梁溪分园,该分园规模较小,是小区配套幼儿园;2003年,又兼并了滨湖区教育局的另一所直属公办园,创办了第二所分园——梁清分园,该分园位于老住宅小区,园舍陈旧;2006年,我们再度创办了第三所分园——西园分园,  相似文献   

16.
王韬人才思想论略黄新宪王韬(1828—1897),江苏苏州人,原名利宾。青年时代曾在上海墨海书馆任职,有机会接触到西学,拓宽了自己的眼界。1861年春,因同情太平天国革命被清政府以“通贼”的罪名予以通缉。此后,亡命香港。在港期间,协助英国汉学家、英华...  相似文献   

17.
《广东教育》2010,(7):I0002-I0002
高州市第一中学原名德明中学,是国民党元老、著名学者陈济棠、胡汉民、林翼中等人为纪念孙中山(字德明)先生,于1934年2月在香港创办的德明中学的三间分校之一,时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委、广东省民政厅厅长林翼中为首任校长(1934—1940年)。1942年香港沦陷,香港德明中学迁至现址,合并成“私立德明中学”,此后数度合并和易名。  相似文献   

18.
王韬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无法绕开的一个人物。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众多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提出了改革的思想。尽管王韬提出的教育理念跳出了传统旧思想的桎梏,在当时算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但是仔细分析,我们还是可以窥见王韬思想之中西方与中国传统元素的错结。因此,这更需要我们从宏观上来把握王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采用原始文献分析法,通过对《香港船头货价纸》的内容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并理清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的特点及其创刊的社会背景。《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其内容以船期、货价、行情和广告等商业信息为主。晚清时期的香港社会结构复杂。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在香港出现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20.
王韬与香港     
王韬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创始人和著名的早期维新思想家。1862年因“黄畹上书”事被迫避居香港达22年之久。在香港,他主要做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协助理雅各翻译儒家经典,向西方传布中国文化,二是创办《循环日报》并自任主笔,宣传学习西方,变法自强,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报刊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还注意考察香港的历史与现状,羡慕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但他始终心系祖国,卷恋故土,晚年返回上海定居,实现了他的夙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