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里的"班门"不是"班门弄斧"的"班门",而是指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的一家.中国人历来讲究治学的"门风""家风",所以在历史上父子几代都是文人学者的有很多.在班家之前有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刘向、刘歆父子,在班家以后则更多了,如"三曹"(曹操父子)"三苏"(苏东坡与其父其弟)等等.但是与他们相比,班家更有特色的是,班固的妹妹班昭也参与了写史和传授经学等一系列活动,在中国历史上为女性大大争了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两对著名的三父子:一是三曹父子,另外就是三苏父子。而笔者认为曹操、曹丕、曹植领军的建安风骨更是成为包括三苏父子在内的中国后世文人永远的"梦乐园"。  相似文献   

3.
从关注"人"到解放"人",是曹凤华最近悟出的道理. 束缚过多的教育只会扼制孩子个性的发展,侨谊幼儿园培养的孩子不能失去个性、创造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必须学会选择.为此,曹凤华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一日活动中束缚孩子的环节.比如座位由老师指定改为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4.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三曹父子也概莫能外,我们把三曹父子的作品与《诗经》相比较,不难发现众多的相似之处,无论思想内容还是题材形式三曹对《诗经》都有继承而又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5.
小尘土 《语文新圃》2008,(10):38-39
汉语的难学难懂,堪称世界之最.我也算是个语文教员,还是越学越胡涂.   比如古汉语中有所谓使动用法,<三国演义>说"降曹",意思是投降曹操,也能解为"让曹操投降",因为<汉书>里的"降武",语意就是让苏武投降.古文说"食之",翻译成现代白话是"吃了它",但译成"给它吃""让它吃"都通,同一词语能代表相反的两种意思.只有看上下文才能理解.……  相似文献   

6.
仲马父子     
《同学少年》2009,(8):53-53
文学史上父子相传,各自都写出足以传世的杰作,均取得巨大文学成就的并不鲜见,如我国古代的"三曹"、"三苏"。法国也有这样一对著名的父子作家。父亲是《三剑客》和《基度山伯爵》的作者——亚历山大·仲马,即大仲马;儿子是《茶花女》的作者——亚历山大·小仲马。  相似文献   

7.
曹氏父子的乐府诗创作是慷慨悲壮的建安诗风的重要组成。虽为父子,三曹的乐府创作仍各具特色,俱臻佳境。曹氏父子的乐府诗在语言风格、描写对象与抒发情感、构思与章法、体裁形式以及对音乐的处理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同的取向。  相似文献   

8.
释"曹"     
"曹"字的甲骨文形体为上"(東東)"下"口"的会意字,"曹"字的字形义为以言词审理原告被告双方的诉讼.<说文>对"曹"的形体分析"从(東東),在廷东",不确.  相似文献   

9.
"父子相保"因《塞翁失马》一文为大众所熟知,但在大多数关于这篇文章的注释中,"父子相保"被解释为父子得以一起保全。然而在历代文献中,"父子相保"一词的含义并不是侧重于"全",而更侧重"依"。本文将通过对具体典籍中"父子相保"一词的分析为此词寻求更合理的释义。  相似文献   

10.
"义"在<三国演义>中是最高道德准则,其价值取向,包容了"忠孝",其意又在"忠孝"之上;其根本的政治观是"以民为本"的"仁德"观,而非"尊刘贬曹"的宗法正统观.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的女儿和娘年仅10岁就去世了,围绕着"其母微也,故为父子晚",争议颇大,至今仍是一大悬案。论文从三个方面略作辨析:1.梳理和娘短暂的生命历程;2.为什么"为父子晚";3.柳宗元的忏悔。  相似文献   

12.
正这是一个"改革"崇拜的时代!说起教育改革,宏观、中观、微观,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层出不穷。比如教育的"钱学森之问",比如教育均衡与公平;比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比如择校热高烧不退;比如教师职业倦怠,比如课堂教学效率……哪个问题都曾炒得很热,哪种病症都开过很多药方,哪件事情也都似乎不太令人满意。这就是所谓"改革的困境"!"改"或者"不改",都难!冷静地一想,值得反思的倒是,推进教育改革,在教书育人与教育管理这样具体而微的实践中,我  相似文献   

13.
陈寿祺、陈乔枞父子是清代闽省最具成就与声望的汉学家。陈寿祺在与诸多师友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汉学思想,其子陈乔枞绍述父志,使得家学绵延不坠。他们以汉儒最为重视的"师法"观念研究《五经异义》和三家《诗》、今文《尚书》,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西汉今文经说。陈寿祺所谓"两世执经,咸承师法",恰切地概括了父子二人的学问路径。这一路径上承吴派惠学,章太炎评价他们"学本近吴",实为探本。陈寿祺父子的经学研究在廖平《今古学考》中得以传承,其学术贡献在蒙文通重构的清学史谱系中得到肯定。考察陈氏父子经学研究的特质与意义,不仅有助于对清代今文经学的一般论述进行反思,而且有助于探寻清代"师法"观念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在《窦娥冤》一剧的教学中,大家主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窦娥、张驴儿父子以及贪官桃杌等人,对蔡婆关注往往不够。《教师教学用书》将蔡婆形象概括为"胆小、怕事、糊涂",这无外是因为剧中她面对张驴儿父子的胁迫时先畏惧"勒杀",后又反过来劝窦娥"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最终引发一连串事件使窦娥的人生变成悲剧。这种对蔡婆的看法有些太过于简单化。在授课时,有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为什么蔡婆先是差点被勒死,后来  相似文献   

15.
乡土情结     
<正>【主题导语】"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体会越深。乡土情结,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褪,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非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在起决定性的作用。"乡土情结",使每个人的心  相似文献   

16.
纵观全国各地五花八门的作文题,可谓形式多样,议题丰富,牵连面广大.有相对比较偏怪的,比如安徽的作文题目"梯子不用时请横放";有比较抽象与笼统的,比如辽宁省的"大隐隐于'乐'",四川的"手握一滴水",天津的"两条鱼在河里游泳";也有引导学生思考的,比如江苏的"忧与爱",湖北的"科技的利与弊";也有类似"穿越"话题的,比如广东的作文题目竟然是关于出生地与出生年代的选择,来了一次完全的假设和"穿越",为考生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也有完全社会甚至带有政治性的考题,比如山东的"根据孙中山箴言作文".  相似文献   

17.
钟嵘《诗品》评王粲"文秀而质羸,在曹、刘间别构一体",历代注《诗品》者于此句,或略而不注,或注而不详.其实"曹刘体"是代表的一种古雅的文学风格,所谓王粲"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是说王粲在曹、刘古雅之体外"别构"秀美一体.以秀为美的审美情趣是在玄学"清通简要"的学术方法的浸润影响下形成的,是长期孕育并脱胎于玄学"言意之辨"的理论之中的.王粲虽未以玄学名世,但他与玄学的两个思想根源有密切关系,其行为方式亦与玄风大盛之后的虚诞之风颇为相似,所以,他应是早期玄学风气中人.王粲既与玄学有如此密切之关系,那末,他在曹、刘古雅之体外"别构"秀美一体,也是符合学理逻辑的.  相似文献   

18.
"三曹"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与七子互相辉映,彪炳文坛。曹氏父子创作了大量乐府诗,并且注重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反映了长期以来在经学束缚下文人思想的大解放。曹氏父子的身份地位和皇室生活的经历对他们文学思想之形成有重要作用。父子三人均爱好乐府诗,并且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歌。曹操反对虚而不实的"浮华"风气,在创作过程中尚通脱、尚实、务尽。  相似文献   

19.
关于师生关系,我国历来有"师徒如父子"的说法.既然教师为"父",学生为"子",他们相互间的关系,自然教师可以以家长自居,颐指气使,学生只能俯首帖耳,唯唯诺诺.于是戒尺挥舞、罚站饿饭便应运而生,严厉责罚也就显得天经地义.统观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历史,透过"父子"两字的字面,我们看到的实在只有"严酷"而已.只要听一听现在有些家长将孩子托付给老师时说"对他要严点,不听话你就打,我们不怪你",便可知道这种旧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20.
繁荣的“建安时代”,文坛上出现了曹操、曹丕、曹植三位大文豪,他们是父子兄弟,并称为“三曹”。建安文学的繁荣,曹氏父子是有功绩的。他们凭借自己的政治地位和优异的文学才能,招揽人才,在当时形成了一个以他们父子三人为核心的文学集团(即“建安七子”)并且是这个文学集团中卓有成就的诗人或文学批评家。出现在北宋文坛上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是我国文学史上又一个“一家三父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