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清末“新政”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厦门大学朱国仁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为标志。洋务学堂是在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官学制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为当时的外交、军事和工矿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夷务”的一部分而建立起...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自认为世界中心,称华夏之外邦不受儒家教化之国为夷.鸦片战争后,随着西风美雨入侵,体会对方强大后不得不舍“夷”而用“洋”,传统夷夏之辨由此泄开了一条口子.伴随着洋文化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崇尚洋务与洋物的思潮渐起,大有用“夷”变“夏”、全盘西化之势.而另一方面,“洋”被赋予的意义中又延续了传统夷夏之辩的文化认同,而引起灭洋思潮.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的夷务(洋务)思想,集中于对夷人夷情的了解,对鸦片的处理以及对“边衅”的判断和制敌方略上。本拟将此等内容钩沉如次,求教于各位史家。  相似文献   

4.
左宗棠是洋务派中比较特殊的人物,有些同志认为他是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继承者。笔者认为左宗棠的洋务思想不仅继承了魏源的“师夷制夷”思想,并且在当时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不少值得肯定和借鉴的东西。第一,左宗棠办洋务的目的动机,不仅是为了“制夷”,也不单是为了镇压内乱,而是从十九世纪下半期,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中国的形势这一客观实际出发,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提出了主要向西方  相似文献   

5.
“以夷款夷”是《海国图志》写作目的之一,也是魏源“夷务”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史学界却鲜有注目。“以夷款夷”作为魏源重要军事外交主张,是他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救亡图存的经世致用思想之高度升华。它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所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从1864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以“洋务”为中心的历史时期,一般称之为“洋务运动”。“洋务”二字,似乎由“夷务”二字演化而来,是与外洋有关的一切事务。倡导洋务运动的,是由部分王公贵族、地方督抚、买办商人、地主士绅和知识分子组成的洋务派别。决定洋务运动性质和方向的,是其中的满汉军政要员,如奕訢、奕譞、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这些军政要员虽然出身、阅历、权势和识见不尽相同,但在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等方面却基本  相似文献   

7.
郭嵩焘通过对洋务活动的反思及对西方文明的探究,指出西方文明具有整体性,有本有末,并从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领域探讨了西方各国强盛的根本.他的“本未”论显示出洋务思想向维新思想过渡的特色。郭嵩焘的“本末”观拓展了中国人的文化视野,他关于学习西方、标本兼治的论述,实质上是用“本”、“末”这对传统范畴,广泛地探讨了经济、教育、文化及制度等诸问题,在早期现代化求索过程中,在理论上作了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林则徐在奉命赴粤查办海口事件、在办理夷务过程中及事后都十分重视探访“夷情”,掌握“夷情”,认识“夷情”,根据“夷情”采取驭夷、治夷、筹夷对策和措施。林则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认真,很有成效,具有深远影响。由于掌握、认识了夷情,所以能成功缴烟、销烟,九龙抗英获胜,成为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在林则徐的奏折、书函中,虽然没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概括提法,但筹船炮水军以制夷的主张与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一脉相承、思路共通的。这一思想成为近代思想界由封闭到开放转型的重要里程碑,是改变传统华夷观念、道艺观念的先声。  相似文献   

9.
清代晚期洋务运动的“西学”是指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派从“西学为用”出发,引进西方技术,举办洋务活动。顽固派则从“祖宗之法不可变”出发,反对“西学为用”,严防“以夷变夏”。因此,如何对待“西学”,是否坚持“西学为用”就成为我们划分洋务派和顽固派的重要标准。那么,在这两派的对峙中,慈禧太后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这个问题尚是史学界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本人试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在三十年之久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举办的每一项活动几乎都遭到顽固派的反对,而慈禧太后却一贯站在洋务派一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和科技均曾领先世界.但在近代落伍了.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人被迫"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教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部分人士的艰难选择.  相似文献   

11.
张光琪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传教士与晚清国人世界观嬗变》一文中指出,中国的洋务事业及后来的维新运动都是早期新教传教士开创的介绍西方文明活动的后续影响。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对西方科技文明的引介适逢其会地迎合了经过战争洗礼的中国土人提出的“用夷变夏”的思想,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洋务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在“严夷夏之大防”氛围的晚清国度里,传统士大夫把西方人鄙视为“夷”,曾国藩却颇加推崇为“师”,可谓破天荒之举。为了“师夷智”,曾打出“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的鲜艳旗帜,指引着国人觉醒的征途。经其努力,创建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还开创了中国留学事业之先河,为中国培养第一批专业翻译人才。大量译著问世,打破教会垄断译书局面,加快了中国报刊杂志界发展进程。西学的大量输入,为洋务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改革派兴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旨在“求强、求富”的向西方学习的大规模的洋务运动。投身该运动的洋务派官僚动机各异,政绩有别,时间先后也各不相同。但综观整场运动,可以明显看出,洋务前辈左宗棠与后起之秀张之洞在师夷观上却惊人的相似。本文试从两人师夷的动机和洋务实绩等几方面加以分析论证,并阐明对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作为观念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从根本上说来自实践,更具体地讲来自于武器装备陈旧落后的清军和坚船利炮的英军的不对等的对抗斗争.敌对双方在军事技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而又突然相遇,要在战场上见高低,势必使落后一方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即了解、掌握对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作战方法等.这也是人类社会技术横向扩展、传播乃至深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魏源讲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指向西方国家学习制造船炮等先进技术,组成新式水师,以便与敌人兵舰争战于海洋.不过,“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思想的发明权并不属于魏源,而是属于直接在第一线抗击敌人之人,即以林则徐等为代表的部分军民.  相似文献   

15.
【专题纵览】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领域先后出现过许多社会进步思潮,有地主阶级的新思想、洋务思想,有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等,其产生和发展都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实现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方面,即所谓的“器物”层次。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洪仁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案;洋务派为解决内忧外患,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6.
近代经世思潮和洋务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大重要社会思潮。比较两者,可以看出:近代经世思潮批判现实,倡言改革,振兴实学,而且关注夷情。洋务思潮继承和发展了近代经世思潮,提出了变局观、自强求富观和人才观,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眼光“开眼看世界”和“师夷长技”。近代经世思潮向洋务思潮的转换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曲折前进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魏源“师夷长技”论开启了近代思想界学习西方的历程。“师夷长技”论广泛涉及到军事、经济、科技的现代化,并影响到此早期现代化意识向教育、政治领渗透,魏源的民族意识虽还带有华夏中心观、文化主义的情节、但已显露出冲破“夷夏大防”、“摒弃华夷之辨的理性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在创办洋务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洋务思想:首先他对时局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认为中国处于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阶段,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强敌,我们只有忍辱负重,对外保持“和局”,对内加紧变法,大力倡办洋务事业.其主要手段就是“师其所能,夺其所持”,学习西方之“长技”,为我所用.随着李鸿章对西方认识的逐渐深入,进而又提出了“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观点,注重人才培养.李鸿章的这些思想虽有直接服务于他自己的洋务事业,有其为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局限性,不能与后来的维新思想相比.但在当时那个时代,在当时的中国,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仍有其积极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19.
郭嵩焘所主张的“本末”论,“本’指的是立(治)国之“本”,也就是希望实行西方的政治制度;“末”指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郭氏的“本末”论,是洋务思想史上最闪光的一页,虽在他所处的时代无法实施,但仍不失其真理的光辉。  相似文献   

20.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对此,笔者的理解是: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等思想产生的原因、内容及演变进程;着重理解维新思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