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荀子在先秦诸子中最注重乐教问题,其《乐论》篇对孔子以来的儒家乐教思想进行了系统化总结和深刻的理论概括。他继承了孔子以“礼”约“仁”的思想,立足于“性恶论”,强调礼乐对人的性情的规范、塑造和陶冶、净化作用,对于乐教与个体人格修养的关系作了更为突出的强调和更为具体深入的论述。荀子的乐教思想主旨是通过礼乐教化来达到“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前四史”中的儒家乐教思想来源于先秦儒家,强调音乐的社会属性与教化价值。《史记》与《汉书》极力为乐教作出正当性说明,劝诫君主应当杜绝纵欲享乐,要将音乐作为教化形式推行天下。《后汉书》与《三国志》记载了东汉初年与曹魏时期复兴礼乐教化之实践。《史记》还继承了董仲舒等汉代儒者论乐之特色,将音乐扩大到天地境界,并运用比附思想,将其与五行、五德等进行类比性认识,成为《白虎通》等文献乐教思想的来源,是两汉阴阳五行化了的儒家乐教思想之产物。同时,《史记》给予“发愤而作”、不能展现“中和”情感面貌的文艺作品高度认同,开始强调主体自身情感的独特价值,认为社会必须给予此种个体性充分的认识与肯定。于是,一种有别于西周“能群”观念的、强调个体独特性的音乐哲学观念开始在两汉兴起,最终导致了魏晋时期乐舞与教化脱钩,走向个体化与艺术化。  相似文献   

3.
荀子在先秦诸子中最注重乐教问题,其<乐论>篇对孔子以来的儒家乐教思想进行了系统化总结和深刻的理论概括.他继承了孔子以"礼"约"仁"的思想,立足于"性恶论",强调礼乐对人的性情的规范、塑造和陶冶、净化作用,对于乐教与个体人格修养的关系作了更为突出的强调和更为具体深入的论述.荀子的乐教思想主旨是通过礼乐教化来达到"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成才之路》2009,(12):91-91
我国上古时期就有礼乐教化的传统。西周时期的周公“制礼作乐”,使礼乐教化得以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以。要用礼制来引导人民。在他们看来。乐与礼、刑、政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用来统一人民思想。都是社会安定和天下治理的手段。他们认为,乐是教育民众最重要的方法。因而.要推广正乐以成就教化。儒家的乐教思想对现代德育仍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的儒家主要从音乐的教化功能进行了审美讨论,代表人物是师旷、孔子及荀子。他们强调音乐对社会、人民的教化作用。孔子倡导"礼乐治国",提倡个体与政体之间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融合,充满仁爱的用心灵生活,推己及人,爱之以礼,乐之以乐,这样才能使社会由内向外进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一个伦理本位主义者,所以当他创立儒家学派时,便对古代的宗教与礼乐文化传统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改造,即将祀神祭祖的宗教礼乐变为施行伦理教化的手段,从而建立起以伦理本位主义为中心内容的儒家礼乐文化传统。孔子尊崇古代文化的传统,也尊重社会普遍的信仰,所以他虽不言“怪、力、乱、神”,却并不否认宗教。因此他所主张的礼乐教化思想实质上即是以传统文化(《诗》、《书》、《礼》、《乐》)为基础,以宗教礼乐为形式,而以伦理教化为内容的人文之学。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是一个精深广博的思想体系,它包容了古代的宗教文化,但并没有让宗教文化代替它。也就  相似文献   

7.
《乐记》、《乐论》是中国传统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表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礼乐教化”的认识上,这两本书无疑是具有经典意义的。儒家音乐美学由孔子发端,他极为重视音乐的人文精神和政治伦理功能,提出了“事君”“事父”和“尽善尽美”的音乐美学思想。孔子奠定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后经公孙尼(公元前五世纪)作《乐记》,荀子作《乐论》而形成极完整成熟的儒家音乐思想体系。儒家的音乐美学基本立足于统治者的立场,总体上由两条互补的基线构成,一是由孔子的音乐“事君”思想被提高和普遍化为“乐与政通”的政治型音乐美学形式模式;二是“事父…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音乐传统。中国音乐之美妙、乐曲之丰富、乐器之多彩多姿,为世界所仅见。商周时代统治者就注重以礼乐治国,那时的乐师地位很高,是政教制度的重要参与制定者与执行者,并负有教育贵族子弟的重要职责。音乐在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部有着重要的地位。儒家自孔子起就注重礼乐教化,孔子本人就有着很深的音乐造诣,他编订《诗经》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正乐”,对作品的音乐曲调进行修正,据说他还整理、编订过《乐书》,他教授学生的内容有六科,其中礼与乐被置于前两位。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述了儒家乐教的教化功能,以及孔子诗乐一体的思想,探讨了春秋以前乐教极盛的原因及乐教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儒家乐教的教化功能,以及孔子诗乐一体的思想,探讨了春秋以前乐教极盛的原因及乐教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高中已普遍开设艺术欣赏课,音乐欣赏是其组成部分之一。鉴于此课教学明显存在着大纲规定的内容容量颇皮与教学时间有限,以及学生普遍学习兴趣颇佳,但音乐基础知识甚为薄弱的矛盾,本文试从音乐艺术的特点及如何生动地向学生讲授音乐基本要素入手,探索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新径。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音乐在我国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MIDI协议的制定及各种音序器软件的开发而诞生发展,从发展初期到现在的几十年里计算机音乐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其在制作技术与计算机音乐的软件和硬件开发上突飞猛进,这使计算机音乐的教学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从计算机音乐技术的发展以及结合笔者在计算机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对计算机音乐的教学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原生态音乐与发展旅游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它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生活,原生态音乐在现代旅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种值得大力开发利用的重要旅游资源.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原生态音乐的旅游价值,用正确的方法对原生态音乐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必将使旅游变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和更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亦是如此,特别是在隋唐这一举足轻重的历史时期。唐代在各方面都是兼容并蓄的,在音乐上,唐人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其他各民族的歌舞音乐,并与本土音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型音乐,使我国的歌舞音乐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另外大量西域乐器的涌入,使中国乐器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西域调式进入中原,给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调式注入了新鲜血液,并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欣赏交响乐的过程中,应从作者及作者的创作个性、时代特征、标题、音乐的基本要素等方面去深入理解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16.
张海屏 《培训与研究》2006,23(10):102-103,16
本文中,笔者就高师声乐教学的实践与高师音乐专业的生源状况,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学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对高师声乐唱法选择展开讨论,认为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引入通俗唱法,将其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并列,对于当前的高师声乐教学本身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都是必要的,在具体的高师声乐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音乐欣赏是音乐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它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塑造高尚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对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形象的讲解,长期以来众多的教师各执一词,深感困惑和棘手,本文从音乐音响本身和音乐音响产生的过程上论证了音乐形象的多义性特点,并以此论证为基础,阐述了音乐欣赏教学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大众音乐文化的蓬勃兴起,音乐教育在大众音乐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大众音乐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也不能脱离大众音乐文化的发展轨迹而躲进自我欣赏的"象牙塔",两者相互融汇,互相促进。音乐教育在大众音乐文化发展进程中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传授知识、培训技能、正确引领、提升水平等职责与任务,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大众音乐文化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整合各类音乐资源,调整教学结构,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大众积极健康的音乐欣赏心理等,都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道教是我国本土的民族宗教,是在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孕育下生成的。作为道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音乐,在它漫长、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集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之大成,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性,呈现出了十分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通过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来展示音乐的美,形成了以音乐欣赏和音乐美学为核心内容的音乐教育观,包括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智力结构、伦理结构的建构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探究对象,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化身。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音乐工作者,在学生音乐教育启蒙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意愿。其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相当重要。丰富学生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对音乐技巧的掌握,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