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律诗中之拗体,唐人谓之变体,固无一定之体式,不得言体,只是诗人于句中拗平仄而不救,联间失粘对弗顾。非是不知,盖“诗,志之所之也”,固以宣心达意为主,宁失律而不伤情意也。但,虽失律而犹音节流美如弹丸,毫无吃口之嫌。古人律诗中,不少佳作,出乎律而反高于其律,出奇制胜,此其故何哉?乃妙合自然也。  相似文献   

2.
被誉为“国诗”的格律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以用韵、平仄、对仗为其三大要素。而平仄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格律诗的脊梁,是区别于其它诗的主要特征。毛泽东曾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也说明了平仄对格律诗之重要。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国诗”的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格律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以用韵、平仄、对仗为其三大要素。而平灭是近体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近体诗的脊梁,是区别于其它诗的主要特征。毛泽东曾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对于中师  相似文献   

4.
拗救     
《现代语文》2006,(3):24-24
诗律术语,要桥律诗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体“拗”,凡“拗”须用“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痛,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5.
律诗中之拗体,唐人谓之变体,固无一定之体式,不得言体,只是诗人于句中拗平仄而不救,联间失粘对弗顾。非是不知,盖“诗者,志之所之也”,固以宣心达意为主,宁失律而不伤情意也。但,虽失律而犹音节流美如弹丸,毫无吃口之嫌。古人律诗中,不少佳作,出乎律而反高于其律,出奇制胜者,此其故何哉?乃妙合自然也。 盖“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曲调),谓之音(《礼乐论》)。元陈■释此最精,具言曰:“凡乐音之初起,皆由人之感于物而生。人心虚灵不昧,感而遂通…  相似文献   

6.
诗学家常说“犯孤平是律体诗歌创作的最大禁忌”,此说依据不明。查历代诗话,得知“孤平拗救”之始作俑者为清人王士祯,再经后人推演、发挥,终成律体诗创作之永恒定律。然详考唐人律诗,“孤平”、变体实多,救与不救,出自天然。可知“孤平拗救”之说,实为后人向壁虚造的诗学教条,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国诗”的格律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以用韵、平仄、对仗为其三大要素。而平仄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格律诗的脊梁,是区别于其它诗的主要特征。毛泽东曾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也说明了平仄对格律诗之重要。所谓平仄,就是把汉语发音的四声,根据诗词需要分为平仄两类。古汉语共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就是平声,即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仄,就是上声、去声和入声,即现代汉语里的上声和去声。由于语言的演变古汉语的入声字已经消失,分别归入了现代汉语的…  相似文献   

8.
平仄是构成近体诗最重要的因素,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守平仄格律。近体诗的平仄规则主要有:只有四个标准句式;平仄相间,两平或两仄为一个节拍;"对"和"粘"是组句成诗的方法;句末要避免三平调和三仄调;一般只押平声韵;首句平仄决定全诗平仄。近体诗的平仄有些可以变通,有些必须避忌,有些拗句要救。  相似文献   

9.
歌行体可分为“入律”和“仿古”两种形式.入律歌行的语言形式以七言句式、律句和拗粘拗对、一韵四句或八句、换韵平仄交替为主;其规整者如《长安古意》和《圆圆曲》,由多首绝句、律诗组合而成;歌行体的对仗则较为自由.  相似文献   

10.
在一九八○年《语文学习》第三期上,有吴奔星同志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文,副题是“简说杜诗《望岳》”。吴文谓此诗是一首五律。我认为不很妥当,似可商榷。为便于讨论,抄原文最后一段于下: “顺便指出:这首五律,以仄声协韵,平仄不同一般,有人把它看作五古,其实是拗体五律。因为古风,不论五古或七古,一般均戒对仗,因为一讲对仗,古风的气势就萎糜了。”五古同五律的区别,似乎并不是单纯由于有无对仗。杜诗《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前三  相似文献   

11.
用词以显示个性,词的张力发射,是唐代律诗用调方面的特色,空间意象并置迭加、倒装打乱自然流动秩序、错综以形成拗句、将颜色词置于句首,是唐代律诗奇特多变的句法组织;平仄递变的音乐节奏、回环往复起伏跌宕的旋律,是唐代律诗对声律谐美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2.
律体诗是讲究格律的诗,调平仄是格律的的核心和灵魂,而调平仄必须兼顾拗救。狭义的拗救可分三种情况,它们是调平仄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给予慎重的对待和加以认真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与初本在内容上有不少增删和修改,其中最为明显者是对诗律中的“平平仄平仄”(七言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拗救句的解释截然不同。先看修订前的说法;近体诗中的“二、四、六”有时可以不分明。这主要是指下列两种句式中的七言的第六字可以改变平仄(拗),其条件是必须有“救”:(1)在(丙)抻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六字可以不用仄而用平(拗),但第五字要由平改为仄(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  相似文献   

14.
杂体诗例话     
我国诗歌历史悠久,除了讲究平仄、声韵、对仗的律诗、绝句等形式的近体诗外,还有一些样式奇特的杂体诗。杂体诗既有文采,又具戏娱,俗不伤雅。仿拟诗主要特点是运用“仿拟”的修辞手法,从句式、词语、韵脚等方面对某一古典名  相似文献   

15.
五言今体诗包括两联四句的五言绝句、三联六句的五言小律、四言八句的五言律诗、少则五联十句、多则百联二百句的五言排律这四种。如果对姚鼐的《今体诗抄》进行举证分析,便不难发现:其平仄句式凡23个,可分甲、乙、丙、丁四个系列,每个系列都包含基本平仄句式及其变格平仄句式两类,基本平仄句式每个系列都只有一个,变格平仄句式每个系列都有若干个,数量并不完全相等。不论是平韵诗,还是仄韵诗,只要是五言今体诗篇,其各个诗句的平仄配搭就要符合以上23个平仄句式中某几个平仄句式,不能有另外的平仄句式;若有,那就一定不是五言今体诗篇。当然,在各个诗句平仄配搭完全符合23个平仄句式中某几个平仄句式的前提下,诗句在配搭成篇时,其平仄还必须合乎“对”和“粘”的规则,在押韵和对仗上,也要符合格律标准,否则,也一定不是五言今体诗。  相似文献   

16.
律体诗的出现是汉语诗歌史上的大事,律诗的成型曾经历了一段十分漫长的过程。自从有了成熟的五言诗,诗人们虽尚不知四声和平仄,但已经开始注意到声调的和谐晓畅和抑扬对比。远在隋唐以前,即已有合律的诗出现,至沈佺期、宋之问登上诗坛之前,初唐已有不少诗人写出了数量可观的、完全合乎规范的律诗,因此,把律体诗的起源和定型仅归功于沈、宋,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7.
所谓诗律即诗的格律。是指诗的句式(每句诗的字数)、每首诗的句数、诗句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构成诗体的要素。在近体诗尤其是律诗和律绝中,除对诗的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有严格的规定外,还对诗句的对仗也有极其严格的要求。以律诗为例,就可以说明对仗在诗中是多么严格整齐了。  相似文献   

18.
一些教师把古代诗歌当作一般散文去朗读 ,或许知道古代诗歌应有抑扬顿挫的节奏 ,但并没有掌握该如何抑扬 ,因而读不出古诗原本应有的韵味。究其因 ,是对古诗的一些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唐代以前的诗歌(一般称为古体诗) ,在形式上是比较自由的 ,在平仄换韵、字数多少、句式长短等方面都没有固定限制。初唐以后 ,严格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而成的诗歌即为今体诗(或近体诗)。今体诗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这两类中又各包括五言和七言两种。今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 ,律诗八句 ,绝句四句。讲究平仄是今体诗的最主要特点。所谓“平”是指平声 ,…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的宏伟诗篇,不但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和我们时代的最强音,而且是革命文艺的光辉典范和卓越的艺术珍品。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毛主席身体力行,他的律诗首首都讲平仄,严格遵守诗歌创作中的规则。本文对毛主席七律诗的平仄作简要的分析,供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替”有二二替和二四替两种,“失替”是识别词的拗句的唯一标准。对422个词牌中每句平仄格律的统计和分析说明:律句对词的平仄句式的影响表现在,词的句子99%都是律句,将近1%的是拗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