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报禁,由来已久。然而,由于人为的隔阂,大陆新闻界对此鲜有人知。直到1988年元旦,台湾行政当局正式宣布开放“报禁”,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试图对台湾报禁的由来、废除以及其废除后台湾报业的新格局作些评介。一、台湾“报禁”的由来台湾自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割让给日本,经受了日本51年的殖民统治。在日本统治下,台湾报业一直被严格管制,在很长时间内只有3家报纸,后来增加到6家。即《台湾日日新闻》、《兴南新  相似文献   

2.
1988年元旦凌晨,在台北开往南方的高速公路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二辆车头上闪着黄灯的密封式卡车,以110公里以上的时速飞驰而过,这是台湾两大报中国时报和联合报的运报车。今年元旦,对于台湾所有的报纸而言,非但不是假期,反而是一场“战争”的开始。长达36年之久的“报禁”在这一天解除了,报业竞争进入新的“战国时代”。 1986年,国民党宣布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同年12月1日,台湾“行政院新闻局”正式宣布解除报禁,从1988年元旦起,开放新报的登记、放宽张数的限制,即由原来不得超过对开三大张放宽至对开六大张。至此,自1951年6月10日起限制新报登记及1955年起限制张数的规定,都告解除。台湾时报新闻周刊的记者在元旦时采访了台湾许  相似文献   

3.
台湾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进程,主要以报业的发展为目标。自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于翌年创办台湾最早的报纸《台湾新报》算起。迄今100年的历史变迁中,其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即日据时期(1896-1944)、调适时期(1945-1954)、报禁时期(1955-1987)、商业化自由竟争时期(1988-至今)。台湾报业自1987年7月当局解除"戒严"开放报禁之后开始迅速发展。据统计,到1992年经台湾"行政院新闻局核准"登记的报纸有280多家,总发行量500万份左右。目前,台湾的主要报纸有《中国时报》、《联合报》、《工商时报》、《经济日报》、《中央日报…  相似文献   

4.
台湾报业在“报禁”①解除前,与政治的关系密切而暧昧,中国时报与联合报的董事长都是当时执政的国民党之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而两报从创办伊始,也都因为与当局关系良好,得以扩展规模,形成报团,并垄断了台湾报业。1988年,“报禁”解除后,虽然台湾报纸种数在一年之内从31家暴增至100多家,但中国时报与联合报的垄断地位依旧屹立不摇。至1992年,自由时报企图打破两大报的垄断②,获得良好成效,该报于1996年宣称发行量突破100万份,成为台湾三大报之一。至此,台湾的报业形态似乎大势已定,三大报团垄断台湾报业…  相似文献   

5.
台湾在上个世纪80年代“报禁”解除后,集团办报、个人办报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高度企业化下,台湾报刊显现出了极具本岛特色的编排个性和新闻风格。本文力图通过对2008年9月23目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进行编码、分析,一览台湾四大报业巨子在高度企业化下的办报特色。  相似文献   

6.
管文琦 《新闻世界》2013,(10):280-281
台湾报禁解除后,台湾地区迎来了报业的繁荣期。在自由化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在党派与财团的强大压力下,台湾地区的报纸呈现出鲜明的叙事立场。在赴台学习四个月及亲临金马奖红毯的基础上,笔者以台湾“四大报”中的《中国时报》和《自由时报》对于“台湾电影金马奖停办”一事的具体报道为文本,分析其叙事过程中如何体现报纸立场。  相似文献   

7.
从今年元旦开始,台湾当局正式解除“报禁”.所谓“解除报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放报纸登记,开始准许自由办报;(二)是解除报纸限张发行,前次,台湾当局规定各报篇幅均不得超过三张,现在可以增张扩版发行. “报禁”解除以后,在台湾新闻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新报纷纷创刊,从今年元旦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20多家新报办理登记手续。连91岁高龄的著名老报人成舍我先生也重新披挂上阵,正式登记创办《台湾立报》,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另外,现有的报纸除晚报外,大部分均由原来的三大张增为六大  相似文献   

8.
一、1948—1987年间的报业 在1949年国民党总部正式迁台之前,《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等国民党报系统的新闻机构就有计划地迁至台湾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转接,又创办了不少新的报刊,从而在台湾形成了以三个“中央”为中心的、沿用国民党在大陆实行一整套体制的“党报”体系,牢牢紧跟国民党的思想路线与战略,实行“舆论一律”,并对原有报刊等新闻单位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与整肃,严格控制新闻舆论和与言论自由,在台湾实行了长达36年的“报禁”方略。 《中央日报》1948年11月迁至台湾,并于]949年3月12日在台北续刊。该报一直是国民党中央之喉舌和工具。《中央日报》系统的报纸均属“党报”体系,都为国民党党、政、军部门的机关报。这类报纸主要有:《中央日报》、《台湾新生报》(台湾省政府机关报)、《中华日报》(台北版)、《青年日报》、《忠诚报》、《建国日报》、《金门日报》、《马祖日报》(后5种报均为“军营”报纸),还有台北的《大华晚报》(1950年2月1日创刊)、《中华日报》(台南版)和《新闻晚报》等。  相似文献   

9.
台湾报业在报禁时期受到了钳制,而报禁开放20多年后的台湾报业发展现状又如何?本文从报禁开放前后的社会背景出发,对台湾报业的发展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台湾报业正陷入危机,并分析了导致危机的原因,提出解决危机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台湾地区的新闻事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49年以前的报刊,国民党中央迁台后到"报禁"解除前报业的发展,"报禁"解除后报业的发展.在这里笔者主要是针对"报禁"解除后报业的发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1.
这里说的“易地研究”,主要是指海峡两岸的新闻学研究者,互相研究对方的新闻传播,以对方的新闻传播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当然也有跑到对方地域去,即大陆学者到台湾,台湾学者到大陆研究当地的新闻传播的意味,但不是本文的首义。 一、情状回顾 自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及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继而在1988年解除报禁,短短半年间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媒介生态也有极大改观,开启了台湾媒介对大陆新闻报道的新纪  相似文献   

12.
台湾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道路。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以后,长期实行戒严统治,限制报纸登记证和报纸发行纸张,对大陆资讯严加管制。这种“报禁”直到1987年7月才除解。几年来,台湾新闻事业有了较快地发展,报纸的数量由“报禁”时的31家增加到140余家。据台湾“新闻局”1990年底统计,台湾报纸发行总数达到600万份,平均每三人一份,已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设备先进人员年轻台湾的主要报纸非常重视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加速作业自动化进程。我们在《联合报》和《中国时报》编辑中心大厅看到,大约有400人同时在一个约一千多平方米的大平  相似文献   

13.
去年到台湾探亲,有机会接触报界中人,自然谈及台湾报业竞争。今天台湾共有54家报纸,报禁开放之前是31家报纸,报禁开放之初,猛增到161家,有些报纸在激烈的竞争中又悄然歇业。而今的54家报纸,每天发行550万份光景。据《民生报》总编辑夏训夷先生告诉我,在550万报纸中,《联合报》系独占二分之一,发行量最多的前10家报纸中,《联合报》系占了4家。台湾的报业竞争,实际上是《联合报》系和中时报  相似文献   

14.
台湾出版业现状 台湾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岛内民众的生活水平,出版业也因之水涨船高。特别是自1987年解除戒严及1988年开放报禁后,台湾出版事业呈活跃状态,出版业的产值平均每年以二位数的速度发展,成为一个“投入少而产出高”的行业。  相似文献   

15.
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地区,“报禁”是耳熟能详的新闻术语。一些新闻界人士认为,“报禁”是“新闻自由”的宿敌,它的存在,对当局一向所标榜的“民主政治”实在是一个莫大的嘲讽。台湾“报禁”之由来,可谓年长日久。1949年,当陈诚、蒋经国受蒋介石委派先赴台湾“主政”时,就对新闻界  相似文献   

16.
从1988年一月报禁解除后,台湾的报业市场从当局控制的枷锁走向开放的竞争环境中,面临的是全新的市场型态,各报在经营规模、内容创新方面投入了前所未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90年代后,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纸浆价格不断暴涨,国际报业纷纷陷  相似文献   

17.
今年6、7月间去台参加中文传播研讨会时,与台湾新闻界有所接触,现写下对台湾新闻界的粗浅印象,供朋友们参考。 媒体大膨胀 自台湾当局1988年元月宣布解除报纸登记和张数限制(即“开放报禁”)以来,台湾报业获得了大发展,目前报纸总数已由当初的31家发展到288家,5年间增长了8倍多。报纸版面也大幅度增加,报禁期间规定每种报纸每天最多只能出3大张12个版,现在一些报纸出好几大张,像联合报、中国时报这样的大报有时一天出20张80个版,一份报就是一大摞,看都看不过来, 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台湾多家报纸的地方新闻版,并不是各地新闻的拼凑,而是分别编印、自成体系的“地方报”,也就是说,专供台北地区读者阅读的是专登台北新闻的“台北版”,专供高雄、屏东一带读者阅读的是专登高雄、屏东地区新闻的“高屏版”,如此等等,这些地方版几乎涵盖了台湾的每个县市,使各地每天发生的新闻都得到充分、及时地报道池。因为这样,台湾报纸多集中于台北,其他城市报纸很少。众多地方版无形中加大了报纸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8.
话中有画     
“连自己都养不活,怎能养育小孩。” 台湾今年用掉9000万只避孕套,销售金额高达18亿新台币。台湾性教育协会理事长推测,这可能是民众不敢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孕育子女所致。 “中国的新一代经理人正分享着同一个词汇:自信。” 《远东经济评论》的调查显示,“中国精英”认为中国经  相似文献   

19.
没有人会想到,几乎是由一群"电影外行人"首次合作拍摄的台湾"文艺小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竟然会在上映后立刻获得野火燎原般的市场反应。"电影外行人"的锐气或许是它获得成功的关键史上最快票房破亿的台湾电影2011年8月12日至18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下称《那些年》)在台湾率先推出一周"口碑场"。8月19日正式上映,4天后便突破1亿新台币,成为史上最快票房破亿的台湾电影。截至12月4日,该片在台已上映16周(仍在上映中),累计票房达到4.1亿新台币,仅次于魏德圣执导的两部电影:  相似文献   

20.
陈曦 《东南传播》2014,(4):18-20
2012年黎智英有意要退出台湾传媒业,但是此事引发了"反媒体垄断运动"并遭到台湾各界的批评和街头抗议,使该计划在最后告吹,壹传媒在2013年3月表示"壹传媒将在台湾正常运营"。自2003年5月2日创刊起,黎智英的台湾《苹果日报》进驻台湾已经十余年了,这十余年台湾《苹果日报》给台湾的媒体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台湾的报业生态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本文通过对台湾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从而对台湾《苹果日报》这十年来给台湾报业带来的"苹果化"现象进行阐述,旨在讨论台湾报业自台湾《苹果日报》到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