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赋钱粮是清代国家的主要收入和经济命脉,而钱粮亏空在清代无朝无之,无地无之。造成亏空的因素有三:官侵、吏蚀、民欠,而官吏则是亏空的行为主体,清朝历代皇帝都将亏空与吏治结合起来,综合治理。由于历代君主的治政风格和治术有所不同,对亏空与吏治的治理亦有所差异,相同的是重人治轻法制,治标不治本,忽视制度改革。高度集权的中央财政制度,致使地方财政匮乏,造成火耗滥征、钱粮亏空和挪移凑垫;而过低的官吏俸禄,亦是吏治腐败、钱粮亏空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清朝钱粮亏空的财政制度根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粮亏空是清朝财政中最难解的“死结”。造成钱粮亏空的原因很多,如官侵、吏蚀、民欠等,但归根结蒂,则是由中央财政集权制度造成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成的不合理性、官吏俸禄的微薄、不合理的考成制度、复杂的税收管理等,无不暴露出财政制度的弊端。正是制度的不良才造成不可克服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两湖地区作为清代的粮仓之地、财赋重镇,在康熙晚期财政亏空尤为严重。雍正帝即位之后即重点加以整顿,不仅对亏空严格清查、设法弥补,而且试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即通过实行耗羡归公、禁革陋规等新政策以保障地方财政。在这一新政策渐次取得效果、特别是保障了省级藩库的充实之后,从雍正中期开始,两湖地区通过清理历年积欠,逐渐整顿了州县等基层地方的财政亏空。至雍正晚期,两湖地区的财政亏空之风得到遏制,地方财政走上了正常运转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清代仓储作为存放国家正赋钱粮的场所,与漕粮运输、荒政救济甚至军事行动都有密切的联系,成为统治者关注的焦点。但有清一代,无论是康乾盛世之时还是内忧外患的清末之际,都难以避免仓储亏空的窠臼,仅在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究其原因仍是官侵、吏蚀、民欠。清代仓储的亏空带来了吏治腐败、荒政废弛、军事被动等恶劣影响,甚至动摇到统治的根基。为了应付亏空的局面,清廷统治者规定了限定时间赔补、连坐等行政处罚措施,以惩处造成仓储亏空的官吏并最终弥补仓储亏空。  相似文献   

5.
道光二十九年清查州县钱粮积欠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查州县钱粮积欠是道光末年一次重大的经济活动。道光二十九年,为了增加国库收入,道光帝、穆彰阿、耆英、载铨等决定实施五项重大经济改革,即清查州县钱粮积欠、漕米改收折色、改革长芦和山东盐法章程、节省河工费用和裁剪河工冗员、广泛开采矿场。政府要求地方督抚必须在当年十个月内完成清查州县钱粮积欠,并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清查结果,查出地方亏空积欠总额高达3200万两(包括粮谷)之巨,几乎相当于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州县地方官既要完纳当年的赋税,又要催缴往年的钱粮积欠,除了向百姓摊派苛敛外,别无他途。清查州县钱粮积欠,进一步加剧了道光朝吏治的腐败程度,严重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成为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北洋政府成立后 ,因财政上的压力开始提出整理外债问题 ,曾设立专门整理机构 ,提出过各种解决方案 ,但最终未能与列强达成全局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债方案。其原因 ,除了当时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的限制之外 ,主要在于北洋政府在经济、财政、金融、军事、政治等方面都无法继续统治下去 ,难以对积欠外债进行认真的整理和达成确实可行的整理方案。在理债问题上的困境直接影响到北洋中后期达成新的重大外债 ,而且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积欠外债 ,成为以后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面临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7.
1899年刚毅为钦差大臣去南方向地方政府搜刮银两,弥补国库亏空,是清末财政史上的一个比较重要事件。他到底搜刮到多少银两呢?按照马士的说法,刚毅“仅仅从江苏一省其他官吏中,他却获得每年增加二百万的捐献,……他又依次去江西、安徽、浙江和广东。”许多著作都沿用马士的说法,但马士的记载基本上是错误的。无论从清《德宗实录》还是清军机处档案中,都看不到任何有关刚毅去过江西、安徽、浙江的记载。刚毅在江苏所搜刮的数量也  相似文献   

8.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为增加财政收入,扭转财政混乱和亏空的局面,巩固统治地位,采取了一些稳定财政的经济措施.整顿税务是其主要措施之一,重点是收回海关自主权,整顿关税和盐税、裁撤厘金并改征货物统税.  相似文献   

9.
目前地方高等教育财政存在投入不足、投入失衡及投入效益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财政分权和政府行政集权的矛盾,二是财政分权体制缺乏法律保障,三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财政投入差异大,四是政府拨款制度本身存在问题,五是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六是经费预算编制欠科学细致,执行中审计监督欠力度,为解决这些问题,应缓和财政分权与行政集权矛盾,完善财政分权法律制度,强化教育投入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完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以及改革财政性教育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  相似文献   

10.
雍正皇帝即位伊始 ,为惩治腐败 ,克服各方面的阻力 ,在举国上下大规模地开展清查亏空、火耗归公、实行养廉银制度和取缔陋规等工作。由于他态度坚决 ,措施得力 ,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官吏贪污、吏治败坏的情况大有好转。这为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所谓金融,是指资金的融通,也就是资金的借贷关系,是指在现代银行制度下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的总称。而金融市场则指实现货币信贷,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买卖的场所。 一、全融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这些年来经济改革是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作为目标。金融的作用也伴随着这种改革而在整个经济中变得极为重要,和这相对比,财政的比重相对地低下。例同1988年相比,GNP增加了3.1倍,对于这点来说,融资余额竟差不多跳了4.5倍,而财政收入额还不到2.4倍。  相似文献   

12.
<正>一、我国自古就有对官吏职务犯罪严厉惩治的记载职务犯罪是指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与其职务相关的各种犯罪。它是国家建立后,其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玩忽职守,破坏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妨碍国家机关职能有效的充分发挥,致使国家和民众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我国古代法律中官吏的职务犯罪,主要是指贪污、受贿、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等。上古时期有鲧因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5,(89):154-155
研究积欠学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心理状况,通过其学习心理特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并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对其心理健康、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进行干预。干预的过程和结果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在积欠学分贫困生的学习心理、心理健康状况改变上起到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统治考惩治官吏腐败注重法制建设,一方面制订严刑酷法打击贪赃枉法官吏,另一方面依法建立了较为严密的制度,诸如财政经济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司法审判制度、行政监擦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开必, 观性和制约机制,限制和监督官吏的腐败行为,保证惩治腐败法律的贯彻执行,加强了封建社会的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从大司农的财经支出来看,完全是为了“养活一大群国家官吏和主要地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 首先是官俸。官吏的薪俸是国家财政的主要开支之一。西汉“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而“汉定以来,百姓赋钱,一岁为四十余万万,吏奉用其半”,可见,每个官吏一年平均消耗国家财政收入16,600钱,平均月俸1380钱。  相似文献   

16.
吏治是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方式和治绩。从某种意义上说,吏治又指治吏,或吏政。汉代在地方官吏的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试图从官吏的教育、选拔和任用、考核与监察以及考核后的奖惩等几个方面,探讨汉代地方吏治的合理性因素,力图为当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国家行政机构效率的高低与官吏队伍吐故纳新的方式密切相关。选拔官吏是“纳新”;官吏的退休是“吐故”。中国古籍所称的“致仕、休致、致事、告退、乞退、归隐、乞骸骨”等等,都是指官吏的退休。就中国的官吏退休制度而言,其源流极长,滥觞於商周,一直绵延至今。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官吏退休制度史不如官吏选拔制度那样幸运,它长期被史学界所忽视,沈星棣教授的新著《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版)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8.
清末以来,安徽地方政府曾因地方财政危机、军政费用庞大,发行了大量的地方公债。北洋政府时期安徽军阀连年混战,军费支出大增。为弥补财政亏空,安徽地方政府不断发行公债,举债规模不断扩大,多次延期偿还,债信渐失,管理混乱,由此造成政府信任危机和财政困难。  相似文献   

19.
所谓吏治,指国家对各级官吏必备素质的要求及官吏素质和行为的实际状况。官吏普遍品行端正、业绩显著,就表明吏治好,政府清正;反之,则是吏治败坏,国家政治黑暗。历史表明,吏治相对较好的状况,多出现在太平盛世,而一到衰世、末世,也往往是吏治最腐败、最黑暗的时期。  相似文献   

20.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一统王朝,其官吏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试从明代的官吏选任制度、任官的回避制度、官吏的考课制度、官吏的监察制度、官吏的俸禄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