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儿童亲社会教育,是我国德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以及影响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的几个重要因素,认为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日益增多,但他们的家长一般忽视对其子女进行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和训练,并提出五条培养儿童素社会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自恋与亲社会行为都是西方较为关注的话题,在我国汶川大地震后,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也逐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对西方的研究中,发现移情在亲社会行为的决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正是从以上三个角度入手,介绍了自恋、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理论与研究,揭示出自恋与移情及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方面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强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0):212-212,214
亲社会行为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体育运动领域中存在很多亲社会行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亲社会行为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文章重点阐述了亲社会行为有关理论,体育教学中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方法、培养模式和培养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4.
田爱华  彭晓涛 《文教资料》2010,(13):203-204
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并对他人、群体和社会有利的行为。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的描述,分析亲社会行为对大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探讨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形成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和今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人人自觉践行亲社会行为。通过对亲社会行为概念的界定,分析亲社会行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并进一步阐述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6.
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具有互动性、亲社会性和利他性特征。亲社会行为与幸福感密切关联。加强中学生幸福感的培育,对进一步激发中学生亲社会行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有重要意义。运用亲社会行为理论培育中学生幸福感,首先要着力于中学生对亲社会行为之幸福感的认知;其次要训练中学生的共情能力,作为增强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幸福感的内在动力;最后要通过榜样力量的感召力,从行为上强化中学生亲社会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释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内涵及国内外发展心理学家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所取得的成果,全面分析了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甄莹 《考试周刊》2014,(8):169-170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而小学生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无论对小学生三观的形成还是人格品质的养成,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培养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极其重要。而家庭作为小学阶段与小学生联系较大的一个主体,自然对小学生的行为培养产生极大影响。文章应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对家庭对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发现家庭对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应从有意培养及家庭自身对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无意培养两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心境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一致认为积极心境促进亲社会行为 ,而消极心境则有时促进亲社会行为 ,有时减少亲社会行为。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激发动机而发生的直接作用和通过个体的认知判断而发生的信息作用来完成的 ,这两种影响既可以独立起作用 ,也可以共同起作用。今后应扩展研究范畴 ,深入探讨心境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认知机制 ,加强不同理论的整合 ,并注重运用研究成果指导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特点和体育活动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培养职校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具有比其它学科更加有力的条件和更加明显的效果。本文探索了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策略,目的是使教育者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亲社会行为是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积极行为,本能论、习得论和情感论对其动机提供了三种理论解释。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具有自己群体的一些特征。从坚持德育为先、训练移情能力、提高情绪胜任力、弘扬亲社会模范等方面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这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而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趋突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因素,提出了培养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3.
加强儿童移情训练,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对提高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过程,对儿童进行恰当的移情训练提高他们的移情能力,从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亲社会行为研究领域出现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亲社会行为神经机制的研究、志愿者活动研究、跨群体助人研究,以及群体间助人研究.这些新视角及其相关的研究,反映出亲社会行为研究在各个水平以及相关学科间进行整合的趋势,有助于研究者对亲社会行为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范畴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上存在差别。宏观层次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较多关注群体身份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群体身份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生物基础可用亲缘选择模型解释。这种解释符合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行为连续性假设。群体身份影响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内部机制与行动者对求助者身份的社会认知过程有关,求助者的内群或外群身份使行动者亲社会行为意愿、表现有差别。行动者感受到求助者和自己的"相似性"越大,亲社会行为越易发生。未来研究应在具体社会情境背景下探讨两者的关系,丰富该研究主题的内涵及其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教师自由描述和词汇学两种方法对3-6岁幼儿的亲社会性进行质的探讨。根据幼儿教师对幼儿典型的亲社会性情感和行为的自由描述,以及运用词汇学筛选适合描述幼儿亲社会情感和行为的词汇,得出幼儿的亲社会性结构由合群性、利他性、诚实、攻击性、教养、羞愧感、责任心7个特质构成。  相似文献   

17.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介绍了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亲社会行为特征的研究、稳定性和一致性的研究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三个方面介绍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已有研究都是采用创设情境、短期训练、问卷调查的方法,本作认为,目前需要更多的对低龄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注,需要更多的纵向研究,需要多变量的实验研究设计。这样我们才能解释、预测、培养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8.
Universities worldwide strive to nurture socially responsible graduates to create a better society. Since ethical behavior of role models can stimulate followers’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ethical values, it is crucial to focus on an appropriate path through which ethical values can be conveyed and learned by individuals. The current study seeks to examine if this objective can be facilitated through the positive role played by academic supervisors at higher education level. Owing to the very close leader-follower relationship, this study empirically investigated if ethical supervisors could stimulate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students under their supervision.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240 postgraduate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analyzed us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PLS-SEM).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students demonstrated greater anonymous, emotional, and compliant prosocial behavior when they perceived stronger ethical supervision. Study im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have been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研究者们在广泛吸收有关亲社会行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多种较为全面、深刻的亲社会行为动机理论,旨在揭示亲社会行为发生发展的心理机制。文章扼要解释了研究者们所提出的亲社会行为的动机理论,并作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Findings: Within the flourishing area of research demonstrating the efficacy of emotion-based interventions carried out by trained teachers in educational contexts in increasing children’s emotional skills, this study makes an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by focusing on the effects of this kind of intervention on toddlers’ prosocial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Ninety-five 26- to 36-month-olds participated in a 2-month intervention in which trained teachers read emotion-based stories to small groups of children and then either involved them in conversations about emotions (experimental condition) or did not (control condition). Even after we controlled for age and general language ability, the children in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 were found to outperform the control group on measures of emotion knowledge and emotional-state talk. Furthermore, the intervention fostered gains in prosocial behavior, whereas it did not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frequency of aggressive actions, which was lower at posttest in both group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on participants’ prosocial behavior was no longer significant when we controlled for gains in emotion knowledge and emotional-state talk. Practice or Policy: The results encourag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arly educational programs focused on emotion knowledge in order to foster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toward pe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