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位老报人说导语是炼出来的。这句话意味深长,入木三分。导语虽寥寥数语,却浓缩着整篇新闻作品的精华,凝聚着作者的智慧和心血,更主要的是作者通过千锤百炼,炼出了其中的磁性,使整篇新闻作品生动感人,好看耐读。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写作实践,浅叙一下对导语的写作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2.
李玫 《新闻知识》2012,(3):106-107
新闻语言肩负着向受众表达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新闻作品的可读性、耐读性与新闻语言的运用密切相关。富有时代气息的、饱含个性魅力的、充满理性光辉的、饶有情趣的语言表达技巧可以使新闻作品词采斐然,情味兼备。  相似文献   

3.
都知道写散文要讲求立意,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深邃、耐读,且意味深长。而新闻是客观事实的记录,为什么也要追求立意? 笔者认为,如果在新闻采写中将“立意”运用得当,不仅能大大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耐读性,也能让记者由“记录员”、“传播员”向事件的“发现者”、“思考者”、“参与者”转变,从而使记者的综合能力不断得到磨炼与加强。  相似文献   

4.
在众多新闻体裁中,现场新闻有"现场感强、文字精炼短小、有深厚感染力"等特点。在现场新闻写作过程总,把握"细节描述、丰富信息、以情感人、画龙点睛"四个方面的写作元素,通过细节描述增强新闻现场感,以丰富信息增强新闻耐读性,以情感人增强作品深厚感染力,用鲜活标题画龙点睛,方能传递新闻现场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5.
以往我们常追求新闻的可读性,这无疑是对的。实际上任何新闻信息都具有不同的价值含量,都有不等量的可读性,但它的价值含量未必都能达到读者消费水准。必读则不然,必读是读者没有选择的耐读目标,它标示的是新闻信息已经具备了可供消费的价值含量。它因其新闻信息的新鲜、重要、实效、有用、权威和独特,对读者产生不可抗拒的阅读欲望。在这里,可读的前提和趋势,已经成为读者不读不行的约束力。有了新闻的必读性,新闻的消费价值才能保证实现,才能使新闻有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消费市场。研究新闻必读性,实质上就是研究新闻这个特殊…  相似文献   

6.
深度报道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理论分析,事件性新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离实际、生活、群众近。有人以为,深度报道和事件性新闻,二者难以兼顾。其实,深度报道也可以反映事件性新闻,是实现新闻作品叫好又叫座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任浩 《新闻前哨》2003,(7):39-39
简洁与精炼是新闻的基本要素之一。近些年来,新闻改革风起云涌,各家媒体纷施妙手,力图让自己的新闻更耐读更能吸引“眼球”。这其中,“让新闻短些再短些”成为改革中呼声最高的口号。  相似文献   

8.
张兴杰 《军事记者》2001,(10):33-33
清代袁枚在《读诗品》中写道:“作情生,读生情。”一篇耐读的作品,往往是作首先受到感动,然后才写出感动读的章。因此.一篇新闻的采写过程也是一个酿“情”的过程。俗话说:“情到深处自成”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情是如何酿出的呢?  相似文献   

9.
《七年上诉冤屈未伸张》是一篇颇具耐读性的报道。耐读在于有新闻,耐读更在于有引人思索的新闻背后的新闻——作者不仅告诉读者自己见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自己领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想到了一位读者对现今新闻报道的意见。他认为,进入新世纪,我们的新闻报道,讲究时效了,信息量大了,可读性强了,但大家总感到有些不够劲,看了不过瘾,能引起人的思索、回味、耐读的东西还不太多。读者的意见是中肯的。应该说,这篇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的作品,正是新时期读者所企盼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新闻事业也面临着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和融合传播的严峻挑战。将新闻记者文学素养融入新闻创作中,使新闻作品增添文学魅力,是媒体融合传播的应由之路,更是现实语境环境下新闻创作的重要选择,对提升新闻作品的耐读性、可读性以及感染力、号召力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苏阳 《新闻知识》2005,(8):74-74,65
新闻摄影是指具有新闻特性的摄影作品。新闻特性在前,摄影技巧在后。既然属于新闻范畴,那么,首先就应该具备新闻的特征和要素。此外,新闻既然是记者编辑从每日林林总总的社会生活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或刊登在报刊,或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传输,自然就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应该具备一定的重要性、特殊性、接近性、趣味性、引导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不少晚报各有高招,纷纷在报纸的可读性、服务性、耐读性上作文章,其中在可读性方面,社会新闻占了相当的比重。但笔者以为,社会新闻当有提升其“质量”的必要。社会新闻,从其性质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批评性、案例性的报道,主要报道社会上存在的假、丑、恶现象;一类是歌颂我国传统美德的报道,主要报道体现人世间真、善、美的高尚行为。当  相似文献   

13.
正在新闻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报纸的副刊最有可能成为报纸的特色版面,它能使报纸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提高报纸的独家性、耐读性。"很多报纸的新闻都是一样的,能让人停留下来的就是专版副刊。"用副刊"留客",也是纸质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资源。正因为如此,很多报纸正经历"从放弃到拾起"的过程,原本压缩的专版副刊  相似文献   

14.
范玲 《今传媒》2005,(2):26-27
必读性,顾名思义,是指报纸具有的吸引读者不得不阅读的性质。它是新闻这个特殊商品经营消费市场的重要标志,标示着新闻信息已经具备了可供消费的价值含量。在报纸“打江山”的过程中,“可读性”和“耐读性”一直是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可读”也就意味着“可不读”,“耐看”也要有时间、有耐心看。面对如此激烈的报业竞争,只有让报纸真正成为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必读的,  相似文献   

15.
魏令华 《新闻三昧》2005,(12):36-36
企业报要发挥作用,就要让读爱读、爱看。如果读不愿意读、不喜欢看,就无法发挥报纸的作用了。因此,我们要始终追求这样一个目标:让报纸更耐读、更好看。具体包括:内容更耐读、更好看——贴近企业中心工作,新鲜、重要、有趣、有益,是读欲知而未知的新闻事实,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标题更耐读、更好看——简明贴切,生动传神,能给读带来美感和愉悦感,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很容易贬值,“今天的新闻是金子.到了明天就成了银子,冉到后天可能就成了垃圾”,可见新闻掉价之快。但这也仅是对一般的新闻作品而言,而精品级的新闻作品则是例外。  相似文献   

17.
新闻摄影作品能否摆拍,或者说摆拍出来的作品能不能算新闻摄影作品?是新闻界多年来的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老生常谈,在网络媒体与报刊媒体以视觉新闻竞争受众的今天,本人旧话重提,旨在想借此机会发表点个人浅见,与各位同仁切磋,共同振兴新闻摄影事业。  相似文献   

18.
实验新闻,顾名思义,就是以做实验的方式来报道新闻。它要求有实验的精确感和科学性,但是又要有新闻的特点,力求做到耐读、好看、深刻,更关键的是有生活的真实性。本文通过对浙江电视台2009年改版后新推的"小强实验室"栏目模式变化以及进展,来探讨实验性新闻的操作方式,力求解析实验新闻在当前我市的各类新闻实验中的可借鉴性。"小强实验室"的实验新闻试水在当前丰富的新闻传播播报方式中,实验性新闻开始被重用,并且发挥成为大势所趋。党报的发展也应该结合新兴媒体,进行媒体升级,实现报网互动。  相似文献   

19.
所有的新闻作品最后都靠语言体现。语言创优关系到所有新闻类作品创优。语言问题,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新闻类作品使用的语言统称新闻语言。  相似文献   

20.
《郑州日报》2006年7月1日全新改版,提出打造高品质都市党报的理念,我们的想法是让报道的政治品质、内容品质、形态品质高一些,改变党报报道的惯性模式,让时政报道突出一个“活”字,经济报道突出一个“深”字,社会新闻突出一个“正”字,新闻评论力求一个“透”字,文体新闻突出一个“靓”字,让党报的新闻报道必读、可读、耐读,用高品质的新闻影响读者、引导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