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这是一个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手机、互联网的兴起,极大改变了中国的传播生态。与传统纸质媒体"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方式不同,网络媒体实现了媒体与受众、受众之间的交互传播。在新媒体的包围和冲击下,传统纸质媒体如何突围,已成为事关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纸质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加速融合化发展,成为传统纸质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移动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为实现传统纸媒转型升级目标,需要加强传统纸媒与融媒体之间融合发展,加快融媒体建设步伐.而且随着传统媒体传播格局发生变化,使以往传统纸媒难以满足融媒体时代各项工作转型需求,这就需要通过发展技术和人才,加大传统纸媒融媒体建设力度,从而推动传统纸媒成功转型与全面发展.现阶段,融媒体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这对传统纸媒融媒体建设工作产生制约.因此,合理分析传统纸媒融媒体建设现状、问题,以及分析传统纸媒融媒体建设策略是至关重要的,从而实现各项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之间的整合与重组.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可以不断地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里,融媒体已成为媒体深度融合战略的必然之路,用融媒体的理念去对待、分析和解决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问题,是一种新的尝试.本文主要针对传统文化之"旧"与融媒体之"新"的结合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了通过融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些方式.  相似文献   

4.
张培 《传媒》2021,(3):77-78,80
移动媒体时代,文化生产机制和传播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移动化、碎片化、场景化等成为文化传播新的关键词,如何快速转变思维,实现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当前国际传播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结合具体实践,重点分析了移动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契机与策略,以期为优化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各类媒介不断发展融合,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报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传统报纸新闻在写作方式以及传播思路上必须要全面创新与升级,才能适应融媒体时代媒体市场的发展大势。鉴于此,笔者在本文解读融媒体时代下传统报纸新闻写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且提出一些有效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融媒体时代,Vlog作为深受受众喜爱的短视频类型已经被传统主流媒体广泛应用于新闻生产中,成为主流媒体创新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但是在当前的Vlog新闻生产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主流媒体采取切实可行的优化生产策略加以有效解决,才能扩大Vlog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手机"两微一端",现代传播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大众传播模式,完全没有了时空的界限,让同样碎片化的内容在不同的媒介中传播,大大提升了传播的关注度和到达率,这就是融媒体时代带来的全新传播形态。传统文化在融媒体时代也迎来了传播的黄金期,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结合,优化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模式、提升传播效果,可以提升我国传统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本文将以福建省极力打造的传统文化第一品牌——朱子文化的传播模式为研究对象,尝试建构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全新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自媒体应运而生,逐渐产生了诸多自媒体平台,这对我国传统新闻传播产生了严重影响。自媒体是应用网络技术展开新闻传播,具有及时、高效的显著特征,新闻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因此,本文阐明自媒体新闻传播特点,以及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最后提出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为新闻传播工作者提供些许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民经济的增长,带动社会各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推动时代的迅速发展。随着时代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对媒体传播要求越来越高。为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顺应大众化发展需求,媒体融合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就媒体融合时代,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路径的选择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使得互联网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传统的传媒环境和格局,尤其是新媒体的兴起,给传统的纸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纸媒体虽然拥有新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相较于新媒体,其最明显的不足表现在传播的范围和速度上,新媒体在新闻信息的传递上更加具有时效性,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人们阅读起来更加方便,这都是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的冲击。本文通过对新媒体和纸质媒体的优势进行分析,研究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地区性传统纸媒体的生存现状,并探讨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地区性传统纸媒体的生存与发展相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4G、5G信息时代的到来,自媒体新闻传播正对我国传统新闻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尽管传统新闻媒体在原创新闻、新闻可信度和权威性上远远超过了自媒体,但时效快、强交互性的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同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自媒体新闻的概念进行阐述,分析其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并且提出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发展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各种综艺娱乐类节目大行其道的形势下,以汉字和成语等为载体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却异军突起,引发了传统文化热播浪潮,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媒体传播拓展了空间和思路。本文以《中国谜语大会》《汉字英雄》和《成语英雄》为例,对当前电视媒体传统文化热播的经验和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刘修艳 《今传媒》2016,(7):23-24
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信息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信息的传播速度,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得到空前的提高.随着传播环境的日新月异,整个大的传播生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呈现出一个日趋活跃的信息市场.同时,传媒产业也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革.近年来,在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技术支撑下诞生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自媒体,开始不断影响传播生态,引人注目,自媒体传播形式不仅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更是对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的探索.本文意在揭示隐藏在自媒体繁荣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分析自媒体生存发展的本质原因及其对信息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媒体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电视媒体、广播媒体在节目形式、内容制作、传播途径方面都在进行创新和改变。本文探讨了在融媒体时代保留传统电视媒体的优点之后如何利用新时代的媒体技术进行创新。笔者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探讨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的运行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李晓 《传媒》2021,(19):26-28
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双重推动下,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成为传媒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为期刊类传统纸质媒体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读者》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对包括传播渠道、运营形态在内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结构性调整.通过构建刊网一体的全媒体矩阵、开发多样化衍生产品、采取"优质低价"的发展模式、实行企业化的运营机制等创新策略,顺利实现了自身的媒体融合转型.本文从《读者》杂志媒体融合转型的背景出发,探究其融媒体转型之道,以期为其他期刊杂志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融媒体时代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生动、多元、便利、高效的途径。如何在融媒体传播语境下,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融媒态”凝练和传播传统文化,提高城市文化底蕴和品牌竞争力?本文分析了泰安市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讲好泰安传统文化故事的内容、渠道和载体的优化策略,以期对泰安提升城市文化品牌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媒体新闻平台得以广泛且深度的研发和运用,为传统新闻传播带来较大影响。由于其兼具实效性、便利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等优势,成为新闻传播和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主要围绕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和影响展开分析,并提供具体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陈真 《东南传播》2021,(12):53-55
随着新媒体发展的浪潮,传统媒体必须转变传播理念和传播形式,以应对新形势、新要求,对台媒体也不例外.为了满足台湾受众的新需求,不断扩大受众份额、提升竞争力.东南广播公司等传统对台媒体全力推动新媒体改革走向深水区,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全面创新传播理念和方式,精准服务受众,不断开拓传播渠道,实现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体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给主要依靠传统理念和方式进行传播的主流媒体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使得舆论引导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与以速度快、传播广为特色的新媒体相比,传统主流媒体在议程设置、话题讨论、创造社会流行语方面以及引领公众讨论上,时有不尽人意之处,有时甚至是被新媒体牵着鼻子走。这就导致了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中话语权的逐渐丧失。话语权的丧失带来的是受众信任度的丧失。  相似文献   

20.
广播媒体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捷径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传统广播媒体的地位逐渐受到新媒体的挑战。为了实现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必须将传统的广播媒体与新媒体适当结合,从而为信息的传播奠定更好的基础。本文主要就如何将传统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有效的融合展开深入的调查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