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魏文帝曹丕确立了军事上分区统治的军区制,其军区的设置,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以行政区域为单位,二是以自然地理区域为单位。魏晋军区设置虽为常制,但也有其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为中国古代政局最为复杂动荡的年代。各阶层、各政治集团都在这一历史大舞台上有过出色的表演,而尤以名士集团最为突出。名士本谓知名之士,历朝历代皆有之。而作为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统治阶级中文化群体的一种称谓,则有“东汉名士”、“魏晋名士”等。东汉名士是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和道德风范的具体体现。魏晋名士承袭了东汉名士的某些余风,却又与东汉名士整体风貌迥然有异,显示出其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3.
东汉文章是中国散文史上的一个特殊环节,它是秦汉散体文章向魏晋六朝骈体文的过渡阶段,东汉文章史上,作家众多,文章丰富,但在文学史上东汉文章却处于被忽略、甚至被排斥的境地。本文着重对这一时期的文统与文气作初步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重视东汉文章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论魏晋南朝都督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东汉末年的州郡领兵制度,助长了地方势力的发展;魏晋南北朝的都督制度,更加剧了外重内轻的局面。都督制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关乎魏晋南北朝整整一个历史时代的盛衰,很有研究的必要。北朝的情况比较特殊,拟另文论述。这里仅就魏晋南朝的都督制作一扼要探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40到80年代,敦煌地区出土了一批魏晋时期的镇墓文.这些镇墓文与东汉镇墓文相比,从形式上看,篇幅普遍比较短小;从内容上看,则在继承东汉镇墓文传统的同时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新元素.而在中原地区却仅有少量魏晋时期的镇墓文出土,其原因主要是战乱、人口的迁移以及佛教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主要讲述了魏晋时期一些名士的德行,显示了他们的魏晋风度。德行篇中还提到了一些东汉名士,由两个朝代的名士德行的比较也可凸显出魏晋风度对东汉名士的继承与演变。德行篇涉及面较广,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讲述了社会名士的德行,有忠和孝、名士自身的修养等。  相似文献   

7.
经学是汉代学术的主流,魏晋则玄学盛行,汉代学风和魏晋学风截然不同,自汉武帝表彰六经,独尊儒术后近300年来经学盛行,至东汉末,天下大乱,经学衰微;魏晋时期,则盛谈老庄,这是经学本身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西汉文章家首先是以单个的政治人物出现的,东汉以后,以博学、文采闻名于世的文人开始涌现,并且这些文人多集中于东观、高门大族以及文化较为发达的地方州郡,呈现出了群体性特征.文章讨论了这一特征对东汉文章刨作的影响及其在秦汉至魏晋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东汉以来,田庄经济的发展是魏晋名士孕育生成的经济条件;汉魏之际险恶的政治环境是形成魏晋名士的政治原因;与这种经济、政治形势相呼应,在学术思想界出现了儒道合流的趋势,广大知识分子在行为方式上既追求人性自由,又恪守封建礼教。形成所谓双重人格。至曹魏,一批人的这种双重人格特征已十分明显,它标志着魏晋名士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汉后期至晋宋间一些名士的奇闻趣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士人百态的画卷,也为我们勾画出了他们玄学背景影响下的独特个性。那些自然的追求、情感的进发、风度的清远和言语的艺术,直到现在都是一面了解魏晋士人的镜子,带着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魏晋的那些人和事。  相似文献   

11.
明末名臣黄道周虽没有完整系统的军事著作,但以一介书生积极参与军国大计,多次上疏,要求改革朝政,整顿军事,在军饷、兵制、练兵、用兵、选将等方面提出许多独到的军事主张,试图实现其强兵济民、巩固明王朝统治的治国理想。在民族危亡之际,黄道周毅然出师抗清,进行了短暂的军事实践,最后以身殉国。虽然其军事思想与行动最终未能挽救明王朝覆亡的命运,但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温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相当重要。通过对明代温州兵制运行细节的详尽考述,从中梳理出明代温州兵制变化的如下特点:卫所制在明初是作为一种国家制度而推行的,民兵制与营兵制则是到了明中后期才开始兴起的,它们所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亦各不相同。在各地方区域中,这三种防御力量呈现一种明显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蒲与路是金代最北部的一个地方行政区,是上京路的路下属路,虽称之为路,但并非金代最高行政单位的路,其实为节镇州。对蒲与路的管辖范围、官员设置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管理情况,以及蒲与路城的交通、内部空间结构与外部空间形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解决人们对蒲与路行政级别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汉代的乘传制度是在先秦、秦代乘传制度基础上发展和完备起来的。这一制度基本上存在于整个汉代。乘传通常有四等;但亦有超常规的六乘传、七乘传。乘传级别固然由使用者的地位、身份决定,但事情的紧急程度也起重要作用。乘传主要是在有军国大事时使用,因而对汉朝的统治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制度的缺陷性,特别是王莽时期的滥用,使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弊端,从而降低了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清嬗代改善了河西走廊周边的民族关系,清代的有效控制区域向西推进,河西走廊所承担的军事功能逐渐发生了变化,成为清政权控驭西域的大后方,河西走廊的卫所向府县制转变,河西走廊的军事防卫体系被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6.
十六国时期的都督诸州军事制度上承西晋下启北魏,对于各政权巩固统治、进攻敌国、招抚周边势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战争的需要,都督诸州军事不但掌握了治军权还兼领统民权,且常通过加授散骑常侍、侍中、将军等职衔来显示所授都督诸州军事者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土司制度是土兵制度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土兵制度是土司制度实施的根本与基石。元代西南地区土兵制度源于宋代的土兵制度。元代土兵制度形成的标志在于领导体制、兵役制度、土兵建制、土兵职责等方面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考试创始于唐代。唐代的武举考试重技勇,轻兵略,于兵法不甚重视。宋代设武学,《孙子兵法》等武经七书成为武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金、明、清各朝继续宋朝的武举考试制度,多有更张,《孙子兵法》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一直被延续下来,直到清朝末年废除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19.
清朝初年,为了加强对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统治,抵御沙俄的侵略,清朝在宁古塔设立总管,康熙元年(1662)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宁古塔将军是清代黑龙江流域最早设立的军政长官。负责辖区的政治、军事经济、边防等各项事宜。宁古塔将军的设立,是黑龙江地方政权建设的重要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