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马军旗  乐章 《资源科学》2021,43(11):2277-2288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设计。本文使用2007—2018年全国流域重点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水环境治理效应及其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显著改善了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效果,且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呈现出显著的长期治污效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机制分析表明,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发挥了显著的制度激励效应,通过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投资,降低工业废水排放,改善了黄河流域水污染状况。③从空间角度而言,与黄河流域中上游城市相比,生态补偿政策对下游城市水环境治理产生了更为显著的影响。据此,从健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重视中上游地区生态转移支付、建立多元主体联防联治水污染治理体系等角度提出改善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晋升锦标赛下,官员在有限任期内存在晋升预期差异,由此导致的短视行为的变化可能对创新产出造成影响。然而现有文献并未从官员晋升动机视角深入研究城市创新的制度动因,也未曾厘清官员任期等政治体制对创新活动的具体影响机制。本文利用2004—2016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多元统计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官员任期如何通过经济增长目标影响城市创新的机制路径,并从土地财政、环境治理视角提出了新机制路径。研究发现:(1)相对于市长,市委书记任期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更大,且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关系;(2)市委书记的更替显著抑制了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3)机制分析发现,市委书记的任期通过动态影响经济增长目标制定,土地财政依赖以及环境治理水平进而对城市创新产生影响。譬如当经济增长目标越高,官员越倾向于采用短视的扩张策略刺激经济,进而减少对创新活动的投入;(4)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市场化条件较好,东部以及城市规模较大的地区,市委书记任期对创新的U型特征仍然显著。本文建议政府在推进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时,应采用因地制宜的推进方式,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本文研究结论丰富了晋升锦标赛理论的经验证据,有助于理...  相似文献   

3.
绿色发展与创新驱动的深度融合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改进的DEA模型测度2004—2017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08个城市的创新绩效,并采用面板门槛模型,揭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污染排放(EP)、环境治理(GE)、人居环境(RE)等环境异质性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城市的创新绩效整体上在波动中稳步提升,且存在较大的空间非均衡性;(2)污染排放对沿线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双门槛特征,跨越第二门槛之后,污染排放对沿线城市的创新绩效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3)环境治理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双门槛影响随着城市人均GDP的提高不断增强,而人居环境的正向单门槛影响随着城市人均GDP的提高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环境治理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一些国家在城市环境治理方面紧密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实施了一系列的环境治理工程。韩国首尔清溪川复原工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本文介绍了韩国首尔清溪川复原工程,分析了清溪川复原工程的正外部性,得出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我国城市环境治理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5.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对于提升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科研机构创新环境存在开放合作性不足、行政化管理特征突出、分类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阻碍了机构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鉴于此,本文以政府、市场和社会构成的三重外部环境以及科研机构内部环境为核心螺旋,遵循“要素→要素流→局部创新治理环境→整体创新治理环境”过程设计了多重螺旋视角下的科研机构创新环境治理分析架构,对6个国际典型案例的创新环境治理实践运用扎根理论数据处理程序进行探索性研究。根据研究发现提炼出科研机构创新环境治理的关键过程要素,进而构建了科研机构创新环境局部螺旋化到整体螺旋化的治理过程理论。最后,提出加强外部制度创新、提升内部人力资本地位、完善内外部协同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为推动我国科研机构创新环境实现高效治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3—2012年中国21个制造业数据,运用EG指数来衡量制造业集聚水平,构建动态面板门槛模型检验绿色技术效率视角下制造业集聚影响环境治理绩效的非线性效应。研究表明,制造业集聚可通过绿色技术效率影响环境治理绩效,对绿色技术效率及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制造业集聚水平、市场化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门槛。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治理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U型关系,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促进绿色技术效率并提高环境治理绩效,制造业绿色技术外溢存在吸收能力的门槛,只有成功跨越科技创新水平门槛,才能对绿色技术效率和环境治理绩效产生显著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环境问题和环境压力逐步显现。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环境治理制度的失败,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环境问题的出路在于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制度创新,构建绿色市场机制与可持续的政府政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我国环境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揭示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解决严峻的环境状况与财政资金压力之间矛盾的唯一出路。然后从现行环境治理手段中的收费制度存在的问题入手,重点阐述了收费标准过低、对污染因子的收费项目不全、没考虑排放总量及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宏观调控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财政对于环境治理支出的效率不高,造成一种变相的财政浪费。针对上述问题,创新地提出了相关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广东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原因,指出多方面制度改革与创新的相互作用及其正累积效应是广东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基本驱动力,并归纳和演绎了广东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制度创新取向。  相似文献   

10.
韩月纪 《科技创业月刊》2012,(9):142-143,146
属于渐进式制度变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有强烈的传统路径依赖特征。对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创新的传统合作医疗路径和商业医疗保险路径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创新的取向。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draws on two case studies from India and China to discuss how and why rapidly urbanizing contexts are particularly challenging for transformative innovation but are also critical sustainability frontiers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 We argue that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policy engagement with peri-urbanization in its current form is leading to increasing exclusion and unrealized potential to support multipl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goals. Peri-urbanization is often characterized by the neoliberal reordering of space and a co-option of environmental agendas by powerful urban elites. Changing land-use, resource extraction, pollution and livelihood transitions drive rapid changes in interactions between socio-technical and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and produce complex feedbacks across the rural–urban continuum. These contexts also present characteristic governance challenges as a result of jurisdictional ambiguity, transitioning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heterogeneous and sometimes transient communities, shifts in decision making to distant authorities and the rapid growth of informal market-based arrangements with little incentive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se unique features of peri-urbanization may reinforce a lack of inclusion and hinder experimentation, but they can also present valuable opportunities for transformative innovation. This innovation is unlikely to follow the lines of niche management and upscaling but rather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peri-urban dynamics. There are possibilities to build new alliances in order to renegotiate governance structures across the rural–urban continuum, to reframe urban sustainability debates and to reconfigure socio-technical and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12.
面对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有效整合内部治理和外部规制,直接关系到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基于制度规制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以2009-2014年45家重污染行业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公司董事会治理在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本身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呈正向影响,董事会治理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呈正向显著影响,且董事会治理在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中呈显著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表明:面对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的客观现实,并举外部环境政策落实和提高董事会治理水平,对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实现提质增效和减污排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governance structures impact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leading German and UK firms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Our main objective is to show how variation in national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influences the innovation process, and thus, relative performance. There are two main conclusions. First,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llowed leading UK firms to more quickly adapt than German firms to rapidly changing extern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the global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econdly, leading UK firms have an advantage in generating innovative drugs (“blockbusters”) than do German firms due to the nature of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in which they are embedded.  相似文献   

14.
环保约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拉开了中国“环保督政”的序幕,并对微观层面的企业环境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环保约谈政策的颁布作为研究契机,结合准实验研究与倍差法,重点探讨环保约谈对企业绿色创新这一“能动式”环境战略的政策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显示:环保约谈为地方政府引致的生态治理压力,能够驱动企业的绿色创新战略,进而产生价值创造作用;从制度供给的路径效应来看,被约谈的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普惠型制度显著促进了辖区内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然而选择型制度的路径效应不显著,但两类制度形成的政策组合是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有效制度形式;从产权性质的调节效应来看,政府被约谈后,辖区内的民营企业能够通过绿色创新战略积极响应政府的环境治理压力,并且对普惠型制度供给具有较强的敏感性。相比之下,具有“政策响应刚性”的国有企业未能利用绿色创新战略响应政府的号召,这可能与国有企业对被动性的末端治理战略的偏好性有关。本文不仅能够在绿色创新视角下完善中国环境政策实施效果的相关研究,还有利于厘清环境政策对企业环境战略的影响机理,能够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8—2017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及企业所在城市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考察普惠化制度安排和选择性直接支持对企业研发绩效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创新治理效应。研究发现:(1)与选择性直接支持相比,普惠化制度安排能够更精准地促进企业高质量研发产出,且其创新促进作用更持久;(2)政府参与创新的两种方式对企业高质量研发产出存在协同促进作用;(3)普惠化制度安排能够缓解不完善的市场化环境对企业研发活动的负面影响,而选择性直接支持的创新促进作用在较高的市场化水平下才能充分实现;(4)普惠化制度安排对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研发绩效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选择性直接支持的政策效果在成长期企业中更显著。政府应在进一步优化现有选择性、差异化直接支持政策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功能性、普惠化的制度安排推动国家创新治理体系完善和优化。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31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使用模糊集的定性比较方法,考察了较好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的条件构成以及较好环境污染治理效果下,制度化与非制度化治理机制的关系,得出以下研究结论:首先,优良的制度化环境污染治理机制对缓解环境污染现状有重要作用;其次,当制度化环境污染治理机制不健全,公众为了争取自身合法的权益,只能诉诸于非制度化的方式改变环境污染现状;最后,我国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改善更多的是通过非制度化治理方式实现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环境污染的制度化治理机制不完善.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化产业制度创新的目的在于降低原有制度体系下的高交易成本,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整体效率、增加社会效益。制度创新层级、创新范域和创新强度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文化产业制度创新评价模型,通过构建制度创新层级指数、创新范域指数、创新强度指数和创新综合指数对1994-2011年间171项网络文化产业制度进行量化实证分析发现:历经17年的积累,中国已逐步建立起网络文化产业制度体系,但"高数量"的背后缺乏"高质量",尤其是法律制度缺席;总体演化趋势呈现震荡式倒U型发展态势,2000年为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制度创新的顶峰,2002年、2006年和2009年掀起了21世纪以来制度创新的新高潮,2010年以来趋向平稳,表明产业发展日趋稳定。鉴于此,应加强网络文化产业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建立系统性、预见性的网络文化产业制度创新体系,借鉴"3C原则",建立多元主体公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分权化改革是释放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能量的制度基础。政治分权和功能性分权从垂直和水平层面分割出了地方政府的创新空间并提供了相应的制度模式。分权化并非万能灵药,不适当的分权化制度模式的供给,可能会导致腐败和地方政府的碎片化,从而威胁到地方政府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孙刚 《科学学研究》2018,36(2):249-263
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简称:“科技认定”)视为特定的政企创新联盟和科技资源分配机制,本文利用上市公司年度专利申请量反映其创新绩效,重点分析了在不同政府治理和公司治理环境下获得“科技认定”资质对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获得“科技认定”资质后,民营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提高;且随着预期政府代理成本或公司代理成本的减少,“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改善外部政府治理和内部公司治理质量将显著优化“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环境。总体上,较之“政治资源诅咒”效应,“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扶持之手”效应占主导。本研究指出,发挥“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功能依赖社会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内部创新资本有效利用。本文协调了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研究提供的不一致的经验证据,对厘清政府在构建普惠性创新治理环境体系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ird-party relational governance on the performanc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China. By integrating the relational view and innovation appropriation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effects of three mechanisms of third-party relational governance—co-reputation, interorganizational routines, and technological norms—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dditionall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rd-party relational governance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Survey data of high-technology firms in China are used to empirically test the hypothe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rd-party relational governanc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that IPR protection has different moderating effect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relational governance literature by add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ird parties and analyzing three mechanisms of third-party relational governance in a single model. This study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innovation appropriation literature by examining the role of IPR protection in govern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China. Finally, this study offers suggestions on how Chinese firms should govern thei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o remedy the limitations of a weak IPR legal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