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安忆和孔甘露的作品中对上海历史叙述存在一种时间形式的差别,这种差别可以清楚地揭示出他们分别赋予上海的文化身份特征。王安忆在纷繁的日常琐事中敏锐地把握住了那些稳定的因素,在努力寻求新的叙事方式的同时,她赋予上海的是一种“经营”特质。而孙甘露表现出了一种内在突破的要求,追击一种纯粹的经验,极力摆脱一种“共名”的上海生活的样式,其小说叙述本身就可以理解为一种新的文化文本,同时他赋予上海的是“边缘生存”的特质。他们分别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作家赋予上海的文化身份,显现了上海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张添天  陈艳 《文教资料》2010,(31):19-20
只有揭开自身“他者”的面纱,华裔作家才能打破沉默.实现他们在异域扎根的愿望。然而从创作伊始.美国华裔作家对自身“他者”的刻画和描写就遭到了一些文人的质疑,被认为是一种与“东方主义”的潜在合谋。为了弄清这一点,严谨的学者必须越过他们特殊的文化身份,探究其身份背后复杂的创作文化心态.进而将华裔文化研究不断推向纵深。  相似文献   

3.
作为美国戏剧界最为著名的剧作家之一,威廉斯在剧作中塑造了“边缘人”这一典型形象。结合作家的同性恋身份及自身所处的边缘性立场,划分归纳出剧作中“边缘人”的两个类型即没落的南方淑女及男同性恋者。通过对这两类“边缘人”艰难的生存处境及精神危机的分析,表达了作家尊重个体差异、同情弱势群体的人道主义立场及倡导文化多元共生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4.
透过“民工荒”现象看其问题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工荒”的出现,意味着农民工作为一个过渡性群体,已经演变到某种临界点。所谓农民工,通俗地说,就是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即其身份还没有或未能得以转换又在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农民工是一种身份与职业的结合。其中的“农民”代表他们的身份,而“工”则表明他们的职业。“农民工”的职业与身份的不对称,反映了一种极为矛盾的现实。只能用“边缘群体”这样的概念,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这个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印裔英国作家V.S.奈保尔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无根”的“文学旅人”,独特而复杂的文化身份使他得以站在“边缘”冷眼透视“中心”的图景,又能从“中心”批判性地审视“边缘”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生存状态。本文以奈保尔的两部作品为例,去感受作家根基丧失、归属不定的虚无感以及对祖国印度严重颓败停滞的精神状态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6.
晚清谴责小说作家群体是世俗化的知识分子,其文化身份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自由独立的社会政治身份,他们都属体制外的创作群体;二、边缘化的思想者,他们都处于社会主流思潮的边缘地位;三、职业化的商业文人,他们都走向了职业化的生存道路。  相似文献   

7.
付琦 《培训与研究》2010,(11):13-15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雅克的杰作《在路上》和中国作家苏童的短篇小说《一个朋友在路上》都讲述了一群有身份危机的年轻人在路上探求自己身份的故事。他们抵制主流文化,转向边缘文化寻求救赎。比较解读这两部作品说明现代人的身份危机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人们要通过正视现实,而不是逃避,来寻求自我实现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身份意识”对于海外华文文学的“生存”思索有其重要而有效的价值意义。全球化语境带来“中心与边缘”边界的模糊固然在一定的层面上给长期处于“边缘状态”的海外华文文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文化突围”,但陷入新一轮的“被误读”的可能也同时存在。文化身份的价值理性及其历史建构有助于我们保持应有的警觉。北关华文作家张翎的创作无疑对此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文旨在分析“右派作家”与“知青作家”(也涉及“六十年代作家”)不同的悲剧意识和美学范式,发掘他们创作中的意识形态内涵,并以此为基础,把握规约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动力和深层机制。论文认为,两代人的写作都是以各自共同的历史命运为根基,目的都是为了重建一种“想象关系”,以确认自己的历史主体身份。由此他们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0.
身处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美国华裔作家,带着“身份意识”感,用独特的视角讲述华裔在边缘状态下的生存与生活,其作品受到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运用空间理论,从性别属性、文化属性、身份属性等角度来对美国华裔文学作一分析,从而理解其多样化和包容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唐传奇创作群体在传奇文本深层结构中真实地呈现了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文章运用接受美学的"空白"召唤结构"理论及拉康的"镜像"主体"理论对唐传奇文本进行深层解读,从而发现在唐传奇浪漫瑰奇艳冶迷离的诗性气质下,掩盖的是创作群体内在精神的孤独压抑困惑与彷徨。他们深刻地体验到现世生存的不自由,他们在这种不自由中体证自身生命力的萎缩,他们在种种利益角逐中异化失声。因而他们不是浪漫的,而是压抑的;不是自由的,而是怀疑的;不是自信的,而是彷徨的。  相似文献   

12.
见证文学是指为历史作见证的文学,当代作家在"文革"后的30多年里,通过小说对"文革"进行了自觉而持续的书写,这类丰富多姿的"文革"叙事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了"文革"历史对于中国社会和个体造成的创伤和破坏,见证了"极端年代"的社会景观和人性景观,这类小说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确实起到了见证历史的作用,开创了见证叙事的历史传统。论文分析了"文革"叙事的见证功能、如何见证历史以及这类文学叙事见证历史的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权,最早被视为神意的表达,因此文学家的委托人是神。启蒙主义兴起之后,文学是民意的表达,因此文学家的委托人是人民,文学成为文学家与人民之间的一种契约。但是由于委托人的身份不明和在权力转赠过程中的被遗忘造成了委托人的死亡,致使新世纪文学家将话语权向政治、金钱、自身寻租,从而造成了文学家对人民的失约。文学家的失约导致了失信,使文学面临着遭公众讨伐的厄运,也造成了文学日益边缘化的现实,新世纪文学只有依托守约的文学家才能改变这种现状。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通过中国题材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包含着三重意义:关于异域的知识;本土的文化心理;本土与异域的关系.对英国作家而言,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空间存在意义上的国家,不如说是他们想象描述的一个神话,是激发他们写作和表达思想的灵感和素材.不管他们以何种途径来认识中国,从何种角度来观察中国,用何种心态来评价中国,都无一例外地把中国视为与自身相异的"他者",倾向于把中国想象为与西方不同的"文化构想物".中国对于英国作家的价值,是作为一个"他者"的价值,而不是自身存在的价值.套用萨义德那句"东方不是东方"的名言,英国文学里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同样可看作是"中国不是中国".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based on two years of ethnographic fieldwork,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eight Asian American immigrant high school girls construct a borderland community, which they call the ‘Basement Group,’ after the place where they gather at school. While the girls struggle with displacement in the borderlands, including isolation in their family homes and alienation in formal classes, they have sufficient creativity and improvisational skills to invent a borderland community where they can reject mainstream values and beliefs as well as affirm diversity and cultural hybridity. Examining the possibilities and constraints of youth-led space,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otherwise unseen sense of belonging, desires, and capacities of these Asian American immigrant girls who navigate lives in-between multiple nation states,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The article illuminates the power and possibilities of youth-created spaces that reflect the strengths, assets, and possibilities that marginalized immigrant youth possess.  相似文献   

16.
乔依斯和鲁迅的小说都被传统历史批评家指责为缺乏历史。但按照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乔依斯和鲁迅在其文本中凸显了历史规则、历史因素,两人有意识地对传统的大写历史进行倒转和颠覆:揭示官方的历史下掩藏的卡列班主义,为读者提供了边缘化了的历史、“他者”的历史。他们强调历史的心理情感性,保持边缘意识,质询了大写历史。两人都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大量汲取文学素材、创作方法大胆地进行小说的文体实验。应用新历史主义文学理论去分析两人的文本,读者可以透过历史文化的深层去把握文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在相当长的历史里,我们的文学作品对于女性“孕育”和“生产”人的生命的表述确实是比较稀缺的。而且,在男女作家那里,这类表述又涂抹上了不同的性别印记。为此,笔者在这里要探究的是:男性作家以什么态度表现女性“孕育”和“生产”时的形象?而不同时期的女性作家又树立了“自己”怎样的“孕”“产”形象?  相似文献   

18.
开滦作家将"特别能战斗"精神、崇高的使命意识和强烈的人文精神融入文学创作中,使得开滦文学形成了刚健豪放、昂扬向上、沉实厚重的独特风格。这种文学风格的形成一方面来自开滦大工业生活客观环境的影响,即开放创新、积极进取的现代化大企业环境的熏陶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开滦作家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所凝聚成的一种写作行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南宋遗民词人的独特人格魅力,表现在他们对整个人生有了深刻的内省,佛教“如梦”情怀、虚空体悟、根绝尘念的观念,构成了他们人格精神的基础,他们接受了佛教义理的影响,吸收了其中的有益因素,在词作中大量援引佛教经典文献和禅宗语录,从而在“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境界里消解了入世与归隐的两难选择,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情感活动、创作心理及其词作的主题趋向、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青年一代才是革除中国积弊,挽救中国危亡,建设民主富强的中坚力量和希望的认识,以及当时大多数青年的现状,《新青年》提倡一种新型人生观:在反对旧道德和传统的基础上,以西方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近代人生观,它对青年自身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提出了要求,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社会。它更是针对青年的糟糕状况和中国严峻的现实而提出的以启蒙救国为内在目的的一种务实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