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为了明晰中学生校园暴力的现状,探讨校园暴力与大五人格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自编的《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和张建新修订的《简式大五人格量表》,对随机取样的551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校园暴力的发生频率随学级的升高而提高;②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有高度的相关;③两种暴力类型与责任感、相容性、情绪稳定性都有着显著相关,心理暴力还与外向性有显著负相关;④大五人格中的相容性、责任感和情绪稳定性对身体暴力的预测力为7.6%,情绪稳定性、相容性对心理暴力的预测力为9.9%。  相似文献   

2.
以攻击性词和中性词为刺激材料,采用情绪Stroop范式,考察不同电子游戏使用者对攻击性相关刺激的注意加工特性。结果发现,暴力电子游戏组对攻击性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非暴力电子游戏组,但两组被试对中性词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暴力电子游戏组对攻击性词的反应时要显著长于中性词,而非暴力电子游戏组对两类词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在暴力电子游戏组中,高低攻击特质被试对攻击性词的反应时都显著长于中性词,而在非暴力电子游戏组中,高攻击特质被试和低攻击特质被试对两类词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暴力电子游戏组被试对攻击性词存在明显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3.
媒体暴力观是在媒体暴力对儿童产生何种影响的争议中产生的。尼尔·波兹曼的《童年之死》一书中体现的是悲观主义媒体暴力观,大卫·帕金翰的《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所体现的是理性主义媒体暴力观。本文通过对这两种不同的媒体暴力观的比较分析,获得让我们正确看待媒体暴力的启示:媒体暴力不是导致少年犯罪的唯一因素;管制责任的履行既在家长又在儿童;教育是减少媒体暴力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国外于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夫妻暴力可分为一般夫妻暴力和男权恐怖暴力两种假设后,一直未见经验数据的检验,国内也是如此.本文将首先回顾国外相关文献,然后通过1015对夫妻暴力的调查和24项丈夫施暴的个案,讨论这一假设是否成立,两种暴力与男权制的关系如何辨别.研究发现,男权制可细分为物质男权和文化男权两种,后者与男权恐怖暴力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马亚颖 《考试周刊》2014,(54):19-20
《搏击俱乐部》是一部充满愤怒的电影,愤怒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中无处不在的暴力镜头,以及镜头背后透出的混合着痛快与无助的感受。除了展现视觉层面的暴力场景之外,导演还在电影中融入了对暴力的诸多反思,并抛出一系列问题:我们是谁?我们都做了些什么?我们该如何生存?文章分析了《搏击俱乐部》中暴力元素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8,(8):183-184
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在给我们带来丰富资讯的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新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我们对于"网络暴力"变的不再陌生,网络暴力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网络现象,这种暴力的形势借助于网络平台,对他人进行言语与舆论的攻击,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尤其对于正处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净化校园网络环境,预防校园网络暴力,对维护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地分析了校园网络暴力的成因,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暴力"在现实中是一个贬义词,是对违反人类共同利益、对社会具有危害性行为的称谓。在动画中,对"暴力"进行艺术分析有助于动画能更好地利用"暴力"的新奇性、刺激性、陌生性,吸引受众人群,促进动画的产业化发展。但是对"暴力"的适度性运用和理解一定是在健康、积极、文化、道德的范畴内。对"暴力"的设计一定要有对欣赏人群的"预想性"、对表现形式的"唯美性"、表现主题的"内涵性"进行有道德的研究,使"暴力"成为动画的一种价值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吴帆 《成长》2005,(7):68-69
如果没有暴力,我们生活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平和宁静。最受益的当然就是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们,能够在没有暴力污染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暴力美学"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与时尚和消费以及审美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蕴含着深刻的美学内涵。本文从暴力美学电影到暴力绘画再到行为艺术中的暴力倾向出发,分析暴力美学产生的原因;它的背景及历史渊源;以及暴力美学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审美意蕴。从两方面分析暴力美学的渊源。一是艺术史上从古至今都有对暴力美的表现和对暴力形式美的追求,二是暴力题材电影自身的发展和绘画艺术上的暴力美学的演变。最后指出暴力美学的艺术表现意蕴还在于它折射了人的一种生存状态;那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的需要;一种对现实的超越,从而得到精神的自由和艺术上的自我展现。  相似文献   

10.
所谓情绪暴力,概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将自己的消极抑郁、倦怠焦虑以及暴力对立情绪,有意无意传递给学生,并由此给学生造成某种困扰和压力。一、情绪暴力来自何处?1.沟通障碍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常常因社会经验不足,沟通技巧不够,而与他人发生冲突。特别是在家校互动  相似文献   

11.
余华是最擅长运用暴力叙述的当代作家之一,不警是被评论家们称为的转型之前还是之后,在他的作品里都能很明显地找出对死亡和暴力偏爱的痕迹。本文在这部被欲望包围着的充满荒诞味道的《兄弟》中去寻找暴力叙述,发现他对死亡和暴力叙述的不自觉地书写。因为《兄弟》中的暴力和死亡,巴经不再是对人性的一种拷问,也不再承担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但死亡和暴力依然屡屡出现,所以我们说,余华对死亡和暴力的叙述是一种不自觉的迷恋。  相似文献   

12.
张娜 《华章》2013,(19)
当前社会,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从美国的校园枪击事件,到中国的硫酸毁容、青少年行凶悲剧,无一例外的揭示着青少年暴力的危害。与此同时,社会中传播的暴力文化比比皆是,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网络信息和游戏,处处都充斥着暴力的身影。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到底青少年的暴力行为与社会的暴力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青少年暴力与暴力文化相关性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编号HBSJ20100007),希望以此来找到青少年暴力更深层次的文化根源,从而对青少年暴力进行行之有效的防控。  相似文献   

13.
"网络暴力"是一种霸凌形式,是网民在网络中发表伤害性的言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蔓延。在网络媒介中,通过霸凌行为掠夺他人的语话权,将一些虚假、不道德、不合法和违背正确思维方式的语词迫加在某人身上,造成了身心理伤害。网络暴力是建立在虚拟社会里"群氓文化"的基础之上,即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引爆一个话题,便会引来无数盲目追随者,随继而来的是网民非理性的表达言论、肆无忌惮的发泄情绪,致使网上舆论距离事实真相越来越远。文章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根据社会上近期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讨论其现象、分析其原因,期望为减少和消除网络暴力提供新的思路和视野。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暴力及其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少年暴力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一种暴力,不但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自己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同时也极大威胁着国家和社会的安定与可持续发展。在对暴力的定义、类型及其影响介绍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青少年暴力的表现、差异特点和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结合社会生态学模式和我国当前的社会与青少年实际,从六个方面提出了预防和控制青少年暴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几十年来,媒体暴力一直是青少年攻击行为研究者密切关注的对象。媒体暴力主要包括暴力电视、暴力电影、暴力电子游戏、暴力音乐、暴力书刊与互联网络攻击。媒体暴力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旁观到的暴力,主要是观看电视或电影上的暴力画面。在这种情况下,儿童、青少年不是暴力事件的直接卷入者,只是观赏别人的暴力行为,是一种被动的、替代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网络暴力其实质是一种社会道德失范现象,根据道德在其中充当的作用网络暴力可分为"道德审判型"、"道德绑架型"、"纯粹情绪型"三种基本类型。目前对网络暴力事件中道德失范现象的分析与解决主要从社会与网络制度的规范以及公民素质等方面提出,但仔细辨析就能发现,这些原因与方法并不能解释"伪"道德主体这一现象。尝试解释这一现象,对于伦理学尤其是美德伦理学来说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生存意识入手,分析余华小说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勾勒,暴力与死亡被余华推衍为一种极端的生存状态,余华的暴力描写不仅指涉人性欲望和历史方式,现实层面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中包含着被遮蔽而又无处不在的暴力更根本地威胁着人的生存,他使我们从血淋淋的肉体暴力中看到人类本性中隐蔽而又无处不在的精神暴力,余华对暴力酷景的书写关乎着他对人类生存真实的揭示和对生存状态的思索与探询.  相似文献   

18.
刑法学意义上的暴力犯罪是对以暴力手段实施的某些犯罪客观方面特定情状的一种抽象,它的具体表现是刑法有关条文中规定的暴力手段。由于刑事用语的相对性、具体罪名的特殊性,刑法条文中的暴力在暴力对象、暴力表现形式、暴力程度、暴力"致人重伤、死亡"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攻击行为及暴力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文章以一位正在服刑的青少年暴力犯的成长故事为线索分别从青少年个体、家庭、学校等视角探讨了影响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影响暴力的最本质的因素是青少年缺乏足够的社会能力和正确的自我认知观念。为此,本研究建议对青少年暴力行为进行生活技能的培训和认知行为的训练,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在革命历史进程中,暴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十七年"小说中,对暴力的叙述存在着一种叙述的裂缝,在施暴的主体、场所和意义方面都会产生一种叙述的模糊性。在暴力之后的政治文化语境中,革命的叙述者在叙述革命历史中来自革命和反革命两方面的暴力行为时,采取了不同的叙述策略,从而影响并修辞着小说中的正反两种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