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个人、团队和组织层次知识转化对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理论成果和企业知识转化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组织知识转化及其绩效的层次性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组织的知识转化主要发生在个人、团队和组织层次上,并且由于所涉及的知识类型(隐性和显性)以及相关层次(个人、团队、组织)不同,分别会对员工绩效、团队绩效和组织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企业应该从健全信息的沟通渠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创造学习的文化氛围等三个方面改进知识转化工作,以便于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员工绩效、团队绩效和组织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2.
卫武  韩翼 《科研管理》2012,33(8):72-79,89
在个人、团队和组织知识向知识资本的转化过程中,存在许多模式影响着知识资本化的效果,各主体层次知识的资本化模式一直是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重点。基于对相关的理论解释和研究命题,本文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六个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重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这六个企业跨案例的对比分析,验证并识别个人、团队和组织知识资本化模式。其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知识资本化的模式包括培训、干中学和教育投资;团队知识资本化的模式包括团队会议、团队规范、团队互动、团队构成;组织知识资本化的模式包括组织支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制度、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3.
立足我国当前制造企业产品创新团队使用的普遍性和绩效提升困难性的管理实践,以企业层组织结构特征四维度为解释变量、团队层知识整合能力为中介变量,构建了影响产品创新团队绩效的跨层次概念模型,并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我国83家制造企业326个产品创新团队的调查数据进行了跨层次分析.研究发现:组织结构特征各维度均对产品创新团队绩效产生跨层次影响;团队层知识整合能力在组织结构集权化程度、柔性化程度与产品创新团队绩效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在扁平化程度与产品创新团队绩效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在规范化程度与产品创新团队绩效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张文勤  孙锐 《科研管理》2012,33(10):26-36,105
团队反思是影响团队创新与团队效能的一个关键因素。本研究通过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结论、国内企业访谈与小组讨论,编制了高新技术企业中团队反思问卷。对预试成员样本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团队反思为三因素结构,即任务反省、过程反省与行动调整;对正式研究成员样本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了结构模型的合理性;对所有团队样本数据的两层次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团队反思的三因素结构在个体层次与团队层次均得到了验证。团队层次数据的描述性分析以及团队反思与团队创新的关系分析表明,团队反思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5.
IT外包组织间关系维度探析及其有效性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海炜  姜骞 《软科学》2012,(3):96-100
针对当前IT外包组织间关系维度结构分析及有效性测度研究的不足,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将IT外包组织间关系维度划分为关系范式维度、结构过程维度以及知识管理维度,并开发和设计了测量量表,以来自241家IT外包企业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IT外包组织间关系维度结构模型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丰富和完善了组织间关系的理论体系,为IT外包接包企业实践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6.
从知识转移过程与知识吸收角度构建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增长影响因素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已构建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主体、知识特性、知识环境和团队特征4个因素影响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增长,其中知识主体与团队特征因素路径系数相对较大,对知识增长产生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认为可以从发挥知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知识质性在团队知识增长中的作用,搭建交流平台、完善激励政策,调整组织结构、营造共享氛围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增长。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组织创新气氛结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锐 《科研管理》2009,30(1):38-44
摘要:从推动我国组织科技创新入手,在探讨国际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背景下组织创新气氛的七维度结构概念模型。针对我国跨地区典型科技创新型企业,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使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信度和效度分析方法,验证了中国背景下组织创新气氛由工作方式及环境支持、组织理念、领导支持、工作团队支持、资源提供、学习成长、知识技能等七个一阶因素构成,为后续实证研究与企业组织创新气氛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协同创新背景下,基于跨组织知识转化SECI拓展模型,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计算获得相关指标对跨组织知识转化知识价值增值的重要性程度,并对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为促进"互联网+"协同创新背景下跨组织知识转化,以及提高知识增值提出相关管理建议。研究表明:(1)在跨组织知识转化各过程中,外部知识内部化对知识增值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内部知识外部化过程,外部环境相对最小;(2)组织结构和知识吸收能力、组织开放性和知识传递能力、组织网络嵌入性为各跨组织知识转化过程中影响知识增值的关键因素;(3)跨组织知识转化中的知识增值主要受到组织自身属性及其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个人知识和企业知识创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企业的知识创造分为个人、团队、企业和企业间环境四个层次,个人知识具有专用性、动态性、互补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企业员工是企业知识创造的主体,个人知识是企业知识创造的源泉。作为知识创造过程的三要素,SECI过程实现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换并形成了企业知识创造过程的基础,知识场的存在为知识创造活动提供了共享的场所,知识创造过程的投入、产出和中介因素构成了企业的知识资产,并为进一步的知识创造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另针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从个人知识角度来认识企业知识创造过程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员工和团队创造力是影响当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多个层次综合考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及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目标取向理论与创造力成分模型理论,通过构建多层次模型(HLM),探讨学习目标取向对创造力影响的多层次影响机理。通过对84个研发团队样本(84个团队主管,337个团队成员)的调查分析,结果发现:(1)员工学习目标取向与员工创造力正相关,前者对后者表现出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2)团队学习目标取向对于团队创造力不仅仅有明显的正向影响,还会通过团队自省产生积极影响;(3)同时,团队自省对员工创造力产生明显的跨层次正向预测作用,并且跨层次正向调节员工学习目标取向与员工创造力的关系;(4)员工创造力通过创造力支持的企业文化形成团队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Scientific research is a crucial success factor for knowledge intensive firms and is often a joint effort of scientists and managers. However, scientists and managers belong to different “professional guilds,” subscribing to different belief systems and valuing different types of incentives. These differences give rise to tension between scientists and managers. We integrate a large body of literature from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develop a new theoretical model predicting that this organizational tension is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the degree of industry munificence, firm-specific factors like knowledge-management policies, and the individual roles of boundary spanners within the firm. Further, we argue that this tension can lead to positive or negative outcomes.  相似文献   

12.
在组织创新方面的研究,组织文化已是管理创新领域新的研究内容。如何通过优化组织文化来提高组织创新水平,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为深入研究组织文化对组织创新作用的机理,首先使用文献梳理法,分析组织文化和组织创新相关研究文献,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并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组织文化对组织创新作用机理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拟合优度检验。研究结论: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组织文化中的创新价值观、创新激励制度以及创新行为模式均对企业的组织创新活动有着不同程度正向作用。企业管理者在对企业开展组织创新与变革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组织文化的重要作用,并要对企业员工的创新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对企业创新行为模式的重视程度可居其次,最后为企业的创新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3.
邹波  张巍  王晨 《科研管理》2019,40(1):32-41
吸收能力是如何从个体层次上升到组织层次的,一直是理论关注的焦点。与既往研究采取相对静态的解释视角不同,本研究基于个体间互动的视角,提出个体间知识共享是由个体吸收能力向组织吸收能力演化的中介变量,通过运用275家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本研究部分证实了这一假设。同时,实证结果还表明,知识交流平台和组织共同愿景正向影响个体间知识共享绩效,组织决策集中化程度负向影响组织吸收能力。本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由个体吸收能力向组织吸收能力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结论对于指导企业提升吸收能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工作价值观是个体衡量工作行为与结果优劣及其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体对待工作的信念,反映了个体的内在需求及偏好,引导着个体对待工作的态度倾向、行为准则和目标追求。本研究通过编制《中国企业R&D人员工作价值观问卷》(R&D-WVQ),对冶金、汽车、化工、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五个行业的企业R&D人员进行了调查。对冶金、化工和装备制造三个行业1231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汽车行业389份有效问卷数据、电子信息行业450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企业R&D人员工作价值观包含生存、关系、发展和组织支持四个因素,R&D-WVQ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相关研究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组织学习量表的开发与构建——基于组织行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江  曾楚宏  刘志成 《软科学》2011,25(3):31-35
通过文献研究和企业访谈调研,从组织行为的视角建构组织学习5维度测量模型,并提出量表的初始条目。然后通过预测试和正式测试两个阶段的修改和检验,得出了5个测量维度26个条目的量表,5个测量维度分别为学习承诺、开放心智、共享愿景、系统思考、以及分享知识与记忆。本文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所构建的5维度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6.
应瑛  刘洋 《科学学研究》2015,33(12):1867-1882
新兴经济体的后发企业经过多年的追赶,以自身特有的方式不断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以更加低廉的成本生产制造出近乎世界一流技术水平、且更加适合中国情境的节约型创新成果。那么后发企业如何进行用更少资源为更多人创造更大收益的(less-is-more)节约型创新?本研究通过对新兴经济体中两个传统制造企业的九个节约型创新产生过程的多案例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外部知识来源和先前组织经验是节约型创新的前导促发条件。第二,即兴学习、试验学习与组织经验的循环是促进节约型创新产生的主要本土努力模式。第三,组织先前经验与试验学习的链条是促进节约型创新修正与完善的主要本土努力模式。第四,即兴学习与试验学习的互动是后发企业驱动节约型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重要本土努力机制。本文的这些结论对节约型创新、后发企业追赶、组织学习等文献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并对中国的后发企业管理者有着重要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7.
曹元坤  熊立 《科研管理》2020,41(4):112-122
个体二元行为的心理认知基础一直学界期待解释的重要问题。基于“特质-环境-行为”交互作用框架,实证检验了研发创新人员的二元心智模式作为一种高阶变量构成在特定网络环境下对其二元创新行为的影响。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阶层分析法,对71家中高科技企业的463名研发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由自我效能、互惠信念和创新思维交互作用产生的二元心智模式正向激励员工二元创新行为。回归分析显示员工关系网络的知识异质性正向调节二元心智模式对探索式创新行为的影响、负向调节对开发式创新行为的影响。通过高阶因子模型印证了二元心智模式的理论价值;最后探讨了用心智模式解释个体二元性心理认知基础的充分意义。  相似文献   

18.
蔡莉  单标安  刘钊  郭洪庆 《科学学研究》2010,28(10):1592-1600
近些年来,创业网络在创业领域的应用受到极大关注。社会网络理论作为创业网络研究的主要支持理论,将复杂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引入到经济管理领域,为创业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创业网络对绩效的影响是创业网络研究关注的热点,但对于创业网络作用机理研究明显不足。在对长春、北京及福州三地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创业网络与新企业绩效的内在关系,并从过程视角研究新企业组织学习对创业网络和企业绩效关系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创业网络能够促进知识的共享和转移,实现组织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组织学习,进而影响企业绩效。组织学习在创业网络对新企业绩效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use of variable compensation to motivat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managers and its impact upon the performance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 Using data from 56 projects, the paper examines how technology-intensive firms compensate their product development managers. The study finds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e of short-term economic incentives and project performance; however, the slope of this relationship is not linear and its intensity (slope) decreases as the percentage of variable compensation increases; furthermore, the relationship is contingent on the level of project uncertainty.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higher project uncertainty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level of variable compensation. Moreover,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rough its effect upon the allocation of uncertainty among organizational participants, also affects the level of variable compens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