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运用比较诗学的方法,对郭沫若早期诗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论和柏格森生命美学的影响/接受关系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郭沫若早期对这两种思潮的接受都不是照单全收的,由于时代(现实)与文化传统的制约,再加上西方不同思潮的交叉影响,这两种思潮在郭沫若那里均已发生了这样那样的改变,这种改变隐含了诗学建构的某些规律性现象。文章以郭沫若早期对上述两种思潮的接受为个案,探讨的其实是一种新型诗学何以建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情感与现实、理性与非理性和文学的无目的与功利等方面,郭沫若早期诗学核心话语“浪漫”的本质含义为非理性无目的自在自为的情感本质,它与英国浪漫主义有较大差异,不能简单地把郭沫若早期诗学称为浪漫主义诗学。  相似文献   

3.
王士稹对清初反思乃至否定严羽诗学的思潮进行了回应,原因在于王士稹诗学与严羽诗学在诗歌审美论、诗歌创作论及诗歌体悟论方面存在相通性.王士稹在继承严羽诗学思想的同时,也在诗歌取法方面、文艺辩证关系的阐释方面对严羽诗学进行了超越.因此,严羽诗学为王士稹诗学的建构增添了传统的力量,而王士稹为严羽诗学的发展和理论传承注入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4.
“情绪”是郭沫若早期诗学中的关键词,称之为“情绪诗学”不无确当。“自然流露”的审美理想是郭沫若情绪诗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西美学思想融会的结果。西方19世纪的浪漫主义为“自然流露”提供了直接的营养;而在中国,庄子开创的“自然”传统则是郭沫若“自然流露”说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表现主义文艺思潮对于郭沫若的思想转变和文学创作发生影响的角度,来论证表现主义文艺思潮对于郭沫若由浪漫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产生的催化作用。这种催化作用本文认为主要在于表现主义文艺思潮自身独特的艺术和社会职能观在当时纷繁的西方文艺思潮中对郭沫若文艺思想的转变产生的刺激效果,这为郭沫若早期较为矛盾的文艺观实现清晰化以及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王士禛对清初反思乃至否定严羽诗学的思潮进行了回应,原因在于王士禛诗学与严羽诗学在诗歌审美论、诗歌创作论及诗歌体悟论方面存在相通性。王士禛在继承严羽诗学思想的同时,也在诗歌取法方面、文艺辩证关系的阐释方面对严羽诗学进行了超越。因此,严羽诗学为王士模诗学的建构增添了传统的力量,而王士禛为严羽诗学的发展和理论传承注入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7.
玄学价值论与诗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玄学对这一时期的诗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价值论的影响即为其中之一。由玄学“以无为本”的价值取向所决定,魏晋六朝诗学在审美取向上相应地表现为重神贵虚、自然清丽和以悲为美。尽管魏晋六朝诗学中的这些变化尚有别的因素的作用,但玄学作为一种时代思潮的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同时,也只有从玄学的影响入手,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庞德诗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与当时各种思潮与流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认为,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对其诗学理论的形成影响最大,是庞德诗学理论形成的根源。因此,本文在阐述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心理时间学说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这些理论对庞德诗学的影响及其区别。  相似文献   

9.
陶陶 《培训与研究》2006,23(4):1-4,7
先秦两汉诗学相当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阐释接受活动的理论话语建构,它一方面指向功用接受与阐释思想,一方面指向诗歌文本意义的审美价值的接受与阐释思想。本文论述的是后一种接受言美话语。  相似文献   

10.
谭桂林教授长期从事现代文学与宗教、现代中外诗学比较的研究工作,最近在现代中西诗学比较方面出版了专著《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此书共有十一部分,绪论《中西诗学交流与现代中国诗学的现代性建构》指出中国现代诗学的现代性建构主要从西方诗学中吸取了自由、知性、戏剧化与反讽这四大原则,以此为整个著作对中西诗学关系的论述定下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众多诗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诗学理念,在具体写作实践中也开始关注诗歌的本体建构,强调诗歌的叙事性因素,并建立起了一种体现个人化写作时代特征的个体诗学体系.这是90年代诗歌写作与理论阐释所出现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些诗人和诗论家以个人化的诗学阐释构建起具有本土化特质的现代象征主义诗学体系。这一诗学体系从起步建设到成熟深化及至开放融合的建构轨迹实为一种合目的与合规律的诗学呈现,其中西融合的建构机制实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的会通,其面对新诗创作实践和张扬新诗本体特质等鲜明的建构特征为中国新诗的本体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对话理论、对话诗学的基础是对话哲学,或哲学的对话论转向。在西方,哲学的对话论转向在某种意义上则是以康德的批判哲学为开端的,至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存在论阐释学,特别是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则走向了巅峰。但对话理论在实际的学术世界又是以多维化的面相存在的,如解释学、接受学、阅读学、主体间性、生态论、阴阳交感思想等等,当然还有专门的对话学理论。因此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新的整合、建构。另外,若从一种平等的关系结构或交流模式来看,中国哲学、诗学中也早就存在相关的对话论了。因此,也有必要建构一种跨文化的、贯通中西的对话理论。至于把这种新的对话理论模式转换成一种对话诗学,就更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它是对巴赫金对话诗学的自觉的兼融和超越。  相似文献   

14.
章首先从不同诗学之同异关系及其表现形态入手对中西比较诗学的逻辑依据做出了阐析,接着对中西比较诗学在“求同”与“辨异”上的价值体现进行了具体论述。章指出,中西比较诗学的方法论就是以对话诗学的建构为指归,而在对话诗学的建构中,理应注意在中西诗学比较领域广泛存在的诸种问题;章尝试性地探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文学理论的言说方式孕育了其内在的困境,即文学理论远离自己的研究对象文学而与哲学结为同盟,文论哲理化的倾向严重。而从诗学的演变规律来看,诗学的原初形态是从文学本文出发建构的本文诗学,因而返回本文自身就成为诗学走出困境的合法性道路,在这方面中西方的理论家已经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维柯、巴赫金、都从具体的文本中提炼出了具有普遍性的诗学思想,因而重建本文诗学在科学主义理性精神泛滥的今天提出非常重要,它一方面让诗学真正的回到文本自身,让诗学充满诗性,另一方面又与理性诗学形成一种互补,构成当前诗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韩虹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6):102-105
本文试图以一种历史整体性的视域,分别从“进”、“出”、“进”三种形态,考察近现代以来中国对西方文论的接受状况,反思这一接受的过程以及所带来的变化,探讨中国诗学未来发展所要面对两大问题,从而寻求中国诗学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研究享有盛名。为了提出他的诗学主张,卡勒周密分析了英美新批评文本阐释模式的体制性局限,对超越这种模式的必要性给予了论述,进而探讨了语言学在文学研究和结构主义诗学建构中的重要意义。这也正是卡勒从超越文本阐释到结构主义诗学建构的基本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18.
一个词的战争——重读王国维诗学中的“自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维诗学中的“自然”观念是利用中西两种诗学传统的思想资源建构起来的。他在建构自己的“自然”观时,面对的是中国传统和西方nature两种不同意义上的“自然”,这两种“自然”观并不具有对等性和同质性,西方浪漫主义时代的原始主义、有机主义、非理性主义等三种自然观构成了它的理论主体。而“自然”一词在中国古代诗学中负载的种种意义或遭受压抑,或被放逐到边缘的位置。因此我们与其把王国维笔下的“自然”看作两种诗学传统的融合,不如看作在特定历史语境的知识/权力关系中二者对符号意义的争夺。正是通过对现代中文里许多类似“自然”这样词汇的符号意义的占领,西方思想在中国现代思想中的权威地位才得以牢固地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9.
古典接受诗学的后现代理论形象是它面对当代语境转型时所生成的一种历史身份。人类精神谱系的连续性发展与其内涵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意义元素为建构古典接受诗学的后现代理论形象提供了合法化依据。这种后现代理论形象主要在三个维度获得规定,即微观化阐释构架、世俗化的阐释内涵与地方性的阐释标准。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后现代理论形象之于古典接受诗学而言不是实体性的,而是功能性的。  相似文献   

20.
国际诗学关系研究是比较诗学的第一领域。比较诗学需置于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它不是不同国别诗学的相互比较。基于"理论旅行"思想的诗学关系的历史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事实的实证研究,也要充分运用其他理论资源,考察国际诗学关系史所包含的各种理论问题,做到历史考察与理论讨论相互结合。同时,影响和接受研究需从单一视域扩展到多重视域,使得研究对象多样性的"来世生命"更丰满;对多种文化的影响和接受研究进行再比较、再综合,也可以加深对"理论旅行"内在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