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新立 《运城学院学报》2011,29(1):20-22,84
晁补之晚年迫于党争,不得已归隐家乡闲居。期间,他的思想心态非常矛盾复杂,这在其闲居词中都不同程度有所表露。其中既有置身乡野,热爱田园生活的舒适安逸之乐;又有被罢职后不得通其道,对党争不满的悲愤之情,以及伤感惆怅的悲哀情怀;还有他欲求闲适余生、又难以忘却功名,徘徊于仕途与隐居之间的痛苦和矛盾等。  相似文献   

2.
归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儒道两家都有对归隐思想的阐述,由于它们的核心观点不同,儒家归隐思想和道家归隐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儒家的归隐是为了再次出仕,是"假隐",道家则为了保身,是"真隐"。元代文人因为仕途受挫而归隐的状况成为一种常态,有的是儒家式归隐,有的是道家式归隐,少数民族散曲家贯云石一生两次为官,两次归隐,他的归隐主要由他的民族性格、家庭背景和佛道思想所决定,通过分析他的文学作品可以看出他的归隐很坚决很彻底,是道家式归隐。  相似文献   

3.
江淹是我国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然而他的一生却遭受了极多的坎坷与不幸,仕途之艰辛、丧失亲友之悲痛,给他的人生蒙上了一层浓郁的悲剧色彩。因此,他尊崇道教,渴望求仙归隐,以此来慰藉他受伤的心灵。本文从江淹的作品出发,对其道教思想作了一番梳理、论述,旨在使人们对江淹及其思想有更全面、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归隐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那就是形隐而神未隐。他的归隐当中包含着极为浓重的入世思想,归隐是入世的一种变相追求。  相似文献   

5.
刘基与他的两篇寓言体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基是元末明初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又是很有造诣的文学家与思想家.他在一度归隐山林期间创作了不少哀时愤世的佳篇,<司马季主论卜>和<卖柑者言>就是其中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佳作.前者是刘基对于人生的探讨,后者是刘基对于社会政治的思索.通过这两篇文章,可以深入理解刘基的性格,寻出他成为一代杰出政治家的思想原因.  相似文献   

6.
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曾与秦观、张来、晁补之一同拜学于苏轼门下,成为有名的苏门“四学士”。他深受苏轼教诲,苏轼也很赏识他。黄庭坚还是江西诗派的开山大师,他的诗文与苏轼的诗文同样受到人们的称赞,因此有“苏黄”之称。然而黄庭坚一直对苏轼非常敬重,对苏轼的教诲铭心不忘。在他的家中一直悬挂苏轼的画象,直到晚  相似文献   

7.
宋朝时,有个画家叫文与可,他画的竹子最为有名。一天,他的好朋友晁补之前来拜访,看到他正挥毫泼墨,转眼间几株栩栩如生的竹子便跃然纸上,晁补之不禁拍案叫绝,吟诗称赞:“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便是“胸有成竹”这句成语的由来。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隐士之一,但他不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归隐。在归隐之前他经历了几次入世,在入世与归隐之间流离的他最终归隐,本文从外在因素对陶渊明的入世和归隐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认为在当时多种思想的碰撞以及社会环境下对陶渊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致与走向归隐,但在归隐中又以儒家文化作为立身之本。  相似文献   

9.
公元1084年,李清照生于山东济南。父亲李格非是当时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经史学家。南宋刘克庄在其《后村诗话》中评论他"文高雅条鬯有义味,在晁秦之上",说他文格高雅,富有逻辑性,有义理,水平超过了"苏门四学士"中的晁补之和秦观。李格非主张"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强调文章应真实自然,有真实情感,反对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提倡创作要不落俗套,独辟  相似文献   

10.
王阮是南宋中兴时代的爱国诗人,有《义丰集》传世。在其思想中,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占主导地位,道家消极出世的思想一直与之伴随。其道家消极思想及刚正不阿、重人格尚气节的个性,使他不愿依附权臣而弃官归隐庐山。  相似文献   

11.
作为苏门四学士中的一员,晁补之的词追随苏轼词风,受到苏轼词的较大影响,呈现出以诗为词的特点。具体来讲,一方面是题材内容的以诗为词,包括贬谪之苦情、归隐之幽情和伉俪之深情等,另一方面是表现手法的以诗为词,包括典故、题序的运用和化用前人诗句入词等。晁补之词的以诗为词也是革新词体的具体实践,在词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村词是苏轼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之所以写作农村词,白有其思想基础:这是他进步的文艺理论思想所决定的;是他忧国爱民思想所导致的;是其归隐、归耕思想所诱发的;也是他对前贤山水田园审美精神的踵武。  相似文献   

13.
北宋文学家晁补之工诗善画,所著《鸡肋集》共收录了二十余首题画诗,其题画诗不仅对画面作了生动传神的描绘,也借诗抒怀言志,而自画自题的题画诗卓有特色。晁补之具有深厚的艺术素养和敏锐的艺术触觉,匠心巧运,事诗如画,使得其题画诗与绘画作品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史上,对后世有大影响力的往往是有自由独立个性的文学家、诗人。但是这些文学家和诗人往往在世俗的体系中苦苦挣扎,而这种挣扎又恰恰成全了他们的文学地位。文章先谈第一个诗人陶渊明。他的求仕与归田,恰恰形象地反映了这种挣扎和无奈。他的归田既是无奈的选择,又是符合他自由本性的自然选择。物质的需要和政治的追求是他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自由的本性又需要他的回归。而他在这样交织的体系中,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自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的回归不是归隐而是归田,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淡泊处世,宁静致远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字渊明,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名门望族,但到他的时代家境已日渐败落。他从29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  相似文献   

16.
姚欣怡 《文教资料》2021,(3):12-13,35
杨万里一生5次弃官,归隐思想如影随形、伴随始终,反映在他的饮食题材诗歌里。饮食诗生发于诗人山水田园的自然本性,与仕宦心理激烈碰撞,最终促成于诗人对刚直品格的坚守和黑暗官场的畏避。从饮食诗的角度考察杨万里归隐情怀的生成,可以深入地展现他的归隐心态。  相似文献   

17.
盛唐诗坛流行隐逸,但是杜甫是这个时代的特例。他有过归隐的情结,甚至为归隐作过努力,但是,最终他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归隐。对壮游时期、“度陇客秦州”时期、成都草堂时期的分析可见杜甫的归隐情结,以及他最终放弃归隐的内外原因。  相似文献   

18.
沈辽与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士人不同,他既在精神上与陶渊明契合,又在形迹上仿效之,最终走上了归隐的道路。沈辽与陶渊明的归隐都受道家委运任化思想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但沈辽参杂着道教的以归隐求长生不老的思想,这与陶渊明坚持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与无神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龚自珍写《诗》教子 龚自珍是我国清代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和爱国诗人,浙江杭州人。龚自珍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就聪明好学,12岁跟随外祖父、著名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学习文字学,13岁便能赋诗写作文章。龚自珍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产生了变革现实的思想。道光年间,他考中进士,提倡更新政治.主张禁烟.但遭到顽固派的排斥,辞官归隐。  相似文献   

20.
<正>张养浩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品行、政绩、文章备受称扬。他曾任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等职,直言敢谏,政绩卓著。后因谏言而险遭不测,以父亲年老为由辞官归隐。其后,朝廷屡召不出。1329年,关中大旱。朝廷召他前往关中赈灾,他立即散尽家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