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以来,随着小说的繁盛,小说成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许多戏曲名著被改编为小说进行传播。《桃花扇》成为小说传播的对象,被改编为平话小说、演义小说和报刊连载历史小说等传播形态。小说传播丰富了《桃花扇》题材故事的艺术样式,使《桃花扇》故事进一步从文人群体走向民间。平话小说的传播形态改变了“桃花扇”故事的结尾,将悲剧意味消融于世俗中;历史演义小说的介入强化了“桃花扇”故事的史诗品格,增强了其忠君爱国的普泛思想;现代历史小说丰富了《桃花扇》故事的历史叙事,强化了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历史题材的作品,关键是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相统一。本文从梁启超对《桃花扇》的一个批注谈起,以《桃花扇》中的人物史可法的结局为例,阐明《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对历史事实的“点染”,做到了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3.
历史题材的作品,关键是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相统一,本从梁启超对《桃花扇》的一个批注谈起,以《桃花扇》中的人物史可法的结局为例,阐明《桃花扇》的作孔尚任对历史事实的“点染”,做到了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4.
《桃花扇·先声》中老赞礼有这样两句话:“作春秋必赖祖传”,“正雅颂岂无庭训”.这就明确告诉读者,孔尚任作《桃花扇》用的是孔子作《春秋》的笔法.虽然孔子的《春秋》是历史著作,《桃花扇》是历史剧,但考察二者的政治、道德、哲学和艺术观,却是一脉相承,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桃花扇小札     
桃花扇,《词源》训为“传奇名,孔尚任撰”。《辞海》同。这根据自然是古典名著《桃花扇》。可惜,就词之“源”而言.桃花扇却确实不是什么“传奇名”,也与孔尚任无关。《金瓶梅词话》中就屡屡“出现”舞纸杨柳楼头月,歌罢桃花扇底风”这样的句子了。明显的,这句中的“桃花扇”是物,专有名词。又如:  相似文献   

6.
孔尚任的《桃花扇》用一把扇子来引针密线,穿插剧情,写出了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离合之情”和南明一代“兴亡之感”。在历史现实中,真的有这把“桃花扇”吗?笔者通过对几则有关“桃花扇”真迹的诗文材料进行梳理和考证,认为“桃花扇”真迹一直存放在商丘陈氏家族中,曾为陈宗石、陈履平、陈濂、陈坛、陈振斋、陈重、陈实铭等人递藏。它虽然时隐时现,但传存脉络有序,递藏痕迹清晰,它客观地存在于历史现实中。  相似文献   

7.
《桃花扇》是一部争议较多的历史剧,三百多年来,这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誉之者推崇它是不朽的爱国主义杰作;毁之者则说它是“替投降变节行为辩护”。到了十年浩劫时期,多少编、导、演过《桃花扇》的同志都受此剧株连,有的甚至含冤死去。考其原因,除去社会政治历史的因素外,剧本本身存在的复杂性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方面。有一家理论刊物上所载的一篇评论文章认为《桃花扇》既表现了强烈的追挽明朝的情感,又歌颂了清王朝的圣德隆恩,一句话,《桃花扇》虽然写的是南明遗事,却是旨在通过对“旧君”的“兴亡之感”来对  相似文献   

8.
唐柳琦 《文教资料》2006,(25):51-52
《桃花扇》以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妓女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南明王朝由建立到覆灭的动荡而又短暂的历史。故事以桃花扇贯穿始终,前后共十次亮相,每次均出现在剧情发展的关键处,伴随着侯、李悲欢离合的全过程,勾连了诸多人物间的矛盾纠葛,疏通了历史的轨迹,反映了民族的兴亡。在“扇”的重复出现中,主题得到了升华、情节不断深入、人物逐渐突显。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认同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战胜无数艰难险阻、造就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精神力量。20世纪初,“反满革命”成了民族文化认同这一古老精神所面对的新的时代课题。革命派对于这场革命有两种态度。章炳麟认为,“革命”就是“反满”,因此叫做“光复”,即从“满人”手里夺取政权重归“汉人”,“革命”成功后,满族20年内不得有选举权。这种主张具有明显的大汉族主义色彩。陈天华、孙中山则指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以后,应实行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的平等联合。这种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的进程。在此基础上,孙中山又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民族统一”主张。此后,梁启超著《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初步构建了其民族思想的体系。特别是指出旧史家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皆同祖黄帝”的观点不合史实,古代华夏族乃是“多元结合”、“诸夏一体”的。又在《春秋载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和《情圣杜甫》等著作中,用史实对他的民族观作了较为充分的说明。这些著作成为历史文化认同这个古老主题在新时代的标志性成果。  相似文献   

10.
《桃花扇》展示了宏阔的历史画面,设置了精审巧妙的叙事结构,穿插运用了许多“功能性”人物。其中老赞礼和包括张道士在内的“南朝作者七人”,都是剧作叙事中“功能性”突出的人物。文章对《桃花扇》中这八位“功能性”人物进行详细的解读,以揭示这些“功能性”人物在剧作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桃花”是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其作用不言而喻,但自古诗中桃柳不相离,《桃花扇》也不例外,“柳”是《桃花扇》的另一个重要意象。“柳”在整部书中共出现了八十二处,按作用和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史上。清代戏剧家孔尚任被罢官的真正原因,近三百年来,始终是一桩“疑案”。目前通行的文学史著作和文史类工具书,关于孔尚任被罢官的说法,不外乎如下几种: 因《桃花扇》得祸说。新编《辞海》即持此说:“(孔尚任)经十余年时间,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当时与《长生殿》作者洪昇有‘南洪北孔’之称。不久即罢官回乡。”此说虽未免有点儿含糊其辞。但其因果关系是不难看出的。中华书局出版的吴晗主编“中国历史小丛书”之一《孔尚任和桃花扇》亦持此  相似文献   

13.
康熙四十二年(1703),无锡文人顾彩受邀访问容美土司,他惊奇地发现:清廷禁演的戏曲《桃花扇》竟然在土司衙署内隐蔽演出。该事件既与容美土司热爱戏剧的传统有关,也与容美土司与主体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共同体意识有关。其共同体意识蕴含了容美土司对内地经典艺术文化崇拜的表层意识、拥护大一统正统国家的深层意识、与明王朝创造辉煌历史的共同记忆以及对已灭亡的明王朝国家的怀恋。戏曲《桃花扇》的“明喻”与容美土司共同体意识的“隐喻”双向奔赴,转化为土司对国家、中华民族认同的集体仪式。  相似文献   

14.
清初剧坛上的传奇《桃花扇》,以其恢宏的体制、广阔的画面、出色的语言和深沉的思想.赢得了当时和后世人们的广泛赞誉和传唱。“纵使梨园多院本,勾栏争唱孑L洪词”。南洪北孔,乐府双璧,成为曲坛上流传不息的佳话。而作为一部历史传奇,“描写五十年前遗事,君臣将相,儿女友朋,无不人人活现.遂成天地间最有关系之文章”(刘中柱《桃花扇》跋),《桃花扇》尤其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卢前对《桃花扇》的接受和批评,既涉及独有的个人因素,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所处时代戏剧研究的状况。他的短剧《琵琶赚》在创作意图和主旨方面与《桃花扇》类似,传奇《楚凤烈》的选曲用调也受到了《桃花扇》的一定影响。他对《桃花扇》的批评研究主要涉及该剧的征实之风、情节关目和曲词,其中多数观点袭用吴梅和许之衡的相关论述,而少有自己独特而新鲜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哀江南》中,苏昆生挟泪蘸血的声声悲歌,气薄云天,情恸山河,使《桃花扇》全剧的悲怆情感达到高潮,也留下了绵绵不绝的“余韵”。那么,唱曲之人苏昆生为《桃花扇》中何许人物? 苏昆生的原型周如松,河南固始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唱曲艺人。《桃花扇》中的苏昆生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万历年间一小童,崇祯朝代半衰翁。”(《草檄》)饱看五十年沧桑变幻的苏昆生虽非《桃花扇》中主要人物,却是绾结“离合之情”、映带“兴亡之感”不可缺少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卢前对《桃花扇》的接受和批评,既涉及他独有的个人因素,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所处时代戏剧研究的状况。他的短剧《琵琶赚》在创作意图和主旨方面与《桃花扇》类似,《楚凤烈传奇》的选曲用调也受到了《桃花扇》一定的影响。他对《桃花扇》的批评研究主要涉及该剧的征实之风、情节关目和曲词,其中多数观点袭用吴梅和许之衡的相关论述,而少有自己独特而新鲜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侯方域是《桃花扇》所塑造的男主人公形象。通过艺术典型侯方域来考察孔尚任对历史人物的改造,这些改造反映了孔尚任抨击权奸、谴责福王的政治思想和对复社文人褒中见贬的政治态度,并表达了他归隐的愿望,体现了《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9.
孔尚任在其成名之作《桃花扇》里,写了两首“梁州序”曲(《眠香》),安排在这部悲剧的两个人物合卺之夕,让其各自表白出来,我认为是用心良苦的。这两首曲子历来不怎么被研究《桃花扇》的同志注意,特别是在分析侯方域和李香君这一对悲剧人物的性格、志向和各自表现出来的社会和历史意义上,几乎无人问及。我们知道,《桃花扇》四十多出戏中,侯、李爱情的直接描写是不多的,他们内心表白的地方更少。只要仔细研究这两首曲  相似文献   

20.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李香君的形象塑造融入民族话语,博得了不同时代观赏者的共鸣。文章将李香君的形象审美从民族话语中分离出来,借重女性主义理论资源,思考李香君的女性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