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7 毫秒
1.
本期导读     
你听说过"密令"吗?天庭里最近正在流行密令。它已经代替了门锁、南天门通行证、酒店积分卡等。现在的天庭里,密令已无处不在。在方便了大家的同时,密令也给一些人带来了麻烦……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吗?请看《密令一锅粥》。  相似文献   

2.
她叫小莉,同学暗地里叫她“丑小鸭”。她是班里最孤独的一个,其他同学下了课都出去玩,而她却孤零零地倚在窗口;课堂上她很少举手发言,只是木讷而又机械地听课、做笔记,而且我还发现她特别讨厌课文中对人物的肖像描写。从她那孤独而又自卑的眼神里我读懂了这个女孩子的苦恼和忧虑:她是因为自己并不出众的相貌而自惭形秽,将自己锁在一个没有欢乐的世界里呀!怎样解冻“丑小鸭”冰冷的心呢!有一天,上活动课。由于外面下着雨不能出去,我们就在教室里做“密令传递”的游戏:我把“密令”说给第一个学生,第一个同学又悄悄地把“密令”…  相似文献   

3.
同心锁     
编者推荐:围绕标题中的"同"字,多侧面展开写"锁"。因"锁"联想到古字"管",用"管"字的今义立骨——别出心裁。此文还需要升格:给标题中的"心"定位为"向善"——"弟弟这样的‘锁’"的内容非向善之举;"弟弟被他二姐‘锁’"的内容无善恶之分。行文要彰显标题中的"心"字。  相似文献   

4.
在充斥着"秒杀",追求"便捷",讲究"速成",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里,谈"慢养"会不会显得滑稽可笑?难道孩子不会在"慢慢来"的过程中掉队吗?当担心和迷茫交织在一起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正>"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做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全部做好,等待行动。比喻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但尚差一个条件才能完成整件事情。成语出处:罗贯中《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令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典  相似文献   

6.
由实到虚升华文义,"锁"不是实物,而是规范行动的"思想",凸显"阳光是隐私的最好保护神"。  相似文献   

7.
2004年5月5日 晚饭过后,绚丽多姿的火烧云上来了,趁着这美丽的夜景,吹着凉爽的晚风,我和妈妈一起去市人民广场散步. 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林阴道边多了一些色彩鲜艳的"大锁",这些身披红、黄、蓝三色彩衣的"大锁",使人觉得眼前一亮.我不由得拉着妈妈快步赶了过去:噢,原来是一只只款式新颖的垃圾桶.哎,这垃圾桶设计得比以前科学多了:"大锁"肚子左边放"其他垃圾"、中间放"废电池"、右边放"可回收物".  相似文献   

8.
1号通缉密令→在国际互联网上宣布就职。通缉成语——提示·锁定就=jiù=咎2号通缉密令→体育老师喝令男生放下甜瓜。通缉成语——提示·锁定喝(令)=hè=壑3号通缉密令→摆渡人带哲学家到埠头上买茴香豆。通缉成语——提示·锁定不=bù=埠4号通缉密令→他俩徜徉到渔村背后时捡到一布袋螃蟹。通缉成语——提示·锁定徜=cháng=常;蟹=xiè=懈5号通缉密令→新矿井附近什么作物都要迁移。通缉成语——提示·锁定移=yí=怡6号通缉密令→姥姥勤,不寂寞;采芙蓉,还利索。解密:通缉成语——提示·锁定寂=jì=骥;芙=fú=伏7号通缉密令→挚友情,载真诚;…  相似文献   

9.
张华 《辅导员》2012,(29):18
星期天,我在一本奥数书上看到这样一道题:下图是一把游戏锁,上面有16个按钮。游戏规则如下:按照按钮上的提示,按遍全部按钮,最后按"开",才能把锁打开。比如,当你按下第1行第2个按钮"右2"时,就要按照提示,向右移动2格,到第1行第4个按钮:照按钮上的提示"下2",就  相似文献   

10.
我想,很少有老师会认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因为后进生转化从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也相信,很少有老师会承认自己"不会教",因为"会教"和"不会教"是相对的,两者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和判断标准。当然,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把"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看作自己专业成长的警示和鞭策,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高敏 《家长》2008,(Z1):71-71
"我能"、"我可以",这是一种勇敢;而大胆地承认"我的确不会",这也是一种勇敢。勇敢地承认"我的确不会",及时地向他人寻求帮助,这会让我们更好地反省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会让自己变得坦然和释然,也会为自己创造一个贴近他人心灵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常听一些老师说,学生课后问题的情况是"鲜有闻",课堂教学上演着一些教学新手"独角戏"。如何让学生解开心中的锁铐,暴露自己的"无知",从而走上交流习得知识的正途?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一般说来,威逼是不成的,"利诱"可否?笔者教学经年,每每巧借"题托",引领学生走上一条自主问学探学的坦途。一巧设"题托",师生搭档演双簧  相似文献   

13.
苏洵的<六国论>中有一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其中的"抱薪救火",好像没有什么问题,都能理解,就是"抱着柴草去灭火"的意思.老师不会深究,学生更不会深究.其实,这四个字是很好的语言学习点,还是很值得深究的.  相似文献   

14.
亦熹 《老年教育》2014,(9):14-15
<正>头戴旧军帽,身穿"国防绿",脚蹬解放鞋,斜背绿"军挎",自行车座子拔到顶,挂上一把钢丝锁,一手插裤兜,一手扶车把……这副打扮,现在叫"耍酷",那个年代叫"派儿"或"狂气"。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提出"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于是,军帽、军挎、军腰带等军用品风靡全国。一身军绿,不仅成了年轻人时尚的潮流,  相似文献   

15.
【问题点击】高考作文允许考生"立意自定",给考生留下发挥的余地、选择的自由,同时,也是为了考查考生对试题的审题、立意能力。从高考实际来看,还有许多考生没有掌握立意的技巧,除不合题意之外,主要表现为立意宽泛,论述不深。具体表现是:写材料作文,不会分析材料,不知道从微小、关键之处切人题意,给自己出"大题、难题",动辄人生、事业,空谈一通;写标题作文,不会对话题进行"切分""限定",把标题当"论题",不能讲深说透;写半命题作文,不会通过"补题"环节,实现议论范围的"收缩"等等。【技法指导】(1)"小处人手",高考提供的作文材料往往内涵具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什么"和"怎么学"是掌握在教师手中的,学生只是盲目地跟着教师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从而导致学生始终不会学习.  相似文献   

17.
"西楼"一词在宋词中出现频率是比较高的,如李煜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晏几道《采桑子》"西楼月下当时见,泪眼偷匀",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足见诗家对西楼的钟情。可是"西楼"毕竟不是"岳阳楼"  相似文献   

18.
如果是亲爸     
沈天池 《家长》2008,(Z2):84-87
我马上一脸惊恐地看着姥姥:"他会不会打我啊?"姥姥爱怜地看着我说:"不会的。"转过脸又叹了口气",又不是亲爸。"  相似文献   

19.
<正>关注学生的"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关注学生写作状况,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写作心理上主要表现为"不爱写",在实际写作中表现出"不会写",作品最终呈现的是"写不好"。如何改变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怕写""不会写""写不好"状况,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是值得语文教师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本文试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后进生既非天生,亦不会永存.因此,我们转化后进生既不能放任自流,更不会一蹴而就.我认为:对待后进生一定要"爱"加"救",而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压"和"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