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道德是人的双重生命和双重存在方式的需要,它寓于生命之中。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分离的现象,表现为道德教育的"去生命化"和生命教育的"去道德化"。生命教育是生命整全的教育,因此,它必须超越生命与道德的对立和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割裂,以生命教育整合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建构道德的生命教育。道德的生命教育,基于生命发展的需要,以道德的内容和手段,引导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丰盈人生。  相似文献   

2.
人以生命的方式存在,道德因人的需要而产生。生命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生命是道德教育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道德教育以个体发展和生命完善为终极价值追求,是对生命的超越和提升。  相似文献   

3.
易连云 《教育学报》2005,1(5):63-67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仍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难题.文章在分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被异化,道德教育被视为一种知识教育,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意义的缺失.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意义的追述,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道"与"德"的动态转化及"天之大德日生"所孕含的丰富生命意识,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重新审视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以现代意义铨释传统道德,以"生命·实践"为目标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重建道德教育生命基础.  相似文献   

4.
生命视野中的道德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就道德教育而言.必须转变规范式道德的观念.认识生命在道德中的本体价值.确立道德的生命性.并以此为基础.使道德教育成为生命化道德教育.生命化道德教育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追求生命的完善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遵循生命化原则、叙事性原则、体验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和主体间的交往原则.  相似文献   

5.
儿童道德教育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石.在儿童道德教育已有的范式中,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个体道德叙事作为儿童道德教育的新范式,体现了对儿童生命价值与实践的尊重,其展开有静态表达和动态生成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向生命体验回归,关注人的道德智慧的发展,是当代道德教育的实践主题,也是学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在道德教育中应以生命体验培植学生的道德智慧;以道德智慧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以道德智慧提升学生的生命体验;使生命体验与道德智慧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7.
东西方"道德"概念的词源及其演变过程表明,道德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并且为了人们美好的生活而存在。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其真正内涵是人性中的卓越性和品格,它是人不断超越现实与自然生命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是人的生命之必需。道德教育作为引导个体使其成为有道德之人、使生命趋向真善美的教育,表达的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一种价值诉求,因而生命价值成为道德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生命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正>今天倡导"育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应该思考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以及在道德教育中如何对待生命、在生命教育中如何把握道德。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我们需要构建蕴含道德的生命教育体系,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一、逻辑:道德应该融入生命教育就存在方式来看,人是双重意义上的存在,既是个体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不可分离。对于个体存在而言,正  相似文献   

9.
生命体验是人们对生命的感受、反思与体味.道德在生命的展开与体验过程中生成,个体在生命体验中建构自身的德性,道德的生成与生命体验是同一的.道德教育当是在生命中进行的、为了生命的、在教育过程中体验道德的教育,道德教育与生命体验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走向生命和谐--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是一种境界。道德教育指向人的生命,达到与人的生命的和谐是道德教育至高的境界。审照现实,我们发现道德教育与生命的磨擦依然清晰可闻:或用道德排斥生命,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两种摩擦方向虽然南辕北辙,但根源却是相同的:对生命与道德关系的曲解。道德与生命并不矛盾,因为道德是生命的花朵、是生命的自觉,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虽然道德与生命之间“和谐之中有磨擦”,但道德教育中的摩擦则多源于错误观念。道德教育要走向内在的和谐,即与生命的和谐,就必须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由排斥生命走向对生命的呵护与激发。  相似文献   

11.
走向生命的和谐——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德胜 《中国德育》2006,1(9):94-94
和谐是一种境界。道德教育指向人的生命,达到与人的生命的和谐是道德教育至高的境界。审视现实,我们发现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依然清晰可见:或用道德排斥生命,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两种摩擦方向虽然南辕北辙,但根源却是相同的:对生命与道德关系的曲解。道德与生命并不矛盾,因为道德是个体生命的花朵、是群体生命的自觉,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道德内在于生命本身,但道德却是生命的一个特殊层面。基于此,道德与生命的关系呈现出“和谐之中有摩擦”的总态势,但道德教育中的摩擦多是人为制造的,根源于对二者关系的错误观念。道德教育要走向内在的和谐,即与生命的和谐,就必须调整其价值取向;由排斥生命走向对生命的呵护与激发。呵护生命意味着教育和道德教育不能体罚、虐待生命,不能让生命工具化;激发生命,意味着激发、帮助个体追求和制造是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之道德教育以生命个体的发展为目标,是一种理解和丰富生命意义、满足生命成长需要的生命德性生成活动。和谐社会中道德教育的展开路径有三:一是生命叙事,以对话和独白为表现形式;二是生命省思,以反思、阅读(聆听)、审美为表现形式;三是生命践行,以合道德践行(融通性道德体验)和非道德践行(有限性道德体验)为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生命体验:道德教育的意蕴所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体验是生命存在的直接形式。当前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实现道德内化,其根本原因是它忽视了学生心灵的体悟、情感的激发、生命之间的交流。只有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因此,在生命意识凸显的今天,道德教育应该以生命哲学为基础,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中体验生命,在道德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中丰富生命,在真实的生命表达中展现生命,从而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与生命共生共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就道德教育而言,必须转变规范式道德的观念,认识生命在道德中的本体价值,确立道德的生命性。井以此为基础,使道德教育成为生命化道德教育。生命化道德教育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追求生命的完善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遵循生命化原则、叙事性原则、体验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和主体间的交往原则。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人的主体性活动。唤起教育对象主体性道德意识是道德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所在,教育对象主体性道德意识的提升有助于教育对象的道德认知能力转化为道德实践能力,以此逐步形成教育对象的内心道德价值追求。情感活动作为人的重要存在方式,是道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情感活动的介入赋予了道德教育以生命,而这种生命力是在参与主体性道德意识的构建中逐步地凸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德性是一种向善的品质,是人内在的一种以道德为核心具有优越特征和生命力量的精神品质.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的失落在于社会规范道德的"失范",个人人生意义的迷失.德性与道德教育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点.无论是关涉个人的美好生活,还是构建和谐社会,德性成长都是当代道德教育价值追求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吴威威 《江苏高教》2012,(5):124-126
当前的道德教育理念注重回归生命个体的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道德教育领域的生动展现。可以选择的道德教育模式与方法有:启发道德认知,以提升理性认知能力为主的理论说服式;触动道德情感,以道德体验为主的情感教育式;培养创新意识,以学习共同体形式存在的开放建构式;践履道德行动,过"有道德的生活"的实践体验式;开辟交往空间,以多端交互式虚拟存在的网络教育式等。  相似文献   

18.
生命道德: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道德是调整人与生命关系的道德,其提出有利于生命更好地存在与发展。生命道德最基本、核心的意涵是关爱生命,包括给予生命、关心生命、尊重生命、认识生命、相信生命、敬畏生命、感恩自然、共生等方面。学校生命道德教育的侧重点包括引导师生在实践中认识生命,唤醒师生的生命之爱,培养师生积极主动的行动习惯,注重生命道德教育的载体建设。  相似文献   

19.
生命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道德环境的客观变化,这一教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客观形势。现从高校生命道德教育的现状出发,结合生命道德教育的背景进行分析,指出当代高校学生生命道德教学水平的提升需要从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教育主体的拓展、教学方式的转变三个方面入手,以正确的思想观念为指导,以有力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抓手,迎合90后大学生自身的习惯与需求,同时整合多方资源,才能解决生命道德教育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升这一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道德智慧:生命的激扬与飞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道德教育必须肩负起唤醒生命、提升道德自觉、寻回道德品格、促进生命创造性生成发展的使命。道德教育回归生命,即是回归生命本质力量的道德智慧的生成。道德智慧是道德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在道德事件中生长,是道德智慧最生动、最理想的生成与成长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