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文化资本不同的大学生在学习投入各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家庭文化资本越多尤其是家庭文化习惯越好、家庭文化期待越高的大学生的学习投入也越多;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文化习惯、家庭文化期待三种家庭文化资本均对大学生的学习投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文化习惯与合理的家庭教育期待以及高校相应的扶持措施等,能切实改善家庭文化资本较少的大学生的学习投入状况。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一所研究型大学2020届硕士毕业生的就学体验数据,全面比较了家庭第一代与非第 一代大学生的硕士入学背景、过程与收获。结果发现:第一代大学生的硕士入学背景较非第一代大学生而 言存在明显劣势;进入硕士教育阶段后,相对匮乏的家庭文化资本未给第一代大学生参与本土及本土国际 化教育活动带来明显阻碍,但他们在海外学习等家庭资源驱动型活动上的参与度显著低于非第一代大学 生。硕士毕业之际,两类学生的课程收获、科研收获、深造机会及工作-专业匹配度趋同,但家庭第一代大学 生在全球胜任力和一线城市就业机会方面仍处于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15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的3,054名大学生家庭背景、学习态度与动机的测量和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不同家庭背景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态度、动机上具有显著差异;家庭背景中的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与大学生学习态度、动机呈显著负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学习态度、动机呈显著正相关,父母职业与大学生学习态度、动机不存在显著相关;处于经济、地域双重不利且正在适应新环境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动机强烈。作者利用"文化再生产理论"对上述发现进行了阐释,并提出要改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学习态度与动机不佳的现状,一方面应重视挖掘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内生兴趣,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与协调家庭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4.
刘敬连 《文教资料》2010,(1):160-162
非正式组织是群体组织的一种特定形式.广泛地存在于正式组织之中。大学生的高校活动是大学群体活动的一部分,其中广泛存在着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组织,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类型与特点,并从高校管理者层面研究如何有效地对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进行引导与管理.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健康、优质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5.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资本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较多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对社会资本及大学生就业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于2005年6月对全国34所高校调查的数据,对大学生社会资本状况,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毕业去向、就业落实率、起薪及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的学生相比,来自社会弱势家庭的学生在家庭社会资本与个人社会资本上都比较缺乏;(2)大学生毕业选择就业或升学时,家庭社会交往广泛度对升学选择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而个人社会交往广泛度对就业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3)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落实、起薪、工作满意度存在着显著的正面影响;(4)社会资本对大专生和本科生就业落实率有较为显著的正的影响,但是对硕士和博士的就业落实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上大学是农村学生改变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但是作为弱势群体,农村学生究竟如何通过接受大学教育来改变人生,缩小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本文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BCSPS),试图从学生入学、大学成长到就业发展的动态研究视角给出回答。研究发现,农村学生存在明显的家庭背景劣势,在入学时产生成绩差距。但是农村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以勤补拙,在大学学习方面超越城市学生,并在综合能力提升方面表现不俗,最终获得与城市学生不相上下的就业结果。这是农村学生凭借勤勉踏实的态度、更多的努力投入,积累的人力资本所获得,弥补了其在家庭背景上的劣势。研究建议,高校应该注重农村学生的教育工作,做好他们的心态过度,重视其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提供发展型资助支持,并加强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逆袭"。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如何运用时间是直接影响其学业成就及院校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时间的观念及操作,反映了不同国家的学生的社会文化及教育制度背景的异同。在这一问题上,我国学术界尚未展开实质性的科学研究,我国大学生又多为住宿生,如何充分地利用每周的168个小时的留校时间至关重要。本文拟通过分析介绍美国和马来西亚大学生时间运用的比较研究,力图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并引起理论界同行对此问题的学术关注。一、该研究的理论背景尽管仅凭经验,人们也会认识到,大学生活的成败与时间的运用有着直接的关系。时间运用得好,就会成功…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新疆高校大学生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发现:家庭资本对大学生性格特质、职业规划设计、就业意愿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其中: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性格特质有显著的相关性;家庭经济资本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有相关性;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意愿有显著的相关性。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站,也是学生文化资本生产的第一站。出身于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会接受不同的家庭教育,并通过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影响来择校而形成教育分流。笔者通过分析家庭背景中的资本、教育分流中的差异表现,来透视对学生道德交往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科学合理地使用时间是现代人社会性格的一个重要标志。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高校辅导员对时间的有效管理,对于提高其工作效率、全面履行其工作职责、提升自身素质乃至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加强时间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改善辅导员时间管理技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学者通过建构“底层文化资本”这一概念为弱势农民群体正名,但这一概念却建立在对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误读之上。对于文化资本理论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读,即将文化资本窄化为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本作为阶层流动的工具。而布迪厄的原意,则是通过文化资本揭示阶层复制的机制,进而批判维持社会等级结构的权力关系。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代表获得优势文化的可能性,它以劳动时间的积累为衡量标准,而非占有某些具体文化实践或态度。文化资本在各阶级的不均衡分布源于等级社会秩序背后的象征性暴力。“底层文化资本”的论述陷入实体主义思维所产生的阶级文化本质论的泥沼,实际上承认并加强了城乡阶层文化的不平等结构。  相似文献   

12.
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向上流动的农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业与社会表现,而较少关注他们与家庭的情感联系。本研究利用全国范围的定量调查数据以及访谈数据,探索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农家子弟在向上流动的过程中与父母的情感联系。研究发现,从本科、硕士到博士阶段,农家子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呈现出“U型”趋势,从最初的感激亲密到中期的埋怨疏离,最后走向了更高层次的包容理解,本科后期至硕士教育阶段成为农家子弟与父母间关系最为紧张的阶段。这种情感关系的起伏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生重大事件有关,这些事件触发了根植于城乡二元结构间的资源与文化不平等,使这些农家子弟饱受“阶层的隐性伤害”。  相似文献   

13.
14.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在社会各阶层间的分配是不平等的,而通过教育机制,文化资本在实现其再生产过程的同时又复制着其层级结构。布迪厄的这一文化资本理论有助于探寻当前我国农村转移人员的文化资本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中国几十年来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农村转移人员与城市市民在文化资本分配起点上处于不公平状态,而农村转移人员早期文化资本的贫乏使其难以累积新的、更多的文化资本,由此导致农村转移人员在城市处于持续性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15.
时间使用模式不仅是学生日常经验的重要表征,也是本科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但时间使用并不单纯是学生理性选择问题,也受制于个人出身背景、组织环境的影响,呈现出群体间的异质性。本研究基于“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2019年数据,利用潜在类别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方法探讨我国大学生课外时间使用模式及内部异质性。研究发现大学生课外时间使用呈现出“多面高手”“社交达人”和“校园隐士”三种模式;模式的形成受性别、家庭背景、院校类型和年级的影响;不同性别、家庭背景、院校类型和年级的大学生群体中展现出了差异化的时间使用模式特性。时间使用模式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洞察大学生课外经验的典型组织样态;而群体间异质性的时间使用模式也表明了时间作为一项型构兼备结构性和能动性特征,对院校管理者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支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博士招生规模的扩大,博士生教育质量问题受到各方关注。导师作为博士生培养中最直接且关键的因素,对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影响,但鲜有严谨的实证研究阐明其影响机制。基于2016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采用处理效应模型控制学生选择导师的内生性后,估计了导师对博士生科研发表的影响。研究发现,导师的学术指导显著正向影响博士生科研产出,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作用于博士生科研参与实现,而导师的社会资本对博士生的科研产出存在负向影响。导师学术指导的正向影响更多体现在理工类博士生群体中,导师社会资本的影响更多体现在人文社科类博士生群体中。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perceptions of ERASMUS agents’ of Polish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EP. We provide a Bourdieusian analyse of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capital acquisition of students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data, collecte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Erasmus agents, of a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 We argue that: Polish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EP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cultural, social and linguistic capital,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degree completion of students as they get highly paid jobs, which prevent them from fully developing their cultural capital; ERASMUS Tourism has its value and place in the EP, because it provides students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develop their cultural, social and linguistic capital; and a Bourdieusian analysis of the experiences of ERASMUS students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EP on their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utilizes Yosso's (2005) community cultural framework and the six forms of cultural capital (aspirational, familial, linguistic, navigational, resistant, social) as corrective reframes of the cultural deficit model. Although the prevailing literature on Latina/o parents and families portray this population as being unmotivated and uninterested in education,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findings from my study on the impact of Latina/o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college students that contradicts sentiments held by the cultural deficit model. Participants in the study identified how they use the cultural capital transmitted to them by their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and how they create “finishing,” a new form of capital. The article also contains strategies for how students and practitioners in K-12 and higher education settings can use the findings within the study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climate and conditions for Latina/o students in U.S. schools.  相似文献   

19.
蒋帆  姚昊 《中学教育》2022,19(1):43-53
基于PISA 2018中国四省市数据,对家庭背景、学校氛围与学生抗逆力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对标OECD国家进行比较,中国四省市抗逆力表现略低于国际水平;家庭背景层面,家庭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对学生抗逆力提升更有效,而家庭社会资本则无显著影响;学校层面,学校氛围能显著正向影响学生抗逆力;学校氛围和家庭背景对学生抗...  相似文献   

20.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在社会各阶层间的分配是不平等的,而通过教育机制,文化资本又可以实现其再生产过程,从而实现社会等级的再生产。这一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有助于理解当前我国农村转移人员文化资本生成与提高。城乡二元体制造成了农村转移人员与城市市民在文化资本分配起点上的不公平及农村转移人员在城市的持续性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