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维新时期救亡图存的价值追求,促使了新式传媒的兴起与近代启蒙教育的开启。以新式学堂、学会和报刊为主的新式媒体,含有启蒙教育的强烈诉求,不仅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也为此后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9,(2):69-75
清末西方传播技术来华对晚清持续了几百年的官方信息系统造成了冲击,清中前期完善的驿站制度在电报技术、新式邮政的冲击之下变得臃肿而落后,而清政府对这种冲击做出了缓慢的回应,最终将旧有的官方传播系统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使得官方的信息流通更加通畅而有效。另一方面,在1900后的10年间,尽管清廷对社会信息系统取得了正统的控制和主导权,也利用新政对制度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革,但革命风气和报刊的大众化普及却再次使清廷的意识形态合法性面临危机,这也成为大清王朝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6,(6):65-72
在日本近代文化史研究领域,传统曲艺部分往往被忽略,其研究价值长期被低估。然而在现代媒体和娱乐产业发生前,曲艺作为普通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生动、真切地反映着时代潮流中人们的兴趣志向与思想动态。讲谈是类似于中国评书的日本传统曲艺的经典代表,它起源于江户中后期,流行于明治大正年间,并随着报刊、电影等新媒体的出现而衰落。在日本近代转型的历史背景下,讲谈兼具了娱乐及大众文化普及、启蒙教化、战争宣传等社会功能。明治维新以降,讲谈能主动选择顺应时代趋势,因此迎来了最佳发展期,但更因其复杂的社会功能使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正面和负面两种社会效果,成为客观认知日本近代历史和文化的又一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报刊史和近代中国城市的变迁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城市是窥视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历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面向。在以政治史、革命史范式为主导的近代中国报刊史研究中,城市与报刊的关系被"需要与被需要"的框架所束缚。本文认为可以在近代城市史的视角下,重视近代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对报刊产生的影响,从而突破"需要与被需要"的解释框架,构建一个立体的、丰富的、互动的城市与报刊关系。  相似文献   

5.
余玉  吴琴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11):91-107+128
近代报刊“耳目喉舌”功能在早期国人译报实践中萌芽,在国人自办报刊中历经“耳目”与“喉舌”之间的“统一——偏移——强化——统一”的循环过程,从而在近代报刊实践史上呈现出独特的嬗变轨迹。具体而言,报刊“耳目喉舌”功能孕育于早期国人报刊实践,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辩证地提出报刊“耳目喉舌”论并逐渐向“喉舌”功能偏移,清末革命派报刊不断强化“喉舌”而轻“耳目”功能,民初随着新闻业从“政论本位”向“新闻本位”转向,报刊“耳目”功能重新得到重视,并逐渐向“耳目喉舌”功能回归。在报刊实践语境中辩证考察近代报刊“耳目”与“喉舌”功能的关系,探寻其独特演进轨迹和在不同历史时期畸轻畸重的现实表征,对当下新闻业有效发挥其功能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文人论政"的传统,学者一般认为,近代通过报刊媒介进行的报刊论政从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始,到1945年储安平《观察》被查封终。当前新媒体语境下,通过自媒体进行的"文人论政"现象渐渐被人们关注。和报刊政论一样,自媒体人借助"新媒体"手段,创建"新文体",表达"新观点"。本文从文人论政的源起、嬗变来分析自媒体下"文人论政"现象的成因和特点,最后对自媒体下"文人论政"进行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交融的特殊空间,租界承载了古老中国迈向变革的先锋力量,其中革命报人的办报活动尤为凸显了个人及组织借助现代传播媒介与清廷管制和外人压迫的较量。在"《楚报》案"中,尽管革命报刊沦为租界与清廷交易的砝码,主笔张汉杰被判入狱十载,但该案的发生即意味着清末舆论管控的松动,而审判过程中报人、清廷、租界的三方交涉与博弈则映射出舆论管控从松动走向失控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基于新史料的发现,文章探讨了晚清新式官报的发行费用变迁及其背后复杂的权力关系。创办初期,新式官报享有发行免邮优待,官方邮政也因此得以推广。执行了长达四年的免邮政策后,因经费浩繁,难以支撑,新式官报的发行费用由免费调整为收费七成。其后,中央政府创办了《政治官报》《内阁官报》,报费金额随着清廷态度而松动,中央官报再一次享受了部分免邮政策。新式官报发行费用从无到有的反复改变表明,报刊活动不仅事关媒介自身,而且往往处于动态平衡的权力关系中,应将其置于经济、政治、外交等多因素环环相扣的整体网络中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9.
林盼 《新闻大学》2012,(1):21-27
近代中国新式媒体的诞生及发展,深受英国报刊的影响,尤其是《泰晤士报》,更是广受中国报人的推崇,亦有不少报人将《泰晤士报》作为标杆,对该报的经营理念、体例规划等方面进行学习及借鉴。本文从晚清报人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追崇与仿效入手,观察西方报业对中国新闻业草创时期的影响过程。  相似文献   

10.
李谦盛 《报刊之友》2014,(9):133-134
中国报刊业起源于近代。革命派和保皇派为了宣传其政治思想,分别创立了自己新式的舆论宣传工具——报刊,从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它的存在有着十分浓烈的政治性色彩,为政治服务是它的本职工作,亦是它的特点。但是,虽然是为政治服务,中国近代报刊依然有着非比寻常的重大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近代中国历史上革命派和保皇派的报刊发展过程及对其报刊思想进行分析和阐述,目的在于思考从近代开始中国报刊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以及近代报人办报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