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舞者,还是舞?——论女性主义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性形象谱系、女性构成性、女性阅读策略等方面来讨论译者的主体性.可以发现,在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的主体性,亦如男性与女性关系的构成.没有他者的参与,其主体是不存在的.只有通过自身外在性的他者才能辨认出主体的踪迹。  相似文献   

2.
译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女性翻译可以重建原文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重新界定女性翻译的文化内涵。女性翻译是对译者主体性的诠释,其出发点就是对男权中心的再次解构和彻底批判,充分体现译者的性别意识和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翻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翻译研究领域,将性别纳入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主张消除性别歧视,实现原文/译文,作者/译者的平等地位,并倡导发挥译者主体性,让“女性”得以被看见和听见.女性感情通常比男性更为丰富细腻,在语言表达上也比男性更为生动贴切,语气内涵传达更具感染力.在翻译实践中,女性性别认同也可以通过译者主体性并采取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身份往往被忽略,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价值和功能被长期遮蔽,从而产生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强调以其独特、新颖的视角在翻译史上独树一帜,让我们深入思考传统译论中的不合理性,对我们的翻译研究具有有益的启示。但与此同时,女性主义翻译有时对译者主体性过分张扬,因此在翻译研究中应该摒弃其过于激进的一面,通过发挥译者自身的主体性,为重新构建女性的主体性及译者的文化身份而努力。  相似文献   

5.
崔红娟  彭祺 《考试周刊》2011,(48):13-14
译者主体性的提出有其历史根源和理论支持。本文论述了译者主体性在中西翻译理论实践中的彰显.并进一步梳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由语言学的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之后,诸多理论流派对译者的主体地位所进行的研究,从而对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6.
冰心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和关注,冰心同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翻译家,而她作为一名女性翻译家的身份被人们忽视。随着译者地位的逐渐提高,国内对译者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已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冰心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在翻译实践中,由于译者所处的家庭、教育和社会背景不同,翻译的作品也会有所不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翻译作品的完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文中从译者主体性影响翻译活动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冰心的翻译活动在题材选择、翻译特点以及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所展现的译者主体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何文芳 《考试周刊》2013,(88):27-28
女性主义翻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文化转向”大潮中.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翻译是译者(女性)实现其理论及政治主张的有效途径,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主张在进行翻译活动时采用女性话语策略,以便译者能在翻译中获得话语生存空间.该翻译理论还从原作和译作的关系,忠实原则,以及意义的差异方面提供了新的理解思路,对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接受美学为指导,探讨了译者主体性,指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译者不能任意发挥主体性.制约译者主体性的因素来自原文文本、译文读者的主流社会文化和其文化知识以及译者自身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自女权主义兴起以来,女性主义翻译观也随译介出现文化转向。女性主义译者企图将其特有的女性话语运用于翻译研究,达到传播新思想,树立新理论的目的。其中,女性主义翻译观探讨的主要内容为译者主体性。然而,发挥女性主义译者主观能动性是否必定是积极地突出女性话语权来彰显女性特色,还是基于客观环境因素而改变初衷。该论文以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译者的代表性译著对比为例,讨论女性主义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突出与消减。  相似文献   

10.
陈洁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3):104-106,125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之一,特别是在解构主义语言学翻译观的影响下,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更加突出了。翻译活动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决定了一篇译文的好坏。本文从译者作为读者、作者和创造者这三种身份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及影响其发挥的相关主客观制约因素,如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及译者自身的因素等。旨在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以便在翻译活动中更好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译者的工作在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艺术家的工作,在翻译的同时译者也在进行创作,对原文进行主体性建构。译者的前理解、翻译目的和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均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制约着其主体性的发挥。论文从接受与阐释、目的与操纵两方面来描述译者在文学翻译中进行的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12.
翻译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视角,突出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但是译者主体性的不恰当发挥给翻译带来不利影响。翻译伦理体现在翻译个人伦理和翻译职业伦理两个层面上,其核心之一是"忠实",翻译伦理的作用体现在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上,只有坚持翻译伦理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关系,译者主体性才能得到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3.
翻译活动是译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并合理存在的。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原作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的把握和再现两个方面,译者从自身的主观感受、语言的风格、意识形态和审美偏好及文化修养等角度,不同程度地发挥其主体性并影响着译文的质量。本文首先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界定,然后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黄珊  周小丽 《文教资料》2011,(27):31-32
随着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广泛普及.女性主义对随后30多年的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女性主义翻译,兴起于近20年.因为其翻译的精准和其中的种族诉求,吸引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传统的翻译理论不同.女性主义从性别研究的角度重新解释译者的主体性和翻译的忠实度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探讨了女性主义下的译者的主体性和翻译的忠实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长期遭到了遮蔽,从而出现了译者地位边缘化的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以期揭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首先回顾了有关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确认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然后介绍了文学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最后集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及其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的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纳、补偿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译者的主体性比在翻译其他体裁的文本时表现得更为明显。然而,译者主体性是否能够发挥到最佳状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译者是否具备足够的文学理论知识。本文首先阐述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在文学翻译活动中文学理论知识对译者合理发挥其主体性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化翻译观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会对目标语产生巨大作用。作为林语堂翻译性写作的代表作之一,Moment in Peking中国文化的描述正是林语堂创作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充分表现,他既是作者又是译者。他既尊重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又突出独特的中国文化意境。其中女性形象的表达受到英语语言文化和形式的操纵,但保留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格,且对英语起到了文化构建的作用,从而凸显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性写作中的桥梁和沟通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不同的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表现不尽相同,正确、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是翻译成功的关键.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综合考虑主体性发挥的限制因素,在合理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使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挥.  相似文献   

19.
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典籍翻译译者主体性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籍翻译的性质决定了典籍翻译须经过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在语内翻译阶段,译者的诠释受制于汉语诠释传统——训诂学,其主体性是有限的;在语际翻译阶段,译者的诠释体现出强烈的为我性,其主体性表现为目的性、历史忠实性和选择性。两类译者主体相互交往之特性体现在对典籍原文本理解的共识性。  相似文献   

20.
陶思  黄志冰 《考试周刊》2008,15(23):209-210
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译文中了解译者的文化意识和态度及文化审美,有助于我们了解译文形成的文化背景及译者的翻译动机.文章从林语堂崇尚女性的生命体验,追求"性灵"的审美情趣,以及自然诙谐的幽默风格出发,探究林语堂如何在翻译选材与翻译作品中发挥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