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孙诺 《传媒》2015,(15):52-53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数字有声读物在移动终端渠道拥有了良好的传播基础,而4G技术的成熟则为高质量的数字有声读物的传播提供了渠道.无线网络传输速度越来越快,移动终端越来越智能化,数字有声读物作为一种对纸质书阅读和电子书阅读的补充形式,成为必不可少的、被越来越多用户所接受的阅读方式.移动流媒体技术使得数字有声读物的传输更加快捷,未来数字有声读物将会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符合人类新型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2.
杨洋 《东南传播》2021,(6):101-103
媒体融合发展格局下,期刊行业正探求多样化渠道,寻求数字化发展.研究以高印量的传统期刊和高播放量的期刊有声阅读内容为观察对象,提出数字阅读时代期刊有声出版过程在传播符号、传播功能、传播速率等方面的特点,直面期刊有声出版整体弱势、内容娱乐倾向、版权保护困难等问题,探讨从有声出版的读者定位、专业内容生产和版权监管保护等方面促进数字化时代期刊的融合出版.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实证研究来考察智能交互有声阅读的价值内涵、内容体系和优化路径.研究认为:在深度学习、情感识别技术的推动下,智能交互有声阅读具有交互性、伴随性、拟人性等价值内涵,有声阅读业态得以重构;技术赋权下,智能交互有声阅读的内容产业体系建设应从生产逻辑、发展前景、价值延伸等方面予以把握;未来智能交互有声阅读可以通过转变传播...  相似文献   

4.
面对日异月新的媒介技术和剧烈变革的媒介生态,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早期的纸质阅读转为电子阅读,无声阅读转向有声阅读.在融媒体环境下,网络有声媒体得到了更多的突破与创新.本文试从网络有声媒体从低效到高能的生产制作模式、单一到多元的媒体内容、固定到移动的收视方式进行探讨,进一步对网络有声媒体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未来网络有声媒体从技术上要加强媒介融合,内容上要输出优质内容,传播上要正确引领价值,从而构建了多元化、平台化、平民化的有声阅读行业.  相似文献   

5.
李舒  张寅 《出版广角》2021,(20):44-47
当前,有声出版已成为全民阅读新的增长点.在移动互联背景下,有声出版呈现制作主体多元化、传播介质数字化以及用户群体细分化的特点.有声出版的发展要紧密围绕有声创作与认知规律相契合、审美价值与知识价值相化合、文化逻辑与技术逻辑相耦合等难点,从融合传播、场景传播、垂直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等方面寻求多维度突破.有声出版不仅要丰富和发展口语文化,更要在重构社会关系、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等方面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代提倡弘扬本土文化的契机下,在艺术与科技的共融空间里最大程度利用有声阅读平台技术加大对地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这对提升地域文化的内涵影响和传播广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文章以声音景观为视角探索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有声阅读提供地域文化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通过多种路径下的有声阅读推广服务,公共图书馆力求实现阅读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但在大力开展相关服务时也暴露出不少法律问题,包括有声读物本身缺乏法律明文规定、制作和传播有声读物过程中面临著作权侵权风险.应通过加强立法工作,对有声读物进行法律界定、多方主体依法共同维...  相似文献   

8.
余苗  马璇 《科技与出版》2021,(7):155-160
数字时代的来临,深刻地改变着视障群体的阅读范式,推动无障碍阅读朝着有声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阐释无障碍阅读的有声变革表征,提出我国在无障碍有声读物制作、监管、扶持、传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推动数字时代无障碍阅读的作品版权保护、内容延伸与录制规范.数字时代无障碍有声阅读的发展进路在于强化人文关怀、便捷生活使用、丰富审美体验.具体实践策略在于加强国家立法、加大扶持力度以维持出版有序,避免泛化投入、创新精细化服务以坚守资源理性,提供技术支持、落地阅读保障以重申合作还淳.  相似文献   

9.
张虎 《出版参考》2021,(7):40-42,60
在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中,打遣基于移动端的有声阅读平台成为一种选择.那么,对于出版企业来说,该如何打遣并运营一个有竞争力的有声阅读平台呢?本文以山东教育出版社打造的有声阅读平台"小荷听书"为例,对其如何通过战略聚焦、落实用户思维与构建增长模式来实现平台的顺利运营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出版企业打造有声阅读平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十三五"时期,我国有声阅读产业实现了许多突破性进展,迅速发展成为全民阅读新的增长点.技术改革驱动产业升级,出版机构参与度空前提高,精品出版凸显行业标杆效应,社会认知度大幅提升,学术研究热度持续增加.结合当前有声阅读产业的新特点,"十四五"时期我国有声阅读产业将在智能化、精品化、全民化、规模化、标准化五方面实现关键突破和实质飞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数字有声读物在移动终端的传播得到了良好条件。而3G技术的成熟则为高质量的数字有声读物的传播提供了渠道。随着无线网络传输速度越来越快,移动终端越来越智能化,数字有声读物作为一种对纸质书阅读和电子书阅读的补充形式,成为必不可少的、被越来越多受众所接受的阅读方式。移动流媒体技术使得数字有声读物的传输更加快捷,未来数字有声读物将会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符合人们新型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12.
汪琳  谢莎 《出版广角》2016,(14):27-29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网络出版悄然而生.作为少儿出版主力军的儿童文学出现了新的出版形式——有声阅读APP.“宝贝听听”正是这样一款移动有声阅读产品,它回归文学最初“声音一听”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模式,借助移动设备的技术进步,克服之前有声阅读出版的缺陷,注重内容的场景化设计和产品的生态系统打造,成为儿童文学移动网络出版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接要:在当今各种媒体部分功能融合进程中,音频传播异军突起:从广播节目融合报刊深度阅读中调动发挥有声语言功能得以拓展,又以新闻播客的兴盛体现报纸对有声语言传播的介入运用,二者都成为音频媒介产品有力传播,凸显人的口语—有声语言在新传播中重现权重地位;抖音-TikTok短视频传播,在大洋两岸社交媒体中跨疆界勃兴夺魁,其体现音画影像传播中人的存在认同,人的声音-语音工具在融合媒体时代传播中巨大生命力的机理,有待业者深入研究运用.  相似文献   

14.
乡村有声阅读可促进乡村文化自我更新,增强乡村居民文化自信,培育乡村数字文化氛围,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有声阅读现状,指出在推广乡村有声阅读过程中,乡村居民、有声读物内容、有声阅读活动及政策指引4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乡村有声阅读效果,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提出4个实践策略:第一,打造智能交互有声阅读一体化平...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有声阅读从原本只是口头传承文化或读书学习的一种手段,逐渐复兴成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并潜移默化地将阅读由视觉空间转向听觉空间.本文旨在梳理有声阅读的历史脉络,在历史、现实、实践构建的全民阅读的空间里确定有声阅读的坐标,从而在个体获取知识、社会建构阅读文明及有声阅读的展望中彰显有声阅读的价值,并在全民阅读框架下,寻求有声阅读发展的可能向度.  相似文献   

16.
以"有声共读"活动为例,探讨高校图书馆"朗读+听书"阅读推广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更好地将传统阅读推广同数字化阅读推广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了阅读史中的听觉浮现,从口语时代的公共朗读到数字时代的有声阅读,挖掘有声阅读的传统基因.阅读关乎意义,本文从具身认知视角探讨有声阅读的意义建构,一方面,有声阅读的具身体验影响着读者的意义建构,基于身体的阅读行为形成对意义的把握、感知和阐释;另一方面,从身体意向性到具身化记忆,阅读行为发生了转义,读者在公共的听觉空间中实现阅读意义的共享.有声阅读是对阅读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唤醒受众的阅读意识,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对推动全民阅读和建设书香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自我决定理论、阅读投入理论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构建高校图书馆有声阅读推广效果影响因素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有声阅读推广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交因素。其中,基本心理需要和有声阅读平台质量显著正向影响有声阅读投入;有声阅读投入和有声阅读平台质量显著正向影响有声阅读推广效果;有声阅读投入在有声阅读平台质量与有声阅读推广效果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据此提出高校图书馆有声阅读推广效果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9.
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有声读物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国民阅读已开始迈入有声阅读时代,给以提供视觉阅读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图书馆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分析有声阅读的衍变历程、网络环境下有声阅读的特点,明晰有声阅读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作用及定位,探寻图书馆利用有声阅读创新阅读推广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张伟迪 《出版广角》2019,(20):36-37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微信公众平台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用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耳朵听而不是用眼睛“读”。多媒体的融合快速推动着有声读物的崛起,为有声读物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有效提升了有声读物的竞争力。本文以公众号“每天读点故事”为例,对有声读物的出版与传播进行分析,探讨有声读物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