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虎 《出版参考》2021,(7):40-42,60
在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中,打遣基于移动端的有声阅读平台成为一种选择.那么,对于出版企业来说,该如何打遣并运营一个有竞争力的有声阅读平台呢?本文以山东教育出版社打造的有声阅读平台"小荷听书"为例,对其如何通过战略聚焦、落实用户思维与构建增长模式来实现平台的顺利运营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出版企业打造有声阅读平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岩 《编辑之友》2016,(6):23-27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新的阅读主体、新的接受心理、新的价值评价体系上重新促发了对有声读物的阅读需求,“伴随型”阅读日益成为新的消费需求和阅读模式,数字时代的有声读物整装重生,而自助出版在实现对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下重构了有声读物出版产业形态.对于数字有声读物自助出版平台的分析和数字媒介视域下主体功能特征的研讨,能够进一步丰富对我国有声读物市场的产业形态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设计,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字的出现和印刷术的推广,使得声音在传统文字出版领域退居幕后.从音像出版走向融媒体时代,有声出版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融媒体时代的有声出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传播符号,以音乐、音响、图文等为辅,既包括实体文字出版物中的有声内容,又包含纯数字形态的在线音频内容.目前有声出版面临着优质精品内容不足、盗版侵权活动猖獗、公共文化服务场景缺失等现实困境.促进新时代有声出版健康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声音的出版价值,加强优质原创内容研发,加大版权保护力度,强化有声出版的文化使命担当,积极"走出去".  相似文献   

4.
李舒  张寅 《出版广角》2021,(20):44-47
当前,有声出版已成为全民阅读新的增长点.在移动互联背景下,有声出版呈现制作主体多元化、传播介质数字化以及用户群体细分化的特点.有声出版的发展要紧密围绕有声创作与认知规律相契合、审美价值与知识价值相化合、文化逻辑与技术逻辑相耦合等难点,从融合传播、场景传播、垂直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等方面寻求多维度突破.有声出版不仅要丰富和发展口语文化,更要在重构社会关系、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等方面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5.
杨洋 《东南传播》2021,(6):101-103
媒体融合发展格局下,期刊行业正探求多样化渠道,寻求数字化发展.研究以高印量的传统期刊和高播放量的期刊有声阅读内容为观察对象,提出数字阅读时代期刊有声出版过程在传播符号、传播功能、传播速率等方面的特点,直面期刊有声出版整体弱势、内容娱乐倾向、版权保护困难等问题,探讨从有声出版的读者定位、专业内容生产和版权监管保护等方面促进数字化时代期刊的融合出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声读物已经从印刷书籍的外围副产品转移到了数字出版和阅读的中心,但在出版研究中通常被忽视.文章通过对有声读物出版发行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数字有声读物出版流程的原始模型,并就数字出版环境下这一模型各要素的重新定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李安 《科技与出版》2021,(6):103-109
发展壮大有声读物出版产业,必须重视版权保护,尤其是版权许可.文章基于对2010-2020年我国115份司法判决书的实证研究,发现有声读物版权许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寻求版权许可,擅自录制传播有声读物的侵权行为频发;二是虽有寻求与有声读物出版相关的版权许可,但因版权许可不规范而产生的侵权行为多发.对此,应通过强化一般许可、推动集中许可、寻求法定许可等途径,构建合法且高效的有声读物出版秩序,推动文字作品有声出版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余苗  马璇 《科技与出版》2021,(7):155-160
数字时代的来临,深刻地改变着视障群体的阅读范式,推动无障碍阅读朝着有声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阐释无障碍阅读的有声变革表征,提出我国在无障碍有声读物制作、监管、扶持、传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推动数字时代无障碍阅读的作品版权保护、内容延伸与录制规范.数字时代无障碍有声阅读的发展进路在于强化人文关怀、便捷生活使用、丰富审美体验.具体实践策略在于加强国家立法、加大扶持力度以维持出版有序,避免泛化投入、创新精细化服务以坚守资源理性,提供技术支持、落地阅读保障以重申合作还淳.  相似文献   

9.
有声出版作为数字出版的新业态,正面临优质内容匮乏、版权保护困难、用户场景化阅读需求复杂的问题.文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探索其相对应的破局措施,为有声出版行业提出通过开展跨界合作提升有声内容质量和拓展内容分发渠道,采取政策、法律及技术手段保护音频版权,培养用户付费收听习惯,依托AI以及大数据技术挖掘有声阅读用户场景化阅读需求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有声读物通过极富感染力的演播形态,丰富读者的听觉意识,具化文字形象,在移动阅读、解放双眼的过程中满足了各年龄层读者的阅读需求.当前,有声读物市场逐渐反哺出版机构,在融合出版过程中发挥着示范性作用.因此,数字化声音市场的培育前景、数字人才的培育价值及培育方向成为融合出版发展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17年,《朗读者》节目引起热议,不仅让人们重新关注文化内涵、聚焦阅读、重拾朗读本身的魅力,更呼吁时下的人们直面“朗读危机”.就节目的内涵与本质而言,它是“文本朗读权利的生产活动”,是编导、主持人和朗读者联手为受众建构的一套话语,实质类似于我国当下的数字有声出版物.对《朗读者》节目进行解读与分析,不仅有利于探析当下有声出版物的社会文化环境,而且有利于从中吸取成功经验,推动我国数字有声出版的发展,加速我国建设数字出版与文化阅读强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微信公众号有声阅读在接收终端增加选择的同时,还能够立体地分享阅读内容,满足信息过载表象下受众的阅读需求.本文从有声阅读中的"主播"视角出发,以经典文本和"夜读"形式为例,分析有声阅读营造的视觉空间,发现只有在具身传播延伸的过程中,身体参与传播的完整度才能实现,而其中情感化的中介是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3.
现今,用耳朵"听书"这种阅读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家庭认可。我国儿童"听书"产业的发展与国外相比,虽未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但前景广阔。数字化出版背景下,发掘儿童电子听书终端资源潜力,提高编辑制作水平,拓展多样化销售市场,有利于儿童有声读物走向成熟,从而成为具有无限潜力的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通过多种路径下的有声阅读推广服务,公共图书馆力求实现阅读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但在大力开展相关服务时也暴露出不少法律问题,包括有声读物本身缺乏法律明文规定、制作和传播有声读物过程中面临著作权侵权风险.应通过加强立法工作,对有声读物进行法律界定、多方主体依法共同维...  相似文献   

15.
乡村有声阅读可促进乡村文化自我更新,增强乡村居民文化自信,培育乡村数字文化氛围,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有声阅读现状,指出在推广乡村有声阅读过程中,乡村居民、有声读物内容、有声阅读活动及政策指引4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乡村有声阅读效果,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提出4个实践策略:第一,打造智能交互有声阅读一体化平...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各类阅读载体的进化,有声读物产业开始蓬勃发展.有声读物的出现不仅给人们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新途径,也为传统出版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对中国有声读物版权保护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新媒体环境下有声读物版权保护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无线WiFi的不断普及,有声读物正以崭新的姿态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而高校图书馆有责任以网络平台和智能终端为依托,为高校学生及其他读者群拓展这一新型阅读方式。且从大趋势、大视野来看,有声图书馆的建设不仅是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方向与契机,更是满足读者对图书阅读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必经之路,这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对"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体现与升华。为此,在研究和阐述有声读物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对高校有声图书馆的建设与实现途径进行了浅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基于移动互联网、云存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儿童有声阅读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其图谱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内容提供方、内容制作方、渠道发行方、数字终端制造方和用户,优质IP和渠道用户形成了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儿童有声阅读产业若想不断发展壮大,应优化市场结构,加强优质内容的生产制作,并不断创新媒体技术.  相似文献   

19.
科学普及是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创造受大众喜爱的科普产品是文化出版机构的社会责任,有声形态的科普产品具有独特发展优势。从科普类有声产品的意义、特点及现状出发,出版机构可借助“众筹思维”实现用户深度参与以了解用户需求,为有声产品附上使用手册以促进科普化及有声化表达,以自建或第三方托管方式推动平台建设及产品运营服务模式创新,以及通过“一鱼多吃”与智能技术探寻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方式,做强做大科普有声产品,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有声阅读从原本只是口头传承文化或读书学习的一种手段,逐渐复兴成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并潜移默化地将阅读由视觉空间转向听觉空间.本文旨在梳理有声阅读的历史脉络,在历史、现实、实践构建的全民阅读的空间里确定有声阅读的坐标,从而在个体获取知识、社会建构阅读文明及有声阅读的展望中彰显有声阅读的价值,并在全民阅读框架下,寻求有声阅读发展的可能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