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培养主体单一,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等问题。因此,高校应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高校内部不同院系、部门之间的合作、相互补充,也需要学校与政府、企业、相关中介机构等部门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即形成"内外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2.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紧扣现代农业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育机制,构建"训、研、创、产"一体化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导师—项目—团队"为核心的"师导生创、师创生学、师生企协创"的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成效显著。在总结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创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现代农业创业人才的三点策略建议:充分利用农科专业特点,培养现代农业创业人才;科研创新与创业教育互相促进,构筑创业实践体系;乡村振兴战略与创业人才培养相互支撑,促进地方农业产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日益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者的共识。高职院校促进网络创业型人才培养,应从构建"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网络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构建网络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检测跟踪体系等五方面着力构建网络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4.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剑桥大学,秉承传统与创新融合的教育理念,创立了以课程体系为核心,创业实践为抓手,创新网络为助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全球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典范。我国高校应进一步厘清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助力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界定创新创业型人才所需知识、能力、意识体系和标准,然后构建服务"三农"政策的电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该体系将为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依据,也可供其它兄弟院校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大学生就业日益艰难的今天,自主创业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拓展就业渠道的新思路,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也成为我国高校未来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然而,我国高校在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却面临着缺乏配套的创业支持体系,师资力量不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以及大学生自身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缺乏将创业意识付诸实践的勇气等问题.为此,我国高校应秉承"做中创"理念,与政府、企业通力合作,整合资源、打造有利于"做中创"人才培养模式的环境和平台,加大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我国迫切需要大批创业创新型人才,积极探索通过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助推人才培养改革的路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文章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进行了探讨,指出高职院校应抓住时机,大力开展高效的创业教育,还提出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并总结了高职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8.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经济提质增效的人才保障,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成败,而且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本研究提出了高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模式,包括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平台、师资队伍以及评价体系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2):196-199
"双创"人才是以素质为根本,并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人才。培养"双创"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产学研融合是高校提升实力创建"双一流"大学的动力源泉,是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着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构建成果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提高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落实"以创业带就业",打造创业教育"金师与金课"去"水师与水课"的根本,也是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探讨当前构建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重大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高校创业教育成果导向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原则,以及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及三级指标体系,全面落实这一评价体系的几项重点工作。这对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好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应用型高校承担着培养高质量千百万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与责任担当,为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业带就业,"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供人才支撑保证,应作出具有独特价值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一些高校急于求成走入了"创业培训替代创业教育"的误区。高校应依据创业教育层级递进理论、结构功能相关律及三圈理论,构建"教学体系—保障体系—管理体系"三轮驱动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使创业教育在"理念、制度、实践"三个方面切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全体学生的创业素养而非个别学生的创业技能,以实现创业教育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2.
针对民办大学发展特点,研究如何在民办大学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学科与岗位需要,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本文通过实践,构建了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分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平台、建设创新创业人才课程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旨在为民办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阔新思路,探讨行之有效的方法,找到适合学校定位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地方经济经济建设服务,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邱冠文  黄征  曾璇 《教育与职业》2021,1000(24):48-52
知识产权素养融入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农科"人才培养、农业知识产权运用和创业成果法律保护的使然,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科技支撑.知识产权素养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体系上具有融合性.本文基于此提出融合策略:完善"三位一体"螺旋式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多课并存"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双师协同"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打造"四维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动物医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遵从现实社会创新创业者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规律、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来进行顶层设计。按照必修+选修,普惠式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纳入人才培养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15.
"实践卓越型"大学生课外活动体系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下产生的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其核心思想在于建立"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从组织保障、培养机制、实践平台、条件支持、国际交流多个维度,将大学生课外活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卓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6.
河海大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不断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实践平台;构建"讲堂+赛场+工场"创新创业实践生态链,强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各环节的精细化组织和管理。实践表明这样的探索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7.
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的主要方向,高校人才培养只有立足于实际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不是批量生产"创业者",而应紧紧抓住创新创业中的"新",培育具备战略眼光、团队合作能力的新型人才,在创业过程中以"新"为核心,突破传统商业模式、发现并引导新的市场需求、革新技术、填补市场空白。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实施人才培养"卓越计划"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卓越人才培养与创业教育的实施在目标与路径上具有一致性。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制度供给的价值选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系统变革和卓越人才未来发展目标的驱动下,围绕创业教育制度供给的逻辑起点,在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形式的组织设计体系、创业教育的督导与诊断服务体系、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实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9.
为推进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皖西学院动物科学专业为例,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以及创业影响因素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大学生创业意愿较强,但创业时间选择相对滞后;创业型人才的法律知识与商业知识、创业能力与创业意识亟需加强;国家政策、创业资金、创业项目与创业能力对创业的影响远远高于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地方高校应结合通识教育,科学构建创业型人才的知识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努力夯实创业型人才的能力体系;整合教育资源,全程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意识。  相似文献   

2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为了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一体化人才,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改革,初步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包括教学培养体系、实战平台体系、科研素质体系、培训扶持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宣传激励体系等方面展开了具体的探索与实践,总体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