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诠释生活     
生活的真谛是什么? 小辈看来:生,是一种状态;活,是一个过程。前者是一次机会,后者是一种方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了响当当的名词——生活。有人追求的是生活的“名牌”。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住“花园”,开小车(如果收入来源合法也无可非议)……他们以为有了这些,就成了真正有“品味”的“名牌”人。有人欣赏的是生活的“淡雅”。这种人生活观念跟前者截然不同,生活的安宁对他们来说可算得上是最大的追求。“宁  相似文献   

2.
同学们,你们有很多衣服裤子鞋子是名牌的吧!如果有,那各位肯定是在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生活。你看我身边,有的同学连袜子也都是名牌的呢!回顾一下人类漫长的历史,几万年前人类穿的还都是兽皮、树叶。他们是用阳江十八子的刀去杀一头野兽吗?你肯定告诉我:“不是。”后来经过无法想像的漫长时间,人类进步了,文化发展了,才渐渐地出现了名牌。名牌,体现出精致、高雅。使用名牌,意味着追求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追求名牌的人,堪称“名牌人”。享用名牌并没错,但是现在出现了一批假“名牌人”。他们的外表都十分讲究,他们追求时尚,追求高雅。可…  相似文献   

3.
在贫穷和富裕的两极之间,生活着数量上占优势的中间阶层。中间阶层的上部,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白领阶层”。进口的名牌衬衫和领带、一尘不染的发型、流利的国语和英语衬托出自信和庄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上海、北京、天津、重庆等大城市的这样的人被称为“白领”。他们通常具有高学历,穿梭往来于高级写字楼,从事着富于挑战性的工作,并享有可观的薪水。诞生在一个世纪以前纯粹西方概念中的“白领”在中国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一个多世纪以前,有资料记载,上海的“白领”溅起于19世纪40年代的开埠之时。到1947年,全市就业人员中“白领”约…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了人口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弊端:“小皇帝”、“小公主”们让家长担心,使老师惊心。很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追求奢侈排场,讲究名牌;父母娇惯,爷爷奶奶溺爱,形成了惟我独尊,自私自利的性格;受不得委屈,经不起挫折,甚至出现了被老师说几旬就自杀的惨剧。更有为数不少的学校仍然为了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及心理健康的教育,造成一批又一批人  相似文献   

5.
在今天,女人的薪酬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她的生活方式.但其生活质量却未必完全被左右。曾经令人艳羡的“万元户”已成了低收入阶层的代名词,她却可能生活得简单而快乐:年薪10万的人兴致勃勃向“中产阶级”迈进,她生活得优雅却有压力:而年薪50万的女人有了“俯视”名牌的感觉.她生活中最需要的可能已不是金钱了……  相似文献   

6.
彭焕湘先生在《关于人文精神的讲座》中认为,“人文精神”主要有四层含义:是一种以社会公认道德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是一种高扬主体意识的理性化的个人主义理念,是一种价值理性,是一种对科学主义、技术主义的反思。可见,“人文精神”至少应包含二个要素:人性、理性和超越性。所谓“人性”,是指尊重人,肯定人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肯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所渭“理性”,是指人有思想有头脑,能够追求真理,探求人类和谐发展的自然与社会奥秘;所谓“超越性”,是指人可以追问和追求生命的意义,能够超越自然属性,实现人的自我追求。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中说:“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也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田园诗人陶渊明曾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吟诵出对清静安逸生活的愉悦感;当代作家王蒙则说:“我更倾向未成名前简简单单的读书生活。”古人也罢,现代人也罢,都渴望着平淡,于是,古有隐士深居山中,今有众人追求回归自然。可见,很多人在追求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但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怀未必能够从那一份平淡中提炼出来。古代隐士,大凡出于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在动荡的社会中选择了平淡。现代一些成功…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番禺中学的晓星同学问: 最近,我老是在报纸、杂志上看到“灰领”这个词。以前我只听说过“白领”“蓝领”,后来又好像有什么“金领”,现在又来了个“灰领”,可真把我搞糊涂了。这个“灰领”到底指的是哪一种人昵?它和“白领”“蓝领”“金领”那些“领”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相似文献   

9.
你看,那边有个长得胖胖的,眼睛大大的嘴唇厚厚的,穿着一身笔挺的名牌西装,打着一条粉红色的名牌领带,脚蹬一双名牌皮鞋的人,就是我的爸爸。我的爸爸已经快40岁了,他什么都好,就是死爱面子。他买的东西都是名牌的,什么名表,名皮带,名手机……记得去年快过春节的时候,爸爸对妈妈说要买一套名牌西装,妈妈说:“干吗总要买名牌,质量好不就可以了吗?”爸爸说:“男子汉走四方,不穿名牌哪像样,走出去太没面子了。”妈妈“斗”不过爸爸,只好作罢。星期天,为了帮爸爸买名牌,我们走了一家又一家的商店,一直没有买到爸爸称心如…  相似文献   

10.
生存与生活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思想才能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生存与生活是生命的两种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存在形式。生存是低层次、本能的需要,而生活则是高层次、理性的追求。生活从生命存在的角度将……  相似文献   

11.
魅力     
“魅力”一词是流行于当代中学生中最为时髦的一个词语,凡是反映时代风貌、体现时代精神的都被他们认为有魅力,也是当代青少年最为欣赏和狂热追求的。绿荫场上有球星魅力,文艺舞台上有歌星魅力,经济生活中有白领和蓝领的魅力,这些群星所展现出的时代魅力,给当代青少年带来了狂热和振奋。  相似文献   

12.
感悟读书     
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读书是最高档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读书不能改变人的物象,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另一位特级教师王菘舟说:读书于我,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种温暖的生命体验。读书就是打通精神的穴位和经络。一日不读书,自惭形秽;三日不读书,怅然若失。看书读书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情。叶圣陶先生的话语更是掷地有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很显然,新课程凸显这样的“学习观”:学习是一种“对话”。从这个层面来思考,促进学习方式的根本『生变革,就是追求走向“对话”的学习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论学校共同体及其理想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和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同,个体德性的培育离不开共同生活。关于“共同生活”,伦理学上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从共同善(common good)的角度所理解的“好生活”。好生活不是个人生活,而是人所共同追求、应当实现的生活。二是从权利角度所理解的“公共生活”。人既有追求好生活的权利又有尊重他人相似权利的义务,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和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同,个体德性的培育离不开共同生活。关于“共同生活”,伦理学上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从共同善(common good)的角度所理解的“好生活”。好生活不是个人生活,而是人所共同追求、应当实现的生活。二是从权利角度所理解的“公共生活”。人既有追求好生活的权利又有尊重他人相似权利的义务,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借“醉”阐述了一种大度,一种心灵的愉悦,一种理想的追求,美不胜收。“醉”美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时空变化景物美;二是神形兼备人物美,描写的人物是“至美至乐”的,这里有歌唱生活的劳动美,有尊老爱幼的“德馨”美,有与民同乐的理想美;三是野趣野味野宴美,而“野”美美在哪里?四是由俗到雅追求美,从低俗的酒醉美到一般的山水陶醉美,再到高雅的“与民同乐”美,“醉”美的内涵在一层层变化着,追求着。读《醉翁亭记》还能品读到欧阳修的人生:一种心灵的畅达,一种理想的追求。总之,“醉”是美的。  相似文献   

17.
李宝平 《山东教育》2004,(26):13-14
心理学中的“完形理论”认为:“残缺、空白”的东西,最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的倾向,产生一种使之匀称、完美的思想,从而引发一种进取、追求的“内驱力”。班级管理也是如此。近年来,笔者结合本校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利用“布白”这把金钥匙,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锁,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较好的班级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古今中外,在社会上享有盛誉的名牌学校,都有一批名牌班主任。他们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教艺精湛,见解独到,才干超群,被同行们认同,在师生中产生无形的号召力,有的甚至为学生终生崇拜。这种效应的产生不是由于班主任具有能够震撼学生的威严,也不在于班主任的“门道多”,方法奇,而在于班主任具有能够吸引、影响学生的优良素质和修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  相似文献   

19.
一份针对当代白领人群的调查显示,近7成白领办公族存在记忆力差、健忘的情况;绝大多数人存在睡眠障碍;9成以上的人有浑身酸痛、颈肩僵硬、头晕眼花等机体疲劳症状,同时伴随着机体免疫力下降,经常有感冒、易发烧等状况:8成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不愿与人接触沟通障碍、爱猜疑等,超过9成的白领存在或多或少的亚健康症状。这些非健康的第三身体状态严重困扰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20.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通过道德建设,使人们的行为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由法治生活跨人道德生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他们德才兼备地健康成长,“以德治国”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和希望。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素质、人格修养和精神风貌的主要承载,是塑造人的美好心灵的学科。德育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教育;二是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