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标导学】掌握林则徐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新思潮萌发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维新思想的基本主张、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历史作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评价、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情况及影响。主要考点包括:新思  相似文献   

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人教版必修3的第16课,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思想”共同构筑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知识脉络,而思想解放运动发展至新文化运动阶段,其注重反思的特点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对此,笔者的理解是: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等思想产生的原因、内容及演变进程;着重理解维新思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学习中,既要重点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也要了解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历程中的主要贡献及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点,还要学会对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不仅涉及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还涉及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近代部分,在“关注民族命运”这条主线下整合内容、梳理思路,关键在于突出不同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对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懈探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  相似文献   

6.
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得到延伸和深化,转化为救国救民的"师夷"思想,其内容包括军事上主张学习西方战舰、火器及养兵、练兵之法;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允许私人开矿设厂,并谈及商业保险问题;政治上,介绍西方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制度,并流露出对西方政治的向往."师夷"思想及其学习西方的精神对后世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早期新文化运动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7.
【专题纵览】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领域先后出现过许多社会进步思潮,有地主阶级的新思想、洋务思想,有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等,其产生和发展都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实现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方面,即所谓的“器物”层次。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洪仁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案;洋务派为解决内忧外患,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8.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下称本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第1课,主要介绍19世纪中后期中国思想领域的变迁,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并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所谓思想解放,“是指从封建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中解脱出来,用资本主义的新思想、新观念批判、取代旧思想、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是这样介绍《海国图志》的:“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海国图志》1842年出版时为50卷,后来内容不断增加。1852年出版时已有100卷。”然而,相关研究表明,《海国图志》出版之后,在清政府几乎是“无人问津”,而在日本却备受青睐,有人用贵重的黄金购买这本书,赞誉其为“海防宝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史的模式化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归纳思想观点的思维模式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中国近代史部分涉及许多近代人物的思想及主张,如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康、梁的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等。有些思想主张教材上有明确的表述,有些派别的思想主张,教材上并无明确的表述,如维新思想等,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来归纳概括。这种模式为“派别 手段 目的”。按这种模  相似文献   

11.
面对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师夷"思想,将"制夷"与"强国"有机结合起来,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先河.他提出"去人心之积患"与"筹夷情"思想,促进观念的近代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的主张,促进外交的近代化;提出"师夷之长技"的思想,促进军事的近代化;主张创办新式工业企业,萌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向往西方民主制度,萌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此外,他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魏源的"师夷"思想,在中国乃至亚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笔者尝试使用新教材缘于参加赛课,抽签结果是选了人教版的新教材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在教学设计之初对新课程改革不了解,也不清楚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接受赛课任务后,经过认真学习及同事间的反复听课、讨论和修改,才逐渐有了了解。下面结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的几次课程重建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3.
林桂平 《历史学习》2005,(10):12-17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Ⅲ)中的第三个专题,该专题的内容标准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知识点是近年来高考文综和历史单科试卷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需要对现有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从鸦片战争后至新中…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近代中国思想经历了由“蔑夷”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演变,思想的变化在推进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当今社会,我们研究近代中国思想变化轨迹对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王朝“天朝大国”、“华夏中央”的心态,是根深蒂固的“天下”观念的反映,这造成了清王朝的蒙昧无知、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导致了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而以魏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掀起了一股打破“天朝大国”、“华夏中央”旧观念和“睁眼看世界”的新潮流。魏源作为最主要的代表,他面向世界,研究世界,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光辉思想。他的这种世界意识,是具有近代意义的新的思想意识形态,有非凡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林联益 《考试》2008,(Z2):96-98
目标导学:考纲涉及本专题的内容有:新思潮萌发、洋务恩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有关知识。政治革新往往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的,一部中国近代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部思想解放运动史。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推陈出新,提出各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进步,这些启迪我们要打破保守僵化的思想牢笼,不断  相似文献   

17.
“以夷款夷”是《海国图志》写作目的之一,也是魏源“夷务”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史学界却鲜有注目。“以夷款夷”作为魏源重要军事外交主张,是他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救亡图存的经世致用思想之高度升华。它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所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知识梳理 1:师夷长技的思想 学器物{概况:地主阶级、时间、人物 思想: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评价:只学科技。抵抗派提出未实践,洋务派实践未成功}  相似文献   

19.
刘基曾深受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具有明确的华夷之辨思想,但他的夷夏观与传统思想有差别,重在阐述“夷夏盛衰之大机”,寻求华夏衰弱的内因。同时,他还接受了当时流行的一些关于夷夏问题的新观点。而他提出的夷夏大同的思想,超越了传统,是那个时代最具价值的夷夏观。  相似文献   

20.
刘俊利 《新高考》2008,(2):32-36
一、主题知识整合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发展的核心是学习西方,并把它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以解决现实问题。其中学习内容、结合程度不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不同,先后出现了新思潮、维新思想、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激进思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