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误会     
每当看见书架上那两本《趣味数学》,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找好朋友丁婧妍玩,玩着玩着,我不经意地瞅了她的书架一眼。咦,《趣味数学》?那不是我前几天丢的那本吗?于是我拿下来一看,上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正要叫她,她就笑容满面地走过来了,说:“哟!你可真机灵,这么早就发现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了!”我想:还挺会编,竟然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于是我就说:“少装蒜了!说实话!这本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认真地说:“是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呀!你怎么了?”我说:“少骗人了!这本书明明是我爸爸在北京给我买的!…  相似文献   

2.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今年五一节,妈妈拿了一份《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举办“档案一与你相伴”征文活动的通知》给我看,我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嘛?”妈妈说:“想想10年前的五一,你在干什么?” 妈妈的提醒,把我的思绪拉到了10年前. 那年五一,我还未满6岁,妈妈带着我到公园游玩,然后到一个文具店,她让我自己挑选喜欢的本子和铅笔.吃完晚饭,妈妈对我说:“今天过得开心吗?”我毫不掩饰地说:“开心!”妈妈说:“那我们把今天的开心记下来好吗?”  相似文献   

4.
1、你最初是怎样开始你的专栏写作的? 笑咪咪杀手:最初?最初还不是想表现?找机会把钢笔写的字弄到报纸上。赶紧告诉所有我认识的人,我的字在某报某版。韩松落:从本地报纸的“新龙门客栈”开始。小熬浆糊:几个哥儿们,凑一块喝酒,激励和自我激励,脸渐红,声渐高,说,整!于是整出了本地报纸的第一个专栏版,从那开始,就练上了。2、现在,你同时为多少家报刊写稿?他们都是哪些报刊? 笑咪咪杀手:现在,几乎同时给三家写吧,《深圳晚报》,《新京报》,《青年时报》。韩松落:经过多次上当、重重筛选,现在经常联系的信誉比较好的、容易打交道的(有稿费,稿费尚可,且能按时发放,编辑不是文艺愤怒男女青年、且编辑部主任不穿黑色网眼袜的)在10家左右。专栏目前有两个,一个谈情事,一个说电影。  相似文献   

5.
一、教辅报刊恶性竞争惨烈,走竞合之路迫在眉睫 在本文论述之前,让我们来看这样三个画面: 画面一:在一次由全国许多优秀教师参加的教学研讨会上,某报的一个领导在发言中说:那个某某报嘛,办得很不好,管理上也很糟糕,你们最好别给他们写稿子,他们不但稿费低,而且付稿费还不及时!听者哗然.  相似文献   

6.
太阳升起一竿高了,他还在“爬格子”。“别写了,吃饭吧!真是的,星期天也不得好过!”她说,“我上班了,别忘了给我要支肤轻松。”她走了。他一坐就是一晌。她下班一进家门,看见桌上的饭菜原封不动,顿时怒从心中升起,问:“药呢!”“药……”他这才恍然大悟,说:“噢,忘了,下午给你拿去。”他怕吵起来影响不好,就压低嗓门说:“下午一定给你拿药,一定。你先休息,今天中午我做  相似文献   

7.
每当我笔耕有了收获时,每当我的作品获奖时,每当我接到报刊电台寄来的大红荣誉证书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家的那口子。在这里,我要说一声:我的第一读者,我的贤内助——谢谢你! 说起我家的那口子,真是让人恼来让人敬。记得我初学写稿时,也就是我们刚结婚的那一年。当时我突发“写稿狂”,一有空就去采访,不管工业、农业、商业,抓着题材就写,晚上经常写到深更半夜。但辛勤的耕耘,得不到应有的收获,稿子老是“放空炮”。妻子见此情景,便一个劲地反对我写稿,并故意激我:“不自量力,写稿像羊耕田一样,还想登报纸?”后来我就背着她写,结果还是没上路。几经碰  相似文献   

8.
按照税务总局文件,编辑记者的稿费计入“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意味着,编辑记者被排除在从本单位取得“稿酬所得”的纳税主体之外。这,合法吗?合理吗?朋友发现,和以前相比,最近几个月工资条上“扣税”一栏数字高了不少。去问单位财务室,得到答复是:“你每月拿那么多稿费,多交点税不应该吗?” 这几个月,朋友稿费确实比较多。今年开始,他负责一个评论栏目的编辑工作。有时来稿不理想,他要“亲自”写,常常熬到深夜。“稿费是拿了一些,但都是辛苦钱。每月3000多元稿费,比以前多扣将近一千块钱的税,扣掉差不多1/4。等于说,每4篇稿子中,就有一篇是替国家写的。  相似文献   

9.
刘永 《军事记者》2006,(10):67-67
对我们搞新闻报道的,战友们说:你们又是立功受奖,又是提前晋职,时不时还能领到一小笔稿费,真是名利双收啊!“名利双收!”一听这话心里就憋屈:夏天顶太阳冬天踩雪窟采访,没日没夜写稿子、眼睛熬红了手腕写肿了的时候你们没有看见,稿子发出去盼星星盼月亮等着报纸上能见到小小的一块的焦灼心情你们没有体会,只看到了我们苦尽甘来享受褒奖的那一瞬。但仔细想一想,也难怪战友们羡慕,我当兵15年,9次立三等功,一次立二等功,两次提前晋职,占便宜真不少。说到稿费,有时汇款单来了一沓子,确实吓人一跳,但数额都是一二十块、三四十元的,加起来也就是最…  相似文献   

10.
近日,同一位同行闲聊写稿的感想,他喜不自胜地告诉我:“这个月不错,光稿费就捞了五百多元,”原来,他两个月前写了一篇法制通讯,先后投了十多家报刊,结果八家报刊先后给他寄来了数目可观的稿费。听了这位朋友的叙谈,我既为他超人的笔力得来的“经济效益”所羡慕,又为他如此新闻工作者的品行而担忧——因为,他不是在真正地为党的事业履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而是为了钱而写稿,正直的灵魂已扭曲,清洁的笔端染上了“铜臭”。  相似文献   

11.
【咸聊淡扯】过年了 ,三毛这厢给各位老哥小弟大姐小妹拱手了。拜年嘛 ,咱中国人就该拿这个样儿。您问咋地改了行头 ,把“三毛导语”换成“咸聊淡扯” ?别以为我写了错别字 ,此处有典。这要感谢小二。是他跟别人恶心我 ,说我“老不死的 ,还敢‘导语’ ?瞧那‘三咸斋’ ,连根咸菜也没有。“这话又被我听见了。虽不太中听 ,却也基本属实。咱一没文凭二没靠山 ,有啥资格导人呢 ?咱那网站的聊天室 (三咸斋 ) ,见过几个鬼影儿 ?琢磨一晚 ,决定 ,新年换新貌 ,还得抖擞他一排子。三毛向来是从善如流的 ,叫“三毛导语”的确有愧众兄弟 ,得改。不过 ,…  相似文献   

12.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13.
不必咬文嚼字,按自已的讲话方式写稿有人说:“如果按照自己的讲话方式写稿,你就成功了一半。”这是经验之谈。按照自己的讲话方式写稿,就能避免与别人雷同,而有“天然去雕饰,淳朴见眞情”的特色。多年来,我养成了一种习惯:采访结束之后,考虑好腹稿,先给同伴们讲述一遍,然后动笔写。我觉得这样写起来此较顺手。其实,讲的过程,也就是提炼的过程。美国著名记者雷迈尔·莫林在谈到他一次采写凶杀案件时,老板曾告诚他:“用不着费脑筋去写它。让事情本身说话。……词汇用得越普通越好。”“不要咬文嚼字。要把细节都提供出来,但  相似文献   

14.
通讯员园地     
一位初学写稿的同志,给我两篇稿让我修改。一篇是写某村打50眼小压井抗旱。我知道那个村很小,已实现井电配套,怎么又打那么多小压井!他说,实际只打10眼,多写了40眼是为的容易被采用。另一篇题目是“救救猫”,一看,内容同我寄给中央报刊那篇稿基本一样。他说,你往中央发,我往省里发,互不影响。听了他的“理由”,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现在各地层层举办通讯员学习班,但是讲写作技巧的多,讲职业  相似文献   

15.
报载,大连市大窑湾举行一期工程4个泊位竣工典礼时,几位工人找到记者,对现在经济建设报道中很少提及工人表示不满。他们说:“这竣工,那剪彩……官儿的名字一大串,没有咱工人的份”。因而要给记者“提个醒”:写稿时“千万要把咱工人捎上一笔。”希望记者写稿时“千万要把咱工人捎上一笔”,这话说得何等意味深长!一是说前些年,记者写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6.
记者三问     
三问之前,先说几句题外话。一位记者,晚上在家埋头写稿,媳妇大人给他端来一杯茶,往桌上一放,随即叉手言道:“没明没黑地写,谁爱看你们那些废话呢?”这位记者一愣,如梦方醒地停下来,“是呀!成天写稿,很少想人家爱看不爱看。”如此自言自语一番之后,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把写好的几页稿纸给撕了。这是个真实的镜头,摄自我的一位同行的家里。后来我们三个人议论了起来,觉得记者应把读者称“爷”。吹牛的还称其“侃爷”呢,默默无闻的千百万读者,为什么不能称其“爷”呢?商人把顾客称为“衣食父母”,领袖人物常常把百姓称为“父老兄妹”,我们这些希望读者听信自己写的记者,不该叫声“读  相似文献   

17.
读者,是我写稿评仪稿件的良师益友.稿子写得怎么样?成不成功?读者最有资格,最有发言权.因此,我在写稿过程中,常常把写好的初槁念给身边知情的人听,或给他们看,聘请他们当我稿件的评议员,征求他们意见:“你觉得这篇稿子写得怎么样?”他们一听一看一惊,说“写得好”!说明我槁子写得成功,上新闻单位有希望把握.如果他们吞吞吐吐,不大满意,说明我稿子不行,还需要加工补火,并征求他们意见加进那些素材内容适合?然后再修改.实践证明,这样效果很好,发出去的稿件,大部分达到见报上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我刚学写稿时那个难劲就别提了,为找不到题材着急,写出来人家不用还是着急。一位通讯员告诉我:“你去请教请教牛林。”我说:“我不认识啊!只在报纸上看到这两个字。”他告诉我说:“牛林是咱县委通讯组的,人可热情啦,你去了准不白跑。”我心想:人家是县里的能理咱这乡下无名小卒吗?但强烈的求知心  相似文献   

19.
传媒小幽默     
《今传媒》2004,(5)
奇妙的汉文有位美国人访问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譬如报纸上登的‘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不是剽窃“你写的长篇文章,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是不是剽窃别人的?”“这怎么可能呢?”“肯定一样,我可以把那篇文章给你找出来。”“不用找了,署名就不一样嘛!”商人赴宴一位商人的朋友应邀赴一位教授家的晚宴。席间,一位当记者的客人问他是否喜欢莎士比亚。他回答:“喜欢。但我更喜欢威士忌。”众人哑然。回家的路上,他的朋友说他:“你真蠢!干吗提威士忌?谁都知道,莎士比亚不是酒,而是一种奶酪。”独家新闻一个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条关于煤矿事故的报道,开头是这样写的:“上帝看到这幅惨景,他落泪了。”编辑回电:“不要去管什么矿井了。立刻采访上帝。”买书架甲:“啊!你的书架多漂亮呀!只可惜上面一本书也没有。”乙:“以前我倒是有很多书的。可为了买这个书架,我把书全卖了。” 惊人的发现两位朋友在一起聊天。他们谈论小说、诗歌。其中一位说他发现俄国小说家和诗人有一个共同点,这共同点在每篇作品中都体现出来了。“哪是什么呀?”另一位问。“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每月初上,我就天天朝邮电所跑,打听陕西《新闻知识》寄来没有。前年,初学写稿,写了100多篇稿件,都石沉大海。单位同事给我编了个歇后语:“张记者,不简单,一年写稿百十篇,一分稿费没见到”.我也哀叹自己不是这块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