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林可夫教授是现代写作学科建设的“功臣”.为写作事业奋斗了一生;他实践了变“静”为“动”的写作研究主张;建构了以写作主体智能训练为主的写作训练体系;构设了“高等师范写作学”的分支学科理论;对写作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作出了贡献;他把一生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了写作学科建设事业.值得后辈学人景仰和学习。  相似文献   

2.
南京师范大学凌焕新教授近半个世纪以来对写作学“精义”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他对写作学原理探索的独到性、对写作技法与技巧理论探索的新颖性、对文体写作理论尤其是微型小说写作理论探索的系统性、对实用写作理论探索的深刻性等,备受写作学界关注,为现代写作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论,《现代写作学新论》以普通写作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力图建构一个科学的现代写作学的新体系。重在揭示写作活动的动态性程序规律,把握住师范教育的主体性角色转换,研究写作学科理论的科学性系统建构。  相似文献   

4.
半个世纪以来,刘锡庆在对写作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全面性、对汉语写作"读""写""教"理论研究的系统性、确立写作学科独立意识的明确性、构建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对写作学原理探索的独到性、对中国写作理论史研究的深刻性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理论建树;为新时期现代写作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从以文章为对象的静态研究转向以写作行为过程为对象的动态研究,是现代写作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关于写作行为过程,能否用一个准确、简洁的“模型”予以理论概括,则更是人们尽心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自八十年代迄今可以看到的研究成果不少,但较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林可夫主编《基础写作学概论》中的观点,认为写作行为过程是“生活——大脑——文章”。第二种是刘锡庆在《基础写作学》中提出的“双重转化论”,他把写作行为过程的这一本质属性抽绎为“物——意——文”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凌焕新教授对写作学原理探索的独创性、对写作技法与技巧理论探索的新颖性、对文体写作理论尤其是微型小说写作理论探索的系统性、对实用写作理论探索的深刻性等,备受写作学界关注,为现代写作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写作学教师,笔者研读过不少的写作学教材,其中不乏质量上乘者,如《高等师范写作教程》(林可夫主编)、《写作学新稿》(裴显生主编)以及《写作学高级教程》等,  相似文献   

8.
《现代写作学》在学科体系的建设、理论观念的开拓以及边缘学科的横向引进上,建构起了一个写作学科的现代性理论体系雏形,不但揭示了写作主体与客体的双向运动状态,而且明确地肯定了写作主体在其中的核心位置。这不仅完成了写作研究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而且彻底打破了传统写作学理论研究过于侧重文章本身而忽视作者的局限,第一次以明显的开创性和学科性设定了写作学理论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80年代始建立写作学的学术潮流中,裴显生有着突出的贡献。他所主持编写的几部写作学论著,分别为基础写作理论,实用写作理论和公文官作理论创立了全新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0.
简论写作学建设的方向问题程福宁写作学建设的方向是关系写作学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其现状、前途如何,都是所有从事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人所关注的。写作学,顾名思义,首先应当是研究一切写作的共同性质、特点、规律的学问。但实际上,写作学主要是以普通高校写作教材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誉满天下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他的写作观渗透在他的小说、散文、文化著作和传记文学中。探询他的写作心理,观照其写作理念及审美特征,对于全面解读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和指导现代写作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所倡之幽默,既是一种自由、活泼、意味隽永的行文风格,又是一种笑对挫折烦恼、化解矛盾、舒展心灵的人生态度,更是透视现代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林语堂幽默对当时教育弊端的深刻透视和全面曝光,主要得力于林语堂视幽默为观照、品评人生的西洋镜的观点。同时,还与林语堂幽默之来源、生成和功能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是劳伦斯在中国的“知音”,劳伦斯在自然观、性爱观、女性观等的主张以及他在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林语堂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林非是当代文坛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其《人海沉思录》具有很高的学术品格,在大胆引入随笔这种“舶来”文体的同时,也自觉汲纳了此种文体所擅长的精神思辨特点,从而将学术建设与思想言说有机地嫁接于一本,构成了思想对学术的引领与提升。  相似文献   

15.
以《吟边燕语》为例,点出林纾"讹"译若干实例,并从伦理文化、叙述技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林纾翻译的干预策略,在译书与著书的辨析中剖析林译特点及林纾的思想,认为林纾在翻译中渗入自己的理想和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主要是迎合市场和读者,应和政治,并传达一种新秩序的构想和新文化的移植。  相似文献   

16.
林非散具有富于个性的成熟激情、深邃思索与优美笔,其近作又有所拓展。他犀利而透辟的分析眼光,多有洞幽独微之处,深入地思考专制的本质,对此进行有力的澄清与谴责,还对种种的社会人生作出智慧的考察,在感情的润泽底下,读来如行云流水。这样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良知、闪烁着深邃而严谨的历史眼光的,应该说是本色的学散。  相似文献   

17.
林纾被誉为“中国翻译文学之父”,其对中国翻译文学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视角,从语言、写作方法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林译小说中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发现长期以来一直遭评论家们口诛笔伐的林译小说的漏译、误译、增译等现象正是林纾为了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所致,因此应充分肯定这种翻译方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储福金自写作以来一直坚持个性独特的写作宗旨。前期他将写作焦点聚焦在下乡知青、改革者等传统题材上,其细腻贴切的文风是其写作的亮点;中后期表现女性世界和以表现传统文化为旨的棋语小说标志着其独特写作风格的正式形成,他的女性题材小说展现出珠润乳圆、玲珑精致的气质,棋语小说则显得恢宏大气、内涵深厚。  相似文献   

19.
建安之际,文人志深而笔长,慷慨而多气,崇尚情采;作文依祖《风》、《骚》,其审美意趣亦在于此。曹植"骨气奇高"、"情兼雅怨",故其诗赋"词采华茂,体被文质"。而陈琳明习律令,文章颇具法家辞气;其赋亦是刚健有余而弘润不足,更乏丽辞雅义。曹植所崇尚的,正是陈琳所缺失的,故曹植云"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  相似文献   

20.
王蒙是一位敢为天下先的作家,他历尽沧桑和磨难,但始终不改赤子之心。在新的历史时期,他大胆地运用意识流等多元化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又身体力行,借助多元化的艺术手法表现多样化的真实,使其艺术作品富有了多彩的艺术品貌,独树一帜地显示出怡心养性的消闲理念和一种斑驳陆离的“杂色”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和恨,但他不滥用爱和恨,他好像是一位守门员,从各个角度接过生活的球,他从各个方面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评价更加具有历史感。所以,王蒙的创作起到一个先锋的开拓作用,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