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意为"寓意之象",因有创作主体情感活动的参与,使其区别于其他物象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从古代诗歌开始,中国文人便广泛运用审美意象进行创作.苏童作为当代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其小说中大量的意象书写及作品中独特的审美意蕴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通过大量审美意象的创构,苏童在完成叙事目的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美学追求寓寄于意象之中.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即“和谐”之意,来阐述在中国传统体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从中国文化和谐思想之个体维度、社会维度、环境维度这三个维度来展开论述,并且将受到中国文化重要影响的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进行比较.以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的关系的角度来认识研究中国传统体育是深刻认识、研究中国传统体育的一种较好方式.  相似文献   

3.
以西方现代形式主义诸文论流派为主,结合中国传统文论解读艺术形式美的传统,编撰一部以文学艺术"形式审美"为主的文学理论教材,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作品文本的审美解读能力。以西方"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为代表的文论,其共同关注点在文学文本的"形式"(语言或结构)上。"新批评"和结构主义所提出的多层级的作品结构方面,给我们以充分的启发,使我们编写文学理论教材时,可以将不同类型、体裁的作品归纳为语言、形象、意蕴("言、象、意")等多层级结构。虽然现行部分文学理论教材已经注意到作品的多层级结构理论,但还没有将之作为贯穿全部教材的中心线索。同时要吸取中国传统文论的优长,并注意防止陷入"形式的牢笼"。  相似文献   

4.
以极其简约的词语来概括描述人物、事物及诗、乐、文章的特点、风格,是先秦以来的传统,至汉末魏晋时,在人物品评中盛行。受其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书画批评都采用了此法。在文学批评中,主要是对作家、作品和某个时代文学的风格特征以及某种文体的主要特点进行概括描述;而在书画批评中,则仅限于对书画家及其作品的概括描述。“概括描述”批评法是一种印象式批评,它言简意赅,生动传神,能引发读者的美感联想,但也具有概括难以全面、读者难以确切把握其内涵等缺陷。魏晋南北朝以后,这种批评方法在文艺批评中运用非常广泛,直至于今。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在当代平面广告设计中被广泛运用.在当代平面广告设计中,需要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习俗、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深层的文化结构,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具象艺术处在向抽象艺术持续转向的范式危机之中,作为新旧范式转换的一个过渡形态,当代前卫艺术(后现代艺术)自身也充满了表征的和审美的危机,并对当代美学和艺术理论提出了挑战。传统美学模式面对当代艺术的观念化倾向无法展开恰当的批评,因而也导致艺术审美阐释的危机。当代艺术的审美危机既涉及艺术概念本身,也涉及大众对艺术的期待。以显现美学、气氛美学等为代表的当代新美学突破了分析美学之藩篱,重回审美的“感性学”传统,以“显现”“气氛”“通感”等感性概念为解释框架,建构以身体为中心的感知经验,重新发现和阐释了当代先锋派艺术作品的诸感性特征,针对当代艺术的审美危机提出了合理的感性救赎方案,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审美回归。  相似文献   

7.
朱璟 《美育学刊》2024,(1):27-32
“丰厚的感性”由杜卫首倡,是对调和人性的美育传统在当代所作的承续。此提法实际上为艺术史登上当代美育舞台并充当重要角色做好了出场准备。因为感性之丰厚主要体现在其精神维度和人文属性,这必然依赖于后天教育尤其是艺术史的熏陶。艺术史将生动具体的艺术作品直接与人的感性经验相接,同时又拓宽了感性经验的跨度,延展了其厚度,对于培育感性的丰厚具有重要价值。由艺术史学者白谦慎所举的一个例子展开讨论,可以发现,“丰厚的感性”在现实中“薄发”为一种自然直观、自由敏锐的审美判断。艺术史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显明“化”的本体,对这种审美判断的形成机制有圆成之功。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意笔人物画家以水墨材料作画的同时,却远离笔墨,远离东方文化观,借助西方现代绘画语言,以革新反叛传统中国画的倾向。一方面,打破国画界相对呆板、僵化的规范格局.另一方面,其作品也呈现为“西方-东方”单流向的模式,使人物画种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人物画的审美价值尺度的游移,则需要重新界定审美的品评标准,捍卫中国画最后的底线——笔墨,加深对意笔人物画的审美特征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9.
"期待视野"是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前的、由其全部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之总和所构成的对作品预定的鉴赏趋向和心理定势,它形成了读者的内在审美尺度,潜在地支配着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和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唤醒学生原有的期待视野,更应引导学生超越自我,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期待视野,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鲁迅不同时期的作品,寻找与挖掘其作品中对体育思想的论述,研究其体育思想及其价值,以期对当代中国体育精神及体育思想的传承起到帮助作用.研究表明:鲁迅的体育思想及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抨击奴性文化,呼唤、弘扬“野性”,塑造现代国民;其二,吸收西方先进体育思想,确立体育的核心价值是“立人”;其三,将体育融入新文化运动,发挥其文化启蒙功能.  相似文献   

11.
自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以来,书法家的创作时刻保持着高度的热情,表面上似乎是在展览机制导向的影响下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而实际上,却是当代书法家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在作品当中最直接最具体的显现,这体现出当代书法家在书法审美追求方面表达出来的一种高度的自觉与智性,并构成了促进书法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本身是位诗人。他在小说创作中,力求把小说语言当作诗歌来写,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呈现了浓郁的抒情特色。张贤亮小说的抒情方式及其内涵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他的作品运用了直泻式抒情方式,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感恩之情;歌颂了人民美好的人性、人情和美德,“草根情结”鲜明;作品中闪耀着深刻的理性色彩,具有崇高的审美体验。二是他运用了情景交融式抒情,使作品呈现出空灵、幽美、大气的诗境,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影响来研究中国传统砖雕艺术,分析和认识潜存于传统砖雕艺术中的创造意识和影响以及支持这种创造意识的传统文化因素与审美心理特征,将有助于揭示形成传统砖雕艺术造型特点的内在因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它影响并支配着创造者的活动,决定着作品总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通过周立波小说中的益阳民俗文化的审美,来了解其作品对益阳传统民俗文化的充分表现,从中领略其文学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东巴文是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以东巴象形文字符号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象形文字特性,将其融入到动画艺术创作中,试图以“字”为“图”来挖掘出新的动画元素;把古老的东巴象形文字和现代的动画艺术相结合,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新型东巴文动画作品,以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高为杰《元曲小唱(三首)》是当代作曲家以元曲为题材创作的艺术歌曲典范之作。该作的音乐风格偏向传统,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雅俗共赏的审美特质。作曲家将功能和声、五声化和声、五声调式、戏曲唱腔等中西音乐元素糅合,展现了中西音乐的深度交融。演唱这部艺术歌曲时,可以结合元曲本身的语言特色,适当借鉴戏曲的咬字行腔方法,强调情感细节处理。美声唱法与戏曲唱腔的适度结合,能凸显该作品独特的艺术内涵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从“普遍生命”出发探讨生命哲学,建立了以生命为中心的审美价值本体论.在方东美的生命美学思想中,为了宇宙与人生、事实与价值达到统一状态.方东美从心性之学的进路深刻分析并继承与发展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学说,从而建立了其生命美学思想中兼容“情”“理”的生命本体.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当代美术社会功能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其他的文化形态不可代替的社会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中,受西方现当代美术思潮影响出现的一些"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缺乏承担这些功能的品质,从而使这些丧失了真、善、美审美理想的中国当代美术基本丧失了其基本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其入选的作品有诗歌、小说、剧本、童话和民间故事等。 在中学阶段,文学作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教材。文学作品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获取文学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各种描写手法,提高文学素养,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同时给学生以深刻的审美欣赏和审美教育。文学作品与时代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世界、认识社会、了解人生、改造社会。文学作品的作者,常常是把客观世界的认识,借助于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反  相似文献   

20.
我并不想把郭沫若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成就置于他的诗歌和历史剧之上,因为这不是事实,自然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是在对郭沫若小说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理论观念与作品实际以至作家的审美追求“错位”的现象,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种“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再现论”的小说创作论来评价以“表现说”为其理论基础的小说创作;以传统的叙事型的小说模式来要求现代散文化的抒情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尺度来衡量浪漫主义的作品。其结果,不但压根儿抹煞了郭沫若抒情小说的基本功能和艺术特征,而且更甚者还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因为郭沫若的笔太直,不曲,所以他是没有做小说家的资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