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隐”与“显”,是我国古代诗文美学评析的一对范畴,二者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如能结合得体,那就尤为美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里讲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其意是:含蓄指言外有另一层的深意,警策指篇中独特峭拔语句。含蓄以有繁富的深意为工,警策以有卓绝的新意为巧。“隐”和“秀”是两个相对的名词。“秀”在这里与“显”同意。说得通俗一点,“显”就是诗文形象的鲜明之美,“隐”就是诗文形象的朦胧(模糊)之美。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文化,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学,向来崇尚含蓄。《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按照刘勰的标准,好的文章必须具备两个层面:表层(隐秀的"秀"),深层(隐秀的"隐")。表层是文字描摹的东西,应该如同山水画卷,勾勒形貌,山势当巍峨,流水自潺湲,触目皆逼真;深层是藏于形象之下的情思,有如画面氤氲而出的精神气韵。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相似文献   

3.
诗贵含蓄,刘勰早在其《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指出“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这里的“隐”即含蓄之意,他又指出“隐以复意为工”,“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看来要解读诗歌,须从“意”入手,以诗中意象的感知而领略诗歌的意蕴。[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咏怀诗》洋溢着"工为复义"的"隐"美和"巧为卓绝"的"秀"美,体现了魏晋五言诗歌艺术的新成就和新魅力。  相似文献   

5.
隐秀,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诗、散文)的一大特色。南朝刘勰(465—520)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指出“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还指出隐秀是“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这些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含蓄。刘勰还概括出隐秀的特点是:“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其效果是:“使玩之者无  相似文献   

6.
(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究竟讨论的是什么性质什么类型的问题?①从大家公认是刘勰原作的残篇来看,刘勰本人给“隐”和“秀”下有首尾一贯的定义。“隐”是什么?“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重旨”就是与此一作品的言辞的意旨有所不同的又一层意旨。这一层意旨来自何方呢?“斯乃旧章之懿绩”,也就是说来自于前人文章中优秀言辞的意旨。既如此,作家要使作品具有“隐”,就必须“复意为工”,学习前人有成就的言辞,并与它们形成互文互体,以便达到“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境界。“秀”是什么?“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刘勰又补充说,“秀”是“言之秀  相似文献   

7.
“眼,目也.”(《说文解字》)“目”可释为“精要处”(《辞源》).毋庸置疑,“文眼”乃文章之精要处也.我国公元五世纪著名的文章理论家刘勰则美其曰:“秀句.”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文心雕龙,隐秀》)“秀”犹《文赋》中所云“乃一篇之警策.”清末文学家刘熙载也明确指出:“字句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这里的“隐秀”就是讲的含蓄,“隐”就是含蓄,“秀”就是表现含蓄的精语。用“含蓄”一词来概括诗的艺术特征的是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含蓄》它是中国古涛的艺术传统,是古诗的审美崇尚之一。从《诗经》以来,含蓄这种艺术手法一直成为诗人的艺术追求,也一直是诗歌理论中不断被探索的议题之一,它的艺术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分别浅述如下:寄兴象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推崇“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指的诗中描写的实象实景,并非诗人的真蕴所在,而不过是借来比喻、暗示诗人心目中所要表达的另一种“象”和“景”。概括地说,这  相似文献   

9.
对于我国古代诗家词人在追求意境这一审美目标中注重“炼字”的问題,历来论述不少,且有很多高论。尽管如此,也还想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古人常把“吟安一字”当作诗词“工拙”的关鍵。《苕溪渔隐丛话》说得很有趣:“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个点铁成金的灵丹,自然是指点睛之笔,也就是在意境之“眼”上炼字。《诗人玉屑》说:“古人炼字,只于眼上炼”,《诗法家数》也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正是此谓也。  相似文献   

10.
明代的唐寅写过一篇《菊隐记》,其中有这样的话:“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则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就是说作为君子,处世无论隐或显,“存心济物”是必须具备的品性。唐寅很看不起那些无“存心济物”者,并把他们视为“草木之不若也。”  相似文献   

11.
王义挺 《语文知识》2014,(10):30-31
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不仅十分讲究形式美、形象美、音乐美等美学特质,还十分推崇含蓄美。因为我国历代诗学评论家都主张辞约而意丰、语忌直而贵曲、含蓄而有味的创作原则。明代谢榛曾言:诗歌创作,“妙在含糊,放见作手,譬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其烟霞变幻,难以名状。”(《四溟诗话》)清代叶燮也言:“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原诗》)清人张谦宜也说:“含蓄二字,是诗文第一妙处。”  相似文献   

12.
许多学者关注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理解方面,以作品论、风格论和鉴赏论的角度对隐秀进行理解居多。大略而论,修辞说认为隐就是含蓄,秀就是警句;风格说如刘师培认为“有警策而文采杰出,即《隐秀》之所谓秀”,又说“刚者以风格劲气为上,柔以隐秀为胜”。P1485艺术表现说把“隐秀”看作是两种表现方式;意象说认为“隐秀”是意境论的雏形。  相似文献   

13.
古诗是融音乐美、书画美、意境美为一体的古典艺术。每一首诗都流淌着生命意识之泉的汩汩清流,起伏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诗的语言极其凝练含蓄又生动形象,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好的材料。如何让稚嫩的小学生真正读懂一首诗,认识诗人,了解诗文化,是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的。  相似文献   

14.
炼字,就是炼其眼。“眼”者,是指那些特别精炼警策的字句。它们“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说诗睟语》)“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刘熙载《艺概·文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捕捉题眼,推敲段眼,品赏篇眼,使他们透视显中之隐,品出言外之味,达到缘文悟道,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向来喜欢含蓄,在诗歌艺术中这种含蓄之美更是被推崇备至。司空图在《诗品》中曾把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诗谓为上上品,可见在他的审美观里含蓄美也是被奉为上宾的。要营造这种含蓄美,曲笔往往为诗人所青睐。山有起伏,方显其雄奇峭拔;水有波澜,才见其婀娜灵动;诗文有了曲笔才更显其婉转、含蓄、深邃、幽美。  相似文献   

16.
孙孟明 《语文知识》2000,(10):14-15
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三《精华篇》里云:“《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这可算是“诗无达诂”的起源。所谓“达诂”,换一种说法,即“通达的解释”。何以会产生“诗无达诂”的现象呢?因为凡诗历来就有“贵曲忌直”之评说。“贵曲”指写诗隐晦,是一种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通常称之为“含蓄”。诗之“含蓄”,我们以为可分“单义性含蓄”和  相似文献   

17.
谢榛在《诗家直说》里提出“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一说之后,有人赞同或与他的观点一致。叶燮在《原诗》里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马里翼以“善观诗者,亦自不求甚解”作为“不必解”的依据。吴雷发在《说诗营蒯》里认为,有些诗“宜细参,不得强解”。因为,  相似文献   

18.
含蓄美是古代诗歌语言的重要艺术特征. 古人对此有不少论述:"文芝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隐之为体,义举文外,秘响旁通,优采潜发,壁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  相似文献   

19.
谈“喻眼”     
诗有诗服,文有文眼,比喻也该有“喻眼”吧。所渭“喻眼”,是比喻中最富有表现力,最能揭示比喻的主旨和意蕴的关键性词语。它往往是描摹的中心点。透过它,可以透视整个比喻的内在神韵,把握精神实质。如果说“文眼”是篇中之警策,“喻眼”就是句中之精华。假如把“文眼”比作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中有许多关于“隐”的精辟论述,其中以《隐秀篇》专篇来论述具有文外重旨的“隐”与篇中独拔的“秀”及其与“奥”、“美”的区别。“隐”以“无”的哲学为核心内含,“隐”的美学境界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想象超越一切形色名声,无拘无碍,滋味无限,令人回味无穷,是完美的审美境界。“隐”追求的是一种含蓄深遂、意旨远丰的“沉默”效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艺美学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也就是“无”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情趣的追求有着不容忽视的中华民族深厚的哲学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