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中国美学是范畴美学。在众多的审美范畴中,“和”或“中和之美”又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审美范畴,它肇始于先秦“中和”思想,历代又有许多精僻详尽的论述。在此,我不想论证“和”的源流,而只想拍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象征诗派的理论柱石──契合与融合与“与”的相容性,以期对象征诗派与象征诗美的表现形式作一种传统化的审视。一、“和”:一种古典的审美意象中国的艺术精神主张主体和客体的和谐。而文学艺术作品的勉力——“神”在主体和客体的交接、交汇、和谐中.“‘重庆炳先生在片神”的概念的艺术转化》中认为:中国艺术…  相似文献   

2.
先秦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教化传统的民族,先秦美学高度重视审美与艺术在陶冶、协和、提高人们的伦理道德感情方面的心理功能,强调艺术对个人道德修养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先秦美学以伦理道德为中心,强调善与美的统一,推崇中和之美,对现代音乐审美和音乐教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先秦美学就已经把“言”的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先秦诸子美学理解语言的一个共同出发点是把语言及意义看作人的行为活动的自身和产物 ,而不仅是人的认知活动的工具和过程。从而 ,先秦语言哲学呈现出审美体认和情感交往的主流倾向。先秦美学对语言问题的理解 ,产生于先秦哲学和美学的基本精神和观念体系 ,反映着它对人与人、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 ,构成“具有语言论特点”的一系列相关的概念、范畴、表述和美学命题 ,影响到秦以后中国美学的发展。探讨先秦语言哲学与美学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美学传统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美学作为华夏美学宫殿的坚固基石,从孔子到宋明理学,有其完整的发展历程。它的思想学说,有其保守的方面,常常过分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而忽视艺术的独立特性,重善轻美,重“理”轻“文”。然而,儒家美学也有刚健、进取的一面,它与道家美学的自然无为的超脱态度成为互补关系,与禅宗美学的顿悟直感观念成为对抗和对立,从而对中国的艺术和社会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中国艺术理论中的“比德说”、“美刺说”、“中和之美说”以及“文以载道说”等,都直接是儒家美学的体现或从根本上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学艺术观是中国学艺术思想探源的重要课题之一。章从先秦“中”、“和”思想对孔子“中庸”之道的影响;孔子“中和之美”学艺术观的体现;以“诗教”为核心的功利主义美学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孔子学艺术观的渊源发端、哲学基础、审美原则以及孔子重视和发挥学艺术作品多种社会功用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庄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丰富的内涵。而其中“虚无”观念影响深远,庄子文化中的“虚”中有“实”的内容,主要反映在庄子对天命,自然以及社会的观点上,他的这种思想固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也的确能给现实中的失意者以慰藉,使他们能以恬淡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其美学魅力已经渗透到中华文化中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庄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丰富的内涵。而其中“虚无”观念影响深远,庄子文化中的“虚”中有“实”的内容,主要反映在庄子对天命,自然以及社会的观点上,他的这种思想固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也的确能给现实中的失意者以慰藉,使他们能以恬淡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其美学魅力已经渗透到中华文化中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的美学观念认为美与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美和善有时候是一致的,那么,不善即不美,也就是恶或丑。在那个时代,美丑与善恶、伦理学与美学是混沌未分的。因此,先秦时期的哲学家在探讨美观的时候,同时也就蕴涵了他们对丑的观点和评论。本文从这个角度对先秦时期丑观的美学内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学术空气最宽松、最活跃的时期,产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这一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也极为丰富,提出了许多音乐美学范畴的重要命题。音乐美学思想最为丰富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其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是以礼为本,以“中和”为准则,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审美准则。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是先秦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时期两大基本美学派别。在先秦,儒家美学主要指以孔子为代表,包括孟子、荀子以及《乐记》等在内的美学;道家美学则是指由老子开创,以庄子为代表的美学。下面将儒道两家美学思想做一粗略的比较。 美学思想的出发点——高度重视人的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 儒家和道家都是以解决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和人生幸福为出发点和前提的,或者说,他们的美学都是在思考、关注和体验人的存在状况和生命意义的哲学反思中所形成和阐发的。他们的美学与他们的哲学、伦理学融为一体,是一种注重情感体验和精神修养,以把握人生境界的美学。他们对美和艺术的运思和言说,是与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对人格理想的追求分不开的。所以,如果说儒道哲学是人生哲学,那么,他们的美学就是人生美学。与时代上大致相当的古希腊美学不同,中国先秦儒道  相似文献   

11.
美育命题的现代性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美育观以儒道两家为代表,但其主流是儒家美育思想,偏重于规范性的伦理教化,有意无意地对道家尤其是庄子的美育思想造成忽视。作为现代美学体系的一个命题,美育的意义应该是通过熏陶和感发来实现个体的自由、和谐和全面的发展,它实质上是通过审美和艺术的训练,以实现个体人生态度的转变、人生境界的提高、人生质量的改善为根本目的的综合全面的教育。在这一进程中,道家美学可以起到更为基本的理论作用,成为重要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审美意识是在儒、道、佛三家审美观、艺术观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日本民族受中国审美意识的影响比较深,在接受过程中又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敏感性和创造性。禅宗思想作为佛教理论沉积和东方智慧的结晶,既有儒家风雅和入世的一面,又有道家虚无和出世的一面。它所具有的丰富理论意蕴,对中国审美意识的影响和渗透显而易见。禅宗被引入日本之后,其风骨意趣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在各种文学艺术中禅意禅趣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以禅宗思想影响为中心来探讨和把握中日两国审美意识的特色和价值,对中日审美文化的对比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论肇始于《周易》,成熟于唐代。而处于之间的刘勰对审美意象论最终铸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刘勰生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耳濡目染中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而对其文艺美学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儒道两家。本文从意象本体论、意象创构论以及对唐代意象论产生的影响三方面对刘勰的审美意象论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华审美文化和谐的根本精神,贯穿于中华审美文化各因素、各层次、各维度的种种具体关系之中,形成中华审美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儒、释、道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理想,是构成中华审美文化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内容;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是中华审美文化的一大特点;伦理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即美与善的结合,是中华审美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魏晋玄学在各发展阶段虽有不同特点,但始终围绕“名教”与“自然”问题进行儒、道整合,试图形成一种适合现实社会需要的指导理论。但客观结果却与理论目标相悖离,魏晋玄学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论指导并不成功,而它在儒、道整合中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精神,即现实基础上对美的极致的追求。对这种美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实际上就是对魏晋玄学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作家,具有不平凡的生活创作经历,形成了儒道共济、中西互补理想的文化精神.林语堂小说在文化层面上向我们展示了林语堂“传统理想主义”的独特的家庭文化审美取向,承载着中西合璧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7.
我国语文课程审美教育本体论的理论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道家思想为补充的诗教课程审美教育 二是近百年来语文审美教育的曲折发展 三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审美教育的理论探索。纵观这三个阶段语文审美教育的发展,可以认为,语文课程审美教育本体论探究经历了关注主体生命(文质彬彬的君子,无为而无不为)——成就"理""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科学理性——重视主体生命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美学新蕴涵体现在:在"道事合一"哲学思考中将美学问题现实化和政治化,对儒道两家美学思想进行了扬弃;自在自觉的空间意识带来三重审美意蕴.因而以宏阔的视角、辩证的眼光观照美的一切,既看重美的审美性,又看重美的功利性和现实性,就成为《淮南子》美学新蕴涵的主导内容.哲学观的新变和审美需要的新变是《淮南子》美学新蕴涵生成的两个主要缘由.  相似文献   

19.
人性是人的根本,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源头。先秦儒家思想与先秦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思想的主体与本源。通过比较先秦儒家思想与先秦道家思想的人性观,发现两者小同大异。综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儒家思想穿越百家争鸣的血战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与主导而道家思想最终走向离群索居、回避世俗的重要原因是其人性观之差异。  相似文献   

20.
钢琴发源于欧洲,但纵观钢琴演奏艺术发展史,钢琴演奏艺术的历次跃升都与广泛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和智慧紧密相连。21世纪的钢琴界在新时期应汲取新的文化养料,实现钢琴演奏艺术的更大提高。中国道家哲学美学中合乎规律又超规律的审美理想、超功利性的审美态度、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对提升钢琴演奏艺术中的审美境界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