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对两次女性主义浪潮与女性报刊话语策略的转变进行归纳分析,据此得出:当女性主义浪潮冲击传统社会性别秩序,女性报刊的话语策略开始变迁;女性报刊以形塑“准男性”“女性主义者”来解构男性权威,但这些反男权话语并不是文本的终极意义,实际上女性报刊以更隐蔽的性别话语形式传播着父权制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女性形象在现代广告中占有极高的比例,这种现象恰恰表明了社会处于男性文化的象征秩序,以男性话语作为尺度和标准,偏执地体现着男性话语的霸权地位,反映出男人对女性形象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女性的现实社会和文化状况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3.
在早期三部剧作中,奥尼尔刻画了四位女性形象。受占统治地位的男性话语所决定,奥尼尔将剧中的理想女性都叙事为自我牺牲、无偿做家庭劳动、绝对忠于丈夫和家庭的女人;同时把坏女人描绘为挑战男人权威、诅咒男人的撒旦女巫。论文从女性身份视角对奥尼尔戏剧进行研究,强调在男性话语的社会环境下女性话语权力及社会地位的缺失,旨在说明奥尼尔通过权力话语的解构和构建来重新叙事和定义女性身份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后现代小说叙事理论,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小说中运用的“重写”和“戏仿”叙事策略.从而揭示了这种策略对解构传统男性中心叙事话语和建构女性主体性话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女性缠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之所以在唐宋之际出现,除了受到一般性的男性征服心理影响之外,还和特定的社会制度相关联。唐代小说呈现了男性书生化的倾向,男性的书生化必然导致女性的柔弱化,这种柔弱化集中体现为词体文学中的女性柔弱形象,从而改变了先唐诗歌中表现女性自然美、健康美的传统。“三寸金莲”文学意象的频密出现只是当时女性柔弱化表现之一端。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生活中,话语分析无处不在,有代表性的就是广告语言。而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的话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与男性截然不同的。本文从话语分析这门学科理论出发,通过广告语言这个媒体来分析探讨研究女性形象的定位以及原因追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核心"社会性别"的角度来分析男画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此反映出艺术中存在的男性话语霸权思想.文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内容上分析男画家作品中常见的几种女性形象.第二部分从社会文化层面追溯男权话语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在徐坤作品中,其选择的诸如广场、足球、鱼、紫禁城等意象对在这个文化失范、信仰缺失的时代,折射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尴尬境地,这恰是徐坤内心的回应,即张扬女性意识、颠覆男性中心、建构女性的话语体系的深层要求。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有十多首以男性口吻唱出的恋歌,这些诗歌在表达男性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慕的同时,也塑造了一系列的男性视角中作为对象的女性情人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情人形象的分类研究,探索周代男子在恋爱中的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10.
徐訏的成名作《风萧萧》集“浪漫与现实”于一身,描写了上海在沦为“孤岛”时期的一场波涛暗涌的谍报之战。对小说中塑造的三位女性形象以及作者在细节描写处的用笔聚散细作研究,可以发现遮蔽在宏大的民族叙事中的女性困境问题。这一方面关涉到作者的文学思想和性别话语的表述问题,另一方面又与男性想象、民族国家想象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很有必要从性别视域出发探究民族话语与男权话语是如何对女性困境进行遮蔽的,进而可以为女性主体身份的建构提出一些合理设想。  相似文献   

11.
唐代传奇《河间传》中塑造了荡妇河间妇。本文通过对其形象特征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分析发现,其中的男性中心意识表现得非常明显;以男性中心话语为视角,从社会风气和伦理道德两方面反观唐代社会对于女性的规范,从而探究当时的社会性别关系及体现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2.
人道主义提倡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主张 ,充分体现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在人道主义精神的烛照下 ,经历了从“人”的发现到“女人”的发现 ,从关注女性整体命运到关注女性个体生存 ,从男性话语下的自我言说到对父权制文化的彻底解构 ,从强调男女两性的差异对立到眺望两性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3.
艾青被称为中国诗坛的"泰斗",他诗歌中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被压迫阶层的关怀无不反映出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的影响。在创作手法上,艾青对意象的娴熟运用充分发扬了惠特曼大胆而颠覆的现代诗歌创作技巧。两位诗人均用诗歌深刻揭示了下层社会女性遭受的种种苦难,对女性的同情跃然于字里行间,但从他们笔下也不难发现男性运用话语权力不自觉地压制了女性的声音。因此本文将以时代为背景,以语言风格为依托,从女性形象的刻画入手去窥探两位诗人创作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姚馨丙 《职大学报》2005,2(1):43-45
女性意识包含作为女人的性别意识和作为人的社会意识两个层面。20世纪末中国女性文学中出现的"身体写作"张扬了女性性别意识,它以女性肢体话语的自由表达,丰富了女性文学的内涵,突破了男性中心文化的长期禁锢。但另一方面,"身体写作"中呈现出的勃发--放纵的女性欲望、反叛--媚悦的两性关系、自恋--封闭的生存状态,足以说明女性社会意识的迷失。这在很大程度上,有损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韵真正繁荣,也在一定意义上有碍于21世纪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从话语层面来解读徐坤小说的基础上,挖掘了当今社会背景下女性依然摆脱不开的失语困境以及建构女性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并体验徐坤认识女性命运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6.
进入了后现代、后殖民时代的当代英国诗歌跨入了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在这个多元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女性诗人们也有史以来发出她们最嘹亮的声音。女性诗歌成为当代英国诗坛一大特色。共同的女性身份使得女性诗歌大多具有女性的特殊视角,但是她们各自的声音也是不同的,丰富多彩的。当今的女性诗歌正以其众多内容深刻、风格独特并各具异彩的高质量作品在当代多元的诗坛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日语是男女语言表达差异较大的一种语言,主要由女性使用的语言表达形式被称作"女性用语",与之相对应的是主要由男性使用的"男性用语"。近年来,随着日本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和性别社会地位差异的逐渐缩小,女性用语的使用呈现出衰退趋势。但在漫画、小学、影视剧等虚拟平台,仍可以看到女性用语的广泛使用,以漫画中女性角色的会话为资料,对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漫画作品中女性用语使用情况的推移进行观察,就可以分析其产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权威与声音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中,话语的权威附属于主导意识形态中受过教育的白种男性,女性小说家的地位在何种程度上贴近这一主导权威构成了女性作家是否能建立自己叙述权威的可能.在主流的作者型叙述声音支配下,不同女性小说家在文本构建中会采用不同的声音模式,同一作家在创作的不同时期也存在着叙述声音混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大众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多少会受到一些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现象的影响.从社会性别和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对传媒中一些表象的分析,挖掘出现代传媒中依然存在的男性话语霸权和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分析了大众媒介中的性别意识偏差给女性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并探讨了将性别意识进一步纳入媒体主流意识、促进两性和谐发展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20.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探索,隐喻的研究内容已从词汇和句法层面拓展至篇章层面。隐喻作为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对文学篇章的语篇连贯和话语理解起重要作用。诗歌作为文学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以隐喻来构建整体篇章话语。艾米莉.狄金森和罗伯特•弗罗斯特语言风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使用隐喻性语言来表达内心抽象的情感和深刻哲理。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以艾米莉•狄金森和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为语料,从诗歌主题、语篇连贯和文体效应这三方面阐释概念隐喻对诗歌篇章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