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带一路"建设要着力讲话中国故事,已成为基本共识。但是从哪些方面讲起能够切合实际、能够让沿线国家人民愿意听听进去,是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在"设施联通"领域已经有着丰硕成果,讲好中国故事,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成果,讲好中外建设者在"设施联通"方面的故事,讲好基础设施的先导作用,讲好连心桥、致富路、发展港、幸福城四个故事,讲好中国"要想富先修路"的基本经验,讲好中外共商共建互联互通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媒体融合地不断变革发展,影响着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在如今新兴媒体大力发展的今天,如何适应媒体融合背景,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成为我们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从内容上来看,需要我们挖掘具有"实、新、特"的好故事,激发对方听我讲的兴趣;从视角上来看,需要我们压低身姿,以个人魅力折射中国魅力;从渠道上来看,讲好中国故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必须要利用媒体融合所提供的平台,将"好故事"传递出去,激发国际人士参与讲故事的热情。通过利用媒体融合的特征,发挥媒体和信息媒体的资源优势,讲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从"我的"转化为"我们的",才是"一带一路"传播之道。  相似文献   

3.
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不胜枚举,其中不乏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尤其在当代中国硬实力与软实力不相匹配,一些国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还存在错误解读的背景下,正确高效的新闻报道方式对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人民日报》中"一带一路"相关报道,从故事化叙事的全新视角进行剖析,归纳其内在的报道规律,发现相较于以往"高大全"式的报道方式,《人民日报》在其故事化叙事中有诸多可取之处,也有尚可改进的空间。笔者为此提出建议性策略,以期为今后的战略性报道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一带一路"战略下电视传媒对外传播力构建路径为研究对象,以陕西广播电视台策划实施的大型人文历史穿越全媒体活动《丝绸之路万里行》为研究案例,从历史文化层面入手,对《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的成功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一带一路"传播的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价值理念的文化认同是"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基础。在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要创新传播方式,以"电视+"为契机,主动实施"融战略",努力贴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共同关切,转变传播观念和传播语态,逐渐建立"你说—他听—他信"的新型传播模式,不断提升电视媒体对外传播公信力,讲好丝路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5.
甄云霞 《出版科学》2021,29(5):5-13
当前,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经贸合作纵深拓展、成绩斐然,文化交流合作层层开展、全面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出版合作进入提质增效阶段,呈现新的特点和趋势,也面临新的困局和议题;因此,要站在大外交的高度,服务于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加强和改进"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工作.从内容、渠道、模式、体制机制等层面努力提高出版传播能力:构建完善的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抓住时机,增强数字出版技术赋能;充分正视"一带一路"出版合作的不平衡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提质增效;调动对外合作各领域力量,全面构建"一带一路"出版合作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6.
周伟 《出版广角》2018,(6):15-18
"一带一路"倡议对主题出版"走出去"既是重大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主题出版走入"一带一路"需要包括政府、行业和出版单位联动响应,积极作为.作为唱响中国主旋律、传播中国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出版活动,主题出版成果的输出成为出版单位紧跟时代要求、担负职责使命、发挥出版功能以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参考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而知己知彼是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基础.了解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更好地进行中华文化传播的保证.本文从受众视角探讨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并从内容、形式、传播处所、传播主体的立场四个方面提出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背景下,出版业在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方面有了质的突破。但是,当前国际舆论格局下,出版业对中国故事的核心精神阐释、意义建构、叙事策略、表达方式、回应受众精准度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影响中国故事的丰富延展,而且直接影响中国声音的清晰传递以及中国国家形象的准确塑造。  相似文献   

9.
叶刚 《传媒》2021,(11):75-77
迈入新时代,我国纪录片的创作正在发生重要的嬗变.本文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为例,从优化传播效果的视角,运用纵向比较的研究方法,概括出我国当前对外传播的三个转向,即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事,从理性说教转向感性故事,从自说自话转向有的放矢.这些嬗变对于我国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受尊重大国形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2017丝路品牌万里行全媒体采访团再度起航.讲述中国故事,推广陕西和中国品牌,连接中外、沟通世界是活动的核心目的.主流媒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发挥好桥梁作用和平台功能,以及如何从单纯作丝路的记录者、见证者转变为"一带一路"的建设者等问题值得中国媒体人深入思考研究.  相似文献   

11.
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文化为现代广播电视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智慧宝库,正确理解两千年传承的"丝路"精神,理解博大精深的国家"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以跨文化、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学术姿态,构建中国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体系,展现异彩纷呈的多样式"丝路"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2.
在"一带一路"的远大构想中,深挖我国对沿线国家的文化输出潜力,充分利用当地阅读习惯及文化氛围,推动文化"走出去",是国家战略下出版行业迎来的新机遇.在这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在策划工作中努力实现创新,是出版人应当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要求.广西人民出版社充分发挥党社优势,紧跟中央要求,从宣传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面向东盟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深挖中华优秀文化及民族文化、讲好广西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四大方面,为外宣图书的出版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我国出版"走出去"承载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社会责任.自"丝路书香"工程实施以来,出版"走出去"的战略支点从欧美国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关照下,尽管出版"走出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离"走进去"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文化强国视阈下,出版"走出去"应进一步做好海外市场的受众细分工作,在受众本位思路的指导下,加强深耕内容建设,在翻译工作中融入跨文化传播理念,尤其应推动我国的数字出版"走出去".在为海外用户提供文化内容和阅读服务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国家舆论引导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地方主流媒体如何进一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厦门广播电视集团积极构建传播路径,2016年8月在马来西亚设立厦门卫视东南亚演播室,并派出驻马记者,发挥闽南话优势,在东南亚一线采访。三年来,依托厦门卫视东南亚演播室,厦门广电集团紧扣"一带一路"等主题,在"走出去"中淬炼"讲好中国故事"的本领,凸显了区域特色,提升了海外影响力和传播力,也为地方主流媒体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提供了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6.
正当改革成为"中国好声音",当下的中国正在塑造一个新的时代语境。诚如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所譬喻,话语理应成为现实的"镜与灯"。在改革的时代语境中,一个全新的课题摆在党报及党报记者面前:如何构建新型话语体系,讲好改革故事、传递改革脉动,从而更好地担负起改革这艘巨轮上的"瞭望者"与"守望者"的使命。解答好这道命题,必须要在时代改革的大坐标中、媒体发展的大格局中清醒审视。从改革层面看,改革涉及利益的调整,多  相似文献   

17.
李春燕 《传媒》2022,(3):后插1-后插2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文化深度的展现,也是一个民族身份的重要象征.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国民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还可以在对外输出的过程中塑造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并以此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尤其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汉语言文化如何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海外传播?应该选择怎样的传播路径?传播效果又如何……这一系列关于"汉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话题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普遍重视与探讨.正是沿着此议题的研究进路,汉语言自身所富有的重要文化价值,同样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汉语言文化走向国际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任务之一.立足于此背景,探究汉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策略,是推进中国故事走向国际成为了当前富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由刘淑妍、陈毅立、刘怡菲所著的《"一带一路"与中华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一书,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之下,聚焦于汉语国际传播及教育等议题,从中欧文化比较、跨文化传播交流、汉语国际教育模式、国际学生管理培养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系统的探索,全面搭建起了汉语言文化传播的研究体系,并深度思考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海外传播的方法论.总体来讲,本书作为一本论文集,共选择了26篇关于汉语言文化海外传播的优质文章,分别从"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海外孔子学院与跨文化比较、汉语国际教育三个维度对该话题进行了观察与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实践与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西安作为"一带一路"的起点和桥头堡,为陕西历史博物馆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给博物馆带来了全新的目标、全新的使命、全新的思维和全新的工作形态。博物馆如何调整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和创意思路,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博物馆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是我们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为文化语言交流提供了新机遇,海外国际汉语教师兼有"教师"和"旅居者"两种身份,可以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双向"桥梁"作用.海外国际汉语教师应对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跨文化行为进行区分,确定沟通、交流的重点,提高教学能力、中华文化阐释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讲好"中国故事"助力.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是中国逐步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重大措施之一。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之下,推动中外影视跨文化交流,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跨国发展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化视野,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影视行业的国际化合作探索,并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影视跨文化交流合作的难点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