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我国早期佛经翻译与西方早期翻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东西方古代翻译方法虽然都经历了由直译到意译再到直译与意译的调和,核心议题都为“信”,但东西方古代译论在思维,译论表述等方面却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直译”、“意译”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豪杰译、硬译、直译、意译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采用的基本方法。“豪杰译”流行于清末民初,是指对原作的各个层次作任意改动,如删节、改译、替换、改写、增减及译者的随意发挥。五四前后,鲁迅等人根据现实需要,强调准确地引进异质文化,因而在翻译方法上主张“硬译”和“直译”。有人则坚持“意译”。学界因而掀起了旷日持久的直译意译之争。实际上,“直译”、“意译”是译事中一种基本手段的两个方面。本文重点描述了20世纪不同阶段“直译、“意译”论争的情况,并致力于理论构建。梳理直译意译之争是研究中国传统翻译的起点。现代翻译史还表明,每一次有关“直译”、“意译”的论争都推动了中国文学翻译水平和翻译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质之争,又称为直译和意译之争,是翻译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研究对象。历年来围绕直译与意译的争论,出现了不少重要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家。本文主要从佛经翻译中诞生的文质之争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中国译学史中的直译与意译的论战,并致力于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在翻译方法上,翻译界一直存在着"直译"与"意译"之争。直到今日,理论界还各执一词。本文简要回顾了贯穿翻译史的直译意译之争,探讨了直译意译之争的根源,并力图超越直译意译之争,转向动态对等论。  相似文献   

5.
作为文学家和翻译家的用作人,其翻译生涯之久、翻译作品之多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不多见的,他的翻译思想作为中国传统译论的一部分,对当代中国翻译研究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引用周作人的一些翻译论述,将其主要的翻译思想总结为三点:直译与意译,翻译的性质,翻译的语言.  相似文献   

6.
邹维佳 《海外英语》2012,(2):179-180
文质论起源于中国的古典文论,作为中国最早的翻译理论贯穿于整个佛经翻译的过程。文质论涉及到了语言、风格、形式、内容等的翻译法。重识文质论的整个演变过程,对于解决当今直译意译之争,发扬中国传统译论和建设中国自己的翻译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直译主义”(Neoliteralism),是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罗斯(M.G.Rose)于1993年提出来的一种对欧美翻译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评估和判断。“新直译主义”是在“直译”“意译”的矛盾发展和争论中形成的一种翻译理论,是一种后结构主义翻译理论,触及了翻译的哲学和诗学本质。“新直译主义”启发了韦努蒂的“异化论”的翻译理论。然而,由“异化论”引发的“异化”“归化”的翻译理论之争使中国译界的“直译”“意译”之争集体失语。韦努蒂的“异化论”掩盖了“新直译主义”的光芒,加上传统“直译论”的影响,以至于造成“新直译主义”在国内译界的模糊认识,国内译界几乎没有学者系统研究“新直译主义”。在西方翻译理论界,“新直译主义”的哲学基础和诗学价值也被忽略,它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试图分析“新直译主义”特点以及与“异化论”的区别,并进一步探究“新直译主义”的哲学基础和诗学价值,从而摆脱异化、归化的樊笼,使“新直译主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文学翻译真正具有“文学性”。  相似文献   

8.
略论英汉翻译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析英汉翻译中两各翻译方法:直译与意译,旨在提出直译是基础,意译是辅助手段,在翻译中两并存,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9.
探讨翻译策略,通常会用二分法来谈论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等概念,但有不少人往往把这些概念混淆在一起.本文对直译/意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三对翻译策略通过实例进行探讨研究,追溯其根源,弄清其概念.  相似文献   

10.
直译和意译是中国翻译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本文回顾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时期众多翻译家对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法的争论,进而指出把直译和意译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是近代译家的共识,也是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直译与意译是翻译的两种手段。关于直译与意译孰优孰劣,自古以来,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英汉互译中,语境、文化差异、译者理解能力与语言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直译与意译的选择与运用。  相似文献   

12.
有关“直译”和“意译”这对术语的争论已历经千年也没有定论。究其原因,在于对它们的界定一直含混不清。该文针对“直译”与“意译”的定义和性质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并重新给与界定。由于英汉语言及文化上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对于直译的处理更困难些,文章从语言的不同层面对“直译”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rive Gran3nlalr),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乔姆斯基提出句法应分为两部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决定句子的形式.根据该理论,翻译本身具有层次性,而"直译"和"意译"的层次性是由主观因素控制的;所以译者在翻译丈学作品时,不仅要注意句子的表层结构,而且要注意句子的深层结构,只有这样,翻译才可真正做到忠实于原文.  相似文献   

14.
Translation is a subject which needs to draw on findings and theories of other related subjects in order to develop andformalize its own methods. Stylistics is a borderline subject which has a great deal to offer to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Since a lotof problems emerging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solved by stylistic analysis,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tbe role ofstylistic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deciding on methods of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or free translation and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poems.  相似文献   

15.
翻译界直译与意译之争由来已久,走第三条道路的中间派也是古已有之。实践证明,直译与意译的区分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尝试进一步分析肯定派、否定派和中间派的观点,说明直译和意译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两个对立面。  相似文献   

16.
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根据目的理论下的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分析了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在纪实翻译策略下,歇后语的英译可分为直译和直译加注释;在工具翻译策略下,可分为套译和意译。  相似文献   

17.
穆旦译诗主张在意译基础上直译和意译有机结合,对原诗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叛逆.尽量使用本国词汇句法,适当采用欧化句式,注重形式和意象的翻译。在文学翻译上作出了巨大成就。也为我国的翻译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对于英语中以实喻虚的形象表现手法,在英汉翻译时,应设法维系其原文的具体性及形象性。一个常用方法是将英语的“以实喻虚”译成汉语的“以实喻虚”,即“实”作“实”。将“以实喻虚”表达中的“实”作“虚”译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这仅限于在直译行不通的情况下才采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原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豫剧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其精品剧目多次走出国门。但由于目前豫剧剧名的翻译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这直接影响了豫剧文化的传播范围和效果。同时关于豫剧剧名翻译的研究也是一片空白。豫剧剧名可分为三大类,即人物名、事物和线索名、剧情名。对于以人物命名的豫剧剧名,其英译应以意译等归化策略为主;对于以事物、线索命名的豫剧剧名,其英译应以直译为主;对于以情节命名的豫剧剧名,其英译应以意译为主,“直译+释义”、直译为辅。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在广告标语翻译中的适用性。根据该理论,广告标语的翻译当以目的语文化为方向,实现刺激消费为目的,源语篇不再是翻译决策的首要根本依据和评判标准。佐以中英文广告实例介绍了在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标语翻译中较常见的四种翻译策略,即套译、直译、意译以及直意译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