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高概念电影作为好莱坞大片的操作范式,曾经在国内引起注意但未起波澜。除了电影制度和市场不成熟的原因之外,国产电影人对于电影文化传播的误区也致使如今华语大片迟迟不能走出国门,获得全球性的影响力。面对华语电影业急需成长起来的整体实力需求以及构建"华莱坞"电影产业力量的目标,本文试图借鉴高概念电影的操作流程,为后大片时代的"华莱坞"电影创作提供操作经验,并借助于文化研究中"hybridization"这个词语,为中国式大片提供走出去的内涵式文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电影艺术可以被纳入作为广义的文化范畴内,同时也是狭义上的符号和象征。中国电影在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带动了电影周边文化产业的商业化、多元化与国际化,使得电影不仅仅作为电影本身,而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同华语电影一道走出国门。同电影本身的内容相同,其"走出去"的路径和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的呈现。本文从媒介经营与媒介符号的角度考察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电影商业化与国际化共生的相关现象。近年来的华语电影在海外环境下产生影响力与营销方式依赖于商业化运作,一方面不断在经济利益的考量与电影文本表达之间寻找最合理的支点,另一方面也要"以大局观个体"、"以时代观时刻",突破西方成熟电影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施加的广泛影响,努力发出"华莱坞"电影自己的声音,表达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3.
沈珺 《东南传播》2017,(12):27-29
"华莱坞电影"的概念自邵培仁教授于2013年提出以来,在电影研究学术界引起热议,其中也不乏质疑之声。本文提出"东方好莱坞""中莱坞"等概念的媒介尺度都不足以涵盖中华电影文化博大精深的观点,通过分析林立于世界的宝莱坞、尼莱坞等其他莱坞的前缀词蕴藏的文化内涵,进而反思华莱坞词缀"华"所暗含的深厚底蕴,并指出华莱坞所指代的中华文化的整体统一形象更意合中华璀璨的千年文明。本文认为"华莱坞"将唤醒分布于文化基因中的中华记忆,集聚涣散的中华元素,最大程度地凝聚中华力量。中华文明将通过华莱坞影像源源不断地向世界传播出去。  相似文献   

4.
张璇 《东南传播》2014,(3):38-40
"华莱坞"这一概念在学界越来越受瞩目,通过对"华莱坞"电影中借用"伤痕文学"衍生的术语——伤痕影像,来分析"华莱坞"电影中的"归途"意象及传统文化中"家"的意义。运用社会学家及人类学家的视角,本文试图阐明被冷落至观众"眼球角落"的纪录片及人文电影中的"归途"意象,如范立欣《归途列车》所表现的农民工"归途"及侯孝贤电影《童年》中"外省人(台湾老兵)"归途的意象叙述,来展现"新伤痕影像"聚合不同的时代及其感性,见证的是时代的断裂面,离去以及坚守。  相似文献   

5.
周岩 《东南传播》2015,(6):29-32
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年轻的新锐电影人,以现实的态度和对大众口味的迎合,呈现出了以"疯狂城市"和"温情城市"为主的双重城市想象图景,反映了当代城市空间面貌和心理情感状况。以宁浩、滕华涛为代表的当前中国最年轻的导演以影片的故事创意与主题风格深度契合了当前中国社会生活,触动了当代人的社会心理,切中了观众对城市的现实体验,为"华莱坞"电影创作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进路。  相似文献   

6.
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为华莱坞电影国际化提供了契机。然而,华莱坞电影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折扣"现象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新世界主义的理念为华莱坞电影走出"旧世界"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引,通过对新世界主义视野下华莱坞电影国际传播理念的重构,梳理从民族主义到新世界主义华莱坞电影输出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吸收好莱坞电影全球化经验并结合中国"一带一路"国家顶级层合作倡议,利用文化融合战略驱动华莱坞电影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华语电影市场持续兴起的魔幻类型片从表征上可以抽象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好莱坞主流商业模式的融合产物。审视这些影片所塑造的景观,无论是历史与现代,或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都存在一种"消失的边界",即时间层面与空间层面的双重文化沟壑正被全球化共同市场所统合。通过从宏观上民族电影到华语电影传播语境的变迁,中观上中式神怪与好莱坞模式之整合以及其中传统文化的重构,微观上三部魔幻类型片案例这样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好莱坞主流模式的影响下,杂糅了西方元素的魔幻景观是华语影片为适应工业市场与文化审美,权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妥协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影片依然呈现了一种多元的"中国的想象"。  相似文献   

8.
力·度之间:“华莱坞”电影国际化生存空间的延伸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攀升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当前,其海外市场却遭受锐减,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面对困局,国内票房奇迹带来的片面繁荣,图像盛宴背后的文化危机以及错位表述中的观念迷失引人反思。破解困局,需要集结对共通价值的探寻力、对文化本质的深层解析力、对电影市场商机的洞察力,经由本土化景观、民族化符号以及国际化叙事的多向度融会以实现"华莱坞"电影国际化生存空间的延伸与拓展,促进国际市场回暖。  相似文献   

9.
<正>"华莱坞"概念自2012年底由邵培仁教授提出并界定以来,以其兼蓄并包的视角吸引了不同学术领域学者的关注。随着华莱坞电影研究蔚然成风,华莱坞研究队伍日益扩大,研究成果引人瞩目,研究领域也逐步拓展,如何进一步调动、整合现有平台和资源,逐渐成为华莱坞电影研究者关切的核心议题。2015年6月18日,"华莱坞电影发展战略研究"高端论坛暨华莱坞电影研究联谊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圆正启真酒店召开,来自国内外十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华莱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华语电影产业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如何使华语电影在全球化时代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在电影内容方面凸显中华文化特质,深度开发利用好中华文化资源,从而形成华语电影的独特美学魅力,构建华莱坞电影的世界性影响力,已成为一个迫切的战略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华莱坞电影叙事体系中本土文化元素的类型化分析来揭示华语电影对中华文化基因的表达习惯,探讨中华文化植入电影叙事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11.
华莱坞概念以及对具有华人文化特色的电影产业之长远规划,是应经济、行业、文化之变而提出。就"华莱坞怎么可能"这个问题而言,首先需要明确命名的意义。从华莱坞为何提出,以及华莱坞在当下所处之"位"来分析华莱坞其命名的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其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模仿,也是文化身份的自觉;继而领悟易道哲学演化之本,回归到"一",即华莱坞的核心——电影,提出探讨华莱坞成为可行路径之根本在于找到其创意内核,在深刻认识与把握观影者心理需求、认识文化群落同趣、体现文化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电影创作与传播,进而实现华人电影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凯瑞以类喻的方式诉说传播即仪式的本质,所以仪式感是塑造认同的关键。现实场域的观影与网络空间的观影构筑着电影的生态空间,观影是一种集体参与式的仪式。个体沉浸于现实虚构的环境中获得体验感,并通过参与、共享逐渐形成一种共识性信仰。研究发现,塑造华莱坞概念的想象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培植一种集体仪式感,以此来建构华莱坞概念的权威性与神圣性。观影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过程。但现状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知晓并未与华莱坞共同体联结在一起,个体认同的危机感是存在的。培植华莱坞共同体的集体仪式需要现实场域与网络空间的双向联动,集体仪式离不开媒介事件的塑造,以竞赛、征服、加冕的共识性媒介事件来建构华莱坞共同体的权威性,不失为一种塑造认同的关键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梳理了新世纪华莱坞女性电影的阶层书写,其中分别通过城乡差异、职场竞争以及婚姻再现了女性的阶层流动。笔者进一步分析了女性阶层上升的叙事模式与人物特征,认为华莱坞女性电影建构了理想的女性阶层上升模式,这基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推进,其叙事模式与电影生产受到社会文化语境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迅猛,无论从电影产业、电影票房还是观影人数上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成为国际电影市场不可小觑的竞争力量。随着《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商业大片的公映,在带来超高票房,3D、IMAX等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让观众开始对"大片时代"的大制作电影产生质疑,华莱坞电影陷入一种"人人看人人骂"的窘境。事实证明,盲目跟风,仅通过大制作高科技等表面方式与好莱坞抗衡早已是行不通的,想要将电影在真正意义上贴上"华莱坞"标签,关键还在于如何运用中华文化、民族特色,走出一条属于华莱坞自己的电影之路。从早期《小城之春》、《红高粱》的经典电影,到近一些《小武》、《桃姐》的颇受好评,人文电影无疑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民族文化的镜子,也是华莱坞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邵慧 《东南传播》2014,(12):94-96
在全球化高速推进的现代语境下,好莱坞大片横行,各国民族电影都遭遇西方意识形态和电影技术对本土文化侵蚀的局面。在此情况下,势头渐起的瑙莱坞电影以其独有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活跃于世界影坛,由此开启了一个多极影像新时代。它对于激发拙朴浑厚的非洲精神、丰富世界电影艺术之林,有着显而易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阳 《东南传播》2015,(6):24-28
本文通过2003年至2013年中国电影的故事片年产量、新增银幕数、银幕总数、观影人次、国产片票房、进口片票房、年度总票房以及海外销售收入、非票房收入、全年电影综合效益等数据,实证分析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内涵和产业实践的两个维度阐明华莱坞电影学的深层逻辑,通过对国际电影工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研究,提炼出对于华莱坞电影发展的愿景期许。  相似文献   

17.
戴哲 《东南传播》2016,(5):24-28
随着电影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受众主体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何建立电影与受众之间的关联,成为华莱坞电影发展的关键,而"营销"成为重要路径之一。那么,如何对电影进行有效的营销?本文以新世纪以来的华莱坞都市爱情电影作为对象,对其采用的多样化和具有创新性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试图为其它电影类型的营销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不仅如此,对于意味着完善的、成熟的和系统的产业模式而言的"华莱坞"而言,寻找有效的、成熟的电影营销策略,从而建立固定的、系统化的营销模式是必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8.
华语电影市场持续兴起的魔幻类型片从表征上可以抽象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好莱坞主流商业模式的融合产物。审视这些影片所塑造的景观,无论是历史与现代,或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都存在一种“消失的边界”,即时间层面与空间层面的双重文化沟壑正被全球化共同市场所统合。通过从宏观上民族电影到华语电影传播语境的变迁,中观上中式神怪与好莱坞模式之整合以及其中传统文化的重构,微观上三部魔幻类型片案例这样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好莱坞主流模式的影响下,杂糅了西方元素的魔幻景观是华语影片为适应工业市场与文化审美,权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妥协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影片依然呈现了一种多元的“中国的想象”。  相似文献   

19.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有个"好莱坞",印度有个"宝莱坞"。殊不知,在遥远的西非,还有一个辉煌的电影王国"瑙莱坞"。与拍一部片子动辄投资上亿美元的好莱坞不同,瑙莱坞的电影成本非常低廉,常常两三万美元就能搞定,而且不通过影院就能赚取100%以上的利润,这让各国的电影投资商惊奇不已。更绝的是,在2010年第82届奥斯卡奖角逐中,他们用极简陋的设备拍摄的《普鲁登丝的音乐》,摘得最佳纪录短片桂冠,科幻电影《第九区》一举夺得最佳影片等4项大奖。中国投资人孙广田在这个神秘王国的淘金经历,令人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20.
合拍片并不是一个新近发明的概念,但与它相关的问题却构成了当下中国电影学术共同体内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一方面,合拍片是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合拍片"重新整合华语地区的电影资源,构建起全新的华语电影版图,重构全球华人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的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