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概念出发,探讨了"伪新闻"与"假新闻"两者的区别,盘点了当今"伪新闻"存在的各种形式,进而从受众的成熟度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剖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最终提出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成熟受众等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
由于近年来新闻工作的自主性和权威面临着来自新闻业内外的严重威胁,新闻业如何建构自身的边界业已成为西方新闻学界关心的话题。"边界工作"概念被学者们引入新闻学研究,成为分析此类现象的理论资源。边界工作揭示的其实是一个局内人的视角,即在一个新的媒介生态中,新闻职业群体如何通过特定的话语策略在边界竞争中维护自身的职业地位。本文主要对这一理论概念在新闻学研究中的应用作一梳理,概述其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在中国新闻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杜超 《新闻窗》2012,(4):64-65
一、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的概述(一)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的概念职业操守,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必须秉持的职业行为和必须坚定的道德信念的总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在其工作领域内遵守该行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不得跨越其范围。  相似文献   

4.
一、记者职业道德概念新闻职业道德,也叫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工作活动中所应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基于新闻工作的特点而对记者提出的特殊要求。新闻记者的职业特征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人",交游广泛,经历丰富,生活内容多变。记者的双重身份(公  相似文献   

5.
杨成文 《传媒》2018,(9):91-93
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一个关键概念,也是新闻工作者需要遵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之一.当今正处于信息膨胀的时期,人们比以前更易于获得信息,但同时也更加困惑.人们似乎更容易看见"真相",但核实真相很难.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这样便进入了一个"后真相"的场域.在"后真相"时代,传统意义下的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着冲击与挑战,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李艳红 《新闻记者》2012,(12):42-48
本研究借助职业/专业社会学的相关概念,通过回顾和考察欧美英文学术界针对网络新闻业所做的经验研究,对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兴起的网络新闻业的职业模式做出解析。本文通过对专业的认知维度的考察,发现传统新闻专业的核心采编能力在网络新闻实践中被边缘化。不过,在此"远离专业"的过程中,也交织着结合技术优势,重回新闻本质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延展性的概念,"透明性"拓宽了客观性所规范的主体,隐秘地改变了客观性的取向.建立在"可见"和"可知"基础上的新闻透明性,在数字时代不仅包含内容透明,还应涉及平台透明和算法透明.新闻聚合平台和社交媒体将成为提高新闻业透明性和开放性的主要载体.新闻透明性的演进由三种逻辑推动,即记者重塑职业权威身份的可能,"技术之治...  相似文献   

8.
院长视点     
《青年记者》2016,(4):55
近年来,业界的"军阀混战"和学界的"跑马圈地",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现象。新闻传播学科在新闻价值、新闻自由、舆论舆情等方面仍缺乏共识,核心概念分歧很大;新闻传播共同体之间缺乏相互支持、相互认同,新闻职业尊严和归属感下滑。请看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骆正林的《学科的整体焦虑与学人的圈地梦想》。当前,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真正培养出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具备多媒介知识、  相似文献   

9.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西方媒体对我国西藏拉萨发生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报道,证明了他们一贯主张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缺失。新闻专业主义不是真空中的绝对存在,新闻媒体是一定阶级的产物,都会受制于国家和集团利益,新闻从业者的道德伦理也将影响新闻专业主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探讨新闻专业主义,不能离开"职业"观和"专业"观,尤其不能离开西方职业化发展的长期历史传统。从新闻专业主义到专业主义,从专业到职业,源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有完整系统的逻辑和历史支撑,西方"职业群体"在社会中担负的角色与中国也有很大不同。作为新闻专业主义之前提的"专业性职业"并非是对中国新闻业发展历程和客观存在的准确描述,忽视这一点则可能加大我们根据西方范式书写自身历史的风险。由此,我们需要把目光从具有局限性的"职业"和"专业"话语中移开,从具有某种封闭特性的"职业理念"中走出来,追寻一种更开放的"新闻理念",注意其与更广泛的人群和宏大时代主题的密切关联,涵纳所有新闻生产参与者们的集体意识和共同实践。  相似文献   

11.
"新闻职业精神"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传媒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包括对新闻工作者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作风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2.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是西方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是指个体在工作压力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新闻工作者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渐渐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从而导致个体潜能受到抑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  相似文献   

13.
刘念 《新闻界》2024,(2):34-48
中国职业社会学要着眼“中国问题”,体现“中国特色”,开拓“中国学派”。基于融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业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以及中西职业社会学亟待发展的建构主义视角,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中国新闻职业的边界工作以及由此职业行动所建构出的新闻业边界。研究发现,新闻边界工作和新闻职业边界都存在“共生的逻辑”:新闻业的“半专业化”以及流动性的特点与新闻从业者特殊的行动机制有关,是行动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行动主要围绕着职业自主性来展开。职业自主性的概念在中国实践中得到改造和拓展,并发展成一个能动性、关系性、实践性的概念。因此,本文呼吁学界更加关注新时代中国职业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的职业行动,探索新的经验问题和理论范式,开拓全新的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14.
新闻行业有自身的职业价值观念和特定的功能指向。新闻真实的要求和客观性理念,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准则之一。但是,在将真实和客观性理念作为唯一的行为准则的时候,新闻从业人员可能会对灾难事件或当事人的不幸麻木不仁,只考虑是否其具有新闻价值。在这里,需要引出职业伦理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南方报业"年度记者"124篇文章为研究样本,通过词频分析方法,再现2008年至2013年记者职业化在职业定位、职业追求、职业责任和职业素养四个方面的趋势变化。研究发现,记者的职业定位清晰,以"记录"为使命,很少提及"无冕之王"和"新闻民工";职业追求上执着于新闻理想,追求专业报道和揭示新闻背后的真相;职业素养方面,全部文献的词频统计显示,"采访""报道",是记者职业工作的重点,强调"写作"和"文字"。不过,提到"责任"次数不多,职业带来的成就感也不是很高。另外,较少提及"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16.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职业精神的外在表现,当前,新闻媒体人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越来越多,对此读者已是深恶痛绝。市场经济原则"侵蚀"新闻理想,官本位和拜金主义"诱逼"新闻道德,采编量化标准"挤压"新闻道德,惩处不力"助长"减损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这些行为给整个新闻界带来极坏的影响,本文从一些案例出发探讨新闻媒体人该如何在社会的诱惑下坚守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图书馆研究中,往往使用"职业道德"概念,很少使用"职业伦理"概念.但是,近年来,"职业伦理"概念开始出现在图书馆研究中.为了规范图书馆研究,促进图书馆职业的发展,建议使用"职业伦理"概念.最后,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应该用"职业伦理"概念代替"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8.
"喉舌"、"工具"角色及其历史根据"喉舌"一词古已有之,但作为新闻的功能而被使用则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中国近代新闻业中的"喉舌"概念可以大致分为两个脉络:其一,梁启超及近代职业报人话语体系中的"喉舌";其二,党政报刊理论中的"喉舌"。这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闻理念在新时期新闻改革中的承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宏观角度对作为"五四"精神有机组成部分的"五四"新闻理念进行了梳理,认为"言论自由"、"新闻本位"、"社会公器"、"商业经营"、"职业范型"是"五四"新闻理念的突出要点,并认为这些理想追求在新时期新闻改革的不同层面有所承续,表现在以人为本,构建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坚持新闻本位,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张扬公共性,为公众提供最广泛的表达渠道;肯定商品属性,走传媒事业化与产业化并举之路;培育新闻职业精神,塑造现代新闻职业理想和新闻队伍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及时地发现新闻线索,收集新闻素材,挖掘新闻价值的职业基本素质。本文拟对新闻敏感概念的认知、缺失的原因和能力的培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