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直拍进攻型打法经历了从中台到近台、从正胶到反胶,从反手正面击球到反面击球的嬗变,每一次嬗变都使直拍进攻型打法获得一次新生。反面横打技术的创新是我国直拍进攻型打法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在反面横打基础上继承传统的直拍正面快推、侧推、推下旋等技术,是直拍进攻型打法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乒乓球的训练和比赛中,直拍打法和横拍打法各有其优点和不足.通过对一种新的打法--"直、横拍握法转换击球打法"的依据、优点和训练方法的分析,将直拍打法和横拍打法的优点加以组合,同时克服其各自的缺陷,从而丰富现有的打法类型,更好地应对新规则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直拍进攻型打法曾经是我国乒坛的主流打法,由于缺乏创新,在近10多年一直不太景气.但是,直拍进攻型打法有其特定的优势,具有很强的抗争能力,只要创新技术、加强实力,就能登上世界乒坛的最高峰;诚然,它自身的确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加上11分赛制和无遮挡发球的实行,必定会给这种打法带来一些影响(正负双方面).因此,在新形势下对直拍进攻型打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剖析和探讨,成为我国乒坛亟待解决的课题.通过对世界优秀男子直拍进攻型打法选手的技战术进行统计与分析,并走访乒乓界权威人士和有关专家,对新规则带来的一些问题和该打法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直拍进攻型打法的技术水平提供科学理论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1985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于9月17日至26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解放军和石油体协的男、女各28个代表队参加了比赛。全国锦标赛是现今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乒乓球竞赛活动。在本届锦标赛中,我们围绕当前国内外普遍关注的打法、成绩、板数、时间和观众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根据所获材料作一初略分析。一、打法问题参加本届锦标赛的运动员共有293人,其中男运动员158人,女运动员135人。根据运动员使用球拍和技战术运用情况,可将其打法大致划分为直拍快攻、横拍快攻、直拍弧圈、横拍快弧、横拍弧快、横拍削攻结合、直拍两面异胶七种。各种打法的人数、比例见表1。从表1可见,直拍快攻和横拍弧圈(包括横拍快弧和横拍弧快)两类打法的人  相似文献   

5.
对第五届城市运动会乒乓球运动员打法类型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第五届城市运动会乒乓球项目284名男女运动员打法类型的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我国备战2008年奥运会后备力量打法类型的现状.研究现状表明本次运动会以横拍进攻类型打法为主流,横板打法明显多于其他类型的打法的局面.打法类型配备比例失调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横板“全方位”倒板进攻型新打法的意义、模式、运用及其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和使用“全方位”倒板进攻型打法的运动员初见成效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乒乓球三段评估法、数理统计法,对2011年鹿特丹世乒赛男子单打决赛张继科的技战术运用特点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张继科在比赛中技战术运用的优势和不足,同时总结横拍弧圈结合快攻型打法的先进特征,为张继科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提高完善横拍弧圈结合快攻型打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11年第51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决赛中张继科与王皓六局比赛各项技术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运动员利用横拍弧圈结合快攻打法在技术上创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根据体育系乒乓球专选班学员专项基础差的情况。我们选用横拍削攻结合型打法进行教学,通过实验证明,此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散打比赛应对策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散打场上的核心部分和近几年的散打王争霸赛入手,进一步结合我国古代军事中的战略技术思想,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分析针对身体高矮型、进攻型、防守型及以拳见长型等不同的战略战术打法,旨在为散打运动员进一步提高比赛成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柔刚”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等辩证原理。乒乓球弧圈打法历经时代的考验,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打法。以横拍弧圈结合快攻打法为范例,阐释弧圈打法在比赛竞技要素和制胜因素方面与《老子》“柔刚”思想存在的共性。对乒乓球弧圈打法元素特征中,“稳”与“凶”、“轻”与“重”、“近”与“远”、“快”与“慢”、“正”与“反”、及“发”与“接”6对对立统一的关系进行辩析。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分段指标评估法,对张继科近年4场国际比赛决赛进行技战术统计与分析。在技战术统计上,将张继科的发球落点和发球抢攻方式相结合、接发球技术运用与接发球抢攻相结合进行统计与分析,归纳技术组合的运用特征,并分析此种现象的原因,探讨横拍进攻型打法的技战术特征。认为比赛中积极主动、抢先上手是主导思想;为了限制对手的高质量接发球及为自己得分创造条件,发球主要集中在正手位和中路偏正手位;发球后抢攻反手技术的使用与正手技术同样需要具有高质量;接发球贯彻积极主动思想,主要采用反手拧拉,辅以摆短技术;接发球后抢攻以反手拧衔接反手拉为主要得分技术组合;相持段攻防转换加快,亦攻亦守是今后相持段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视频观察法及数理统计法,对世界排名长期占据前列的直拍和横拍弧圈结合快攻运动员参加的国际大型比赛视频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直板弧快与横板弧快打法组合技术的一些共性和规律性特点,为乒乓球教学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第50届世乒赛男子团体赛张继科接发球技术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010年第50届世乒赛男子团体赛张继科vs 斯托亚诺夫、vs岸川圣也(半决赛)、vs苏斯(决赛)三场球赛的接发球中各项技术指标的统计分析,进一步揭示张继科接发球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和基本特征,提出了横拍弧圈结合快攻打法运动员在接发球技术上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球拍的演变、改革,打法的创新是乒乓技术提高的基础,是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动力,每种新球拍的诞生和打法的创新都推动着乒乓球技术的提高和运动的发展。因此,研制新型球拍和创新打法对提高我国乒乓球技术和保持我国乒乓球运动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经过研究试制一种“手枪式”握柄的乒乓球拍,并根据乒乓球拍的构造特点,经实践训练,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打法,效果较好。对球拍的构造、特点及利用这种球拍创造的新打法与现有球拍、打法的优缺点做了比较。指出这一研究成果在经过实践完善后一定会对我国乒乓球技术的提高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优秀散打运动员特长技术运用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统计法得出:优秀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全面均衡的发展及特长技术在竞技能力的超前发展.提出:特长技术运用的距离差打法,时间差打法,空间差打法,时机打法,反抑制技术、放射性的发展特长技术的训练;不同技战术打法运动员的训练,从而为提高我国散打竞技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运用录像观察法、三段评估法等对2013、2014年世界杯和2013、2015年世锦赛单打前八名男、女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新材料球前、后的使用率、得分率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对乒乓球运动员使用新材料球后的主观感受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男、女优秀运动员在打法上新材料球与赛璐珞并没有明显差异,仍然以旋转、速度、力量相结合的进攻型打法为主;男、女运动员在使用新材料球后回合球并没有集中于相持段,总体显示出男、女运动员主要得分仍然较多的集中在"前三板";新材料球由于形状、重量以及空气阻力等影响,对来球速度、旋转及弹起高度有一定的影响.研究对未来如何适应新材料球的技战术训练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运用对比实验法 ,对强化横拍两面攻选手侧身攻技术的优越性作了追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强化横拍两面攻选手侧身攻技术能明显提高脚步移动频率、步法移动到位率和侧身攻成功率 ,有助于改变比赛节奏 ,摆脱对手攻中路的威胁 ,增加正手控球范围及技战术变化 ,提高比赛成绩。这种技术是横拍两面攻选手比赛成绩突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09年和2010年世界排名前十的羽毛球男双运动员,30场(75局)比赛的定格录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探讨中外羽毛球男双项目的得分技术。通过研究揭示了,优秀男双比赛不同性质的得失分中,男双制胜主要依赖直接得分;中国运动员直接得分列第五位,处于底层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往往采用更加积极主动的进攻型技术来获取得分,运动员不能轻易将进攻机会让给对手;受传统"攻守打法"的影响,中国运动员,更多依赖"进攻",防守反击较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探讨当今世界高水平足球比赛中后腰技战术的运用和规律,分析双后腰打法的技战术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今后在后腰技战术引用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等方法,主要以南非联合会杯四强球队的后腰队员技战术打法特点为研究对象.结论:1)进攻型后腰技术特点:在中场控球时间明显多于在前、后场,作为球队进攻的策划者其主要责任在于梳理球队中场,明确进攻方向;必须具备准确的传球率、较强的耐力素质;跑动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场,而攻击力强的队伍,其位置偏向于中前场;跑位意识、补射意识以及大范围转移意识至关重要.2)防守型后腰技术特点:有效的抢断、铲球、破坏球、良好的耐力素质是防守型后腰最应具备的要素;应具有突出的补位、协防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