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主要任务。由于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社会性,尤其是其思想性,又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育人”、实施德育,这就是“教书育人”的原则。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2008,(7):128-128
《文学教育》2008年1月发表了郑新的《语文教学中的“点线面体”》一文。文章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从“点”“线”“面”“体”等几个方面着手。“点”——语文知识。语文教学要通过语文知识的落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意识。过分强调“人文性”,脱离了语文知识,那么人文性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3.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的内容,文学背景知识是文学作品阅读鉴赏不可忽视的环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与鉴赏”中提出:“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了解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除阅读的障碍,体会文本蕴涵的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是言语教学”的论点,对我国特定历史时期曾出现的、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政治课”乃至“语言知识课”的批判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这一观点既不符合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和现实,也与国外母语教育共同特征相悖。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技术化、工具化的不良倾向可能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流失,违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遍要求。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列为语文学科的科目目标之一。 语文教学有着自己这一学习领域的特有教育价值,即通过阅读教学,发挥文学学习对学生培养的多方面作用。长期来,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学鉴赏力”等目标重视不够,对文学在情感陶冶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更是没有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文学阅读教学不仅是对语言知识与技巧的了解,不仅仅是对作者及文学人物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文学教育”是一种“文明教育”,与“语文教育”有很多不同“文学教育”的特征是整体性把握,是指向一种“心态”的涵育,是以“情商”为主体的素质的提升,“文学教育”可以理解为“终生化”教育,它既是人的“文明素质”的重要的构成因素,同时也是“精神素质”不断生长的需要和土壤,对“文学教育”特殊性的强调,有助于“语文教育”知识体系的“素质化”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7.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情感教育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入选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这些作品大多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是“情”的喷涌结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无视文章中宣泄奔腾的感情激流,无视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无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即便那些文学色彩较淡的文章,也都有着作者的情感所系之处。缺少了情感,就会使这些文章的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情感教育也是由教学对…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是一门极具思想与情感内涵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是由语文课的本质所决定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情感教学风格.在教学内容上渗透和体现情感教育,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净化。从而达到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功效。因此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曾祥芹住《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中提出了语文教育中“文章主体观”。他说:“文章学不但是语文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语文学的主要分支。从语文知识系统看,文章知识是其中的主体部分;从语文能力系统看,文章写作能力是其中的主导方面;从语文教育系统看,文章读写教学又是其中的主要任务。”他进一步指出:“文章学不但是语文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之一,而且是语文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支柱。”语文教育是一个复杂、巨大的系统,正确认识文章学在其中的地位。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非常重要,此管窥蠡测,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0.
《中国职工教育》2014,(18):190-191
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同样为高校语文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基本教学阶段开始,语文教学便贯穿其中,足以显示其重要性。相较初级语文知识教学来说,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便是对语文教学的深化与改进,学生能够通过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优化语言组织功能。现代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并不存在本质冲突,它们存在一定的对接联系,两者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而在语文教育中,可通过语言表现、情感体验、写作训练、语言实践活动等途径来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提高课程知识的联系。本文则主要以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入手,研究了其四个方面的对接性。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长期存在忽视文学教学的现象,许多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仅仅看成“工具课”,主要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课中的文学教学是加强语文课人文性的主要载体,因此,改进和加强文学教学,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仅强调了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而且强调了语文课程在育人方面的特殊功能,表明了语文课程目标所追求的语文教育目标是语文文化,而不是单纯的语文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的状况,在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中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感受到语文教育的价值,提高表达、交往、沟通的能力,彰显人文内涵。要达到这一要求,语文教育必须借助四个方面的研读:  相似文献   

13.
一、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完成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的需要。2003年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有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塑造个性、实施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等任务。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育中的“真”,指语文智育的范畴。“求真”,就是指在语文教育中要突出语文智育,这是由本学科具有基础性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为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以及智力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课本是根据“课标”编纂的,它选取了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文章,系统地介绍了语文基础知识,是向学生进行系统语文教育的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但受教育体制,教育环境等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丢开“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完全依照课本内容进行教学,把教学课本内容当作教学任务完成。  相似文献   

16.
汉语言文学属于语文教育的一部分,然而在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校在语文教学中均忽视了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注,认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非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无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交流与互通。基于此,从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两方面出发,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对两者对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文学教育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它同时兼顾着语言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但在实际教学中,人们较多关注前者而忽视后者。这种倾向的直接结果,是课堂上出现了许多“买椟还珠”式的教学,造成了文本思想意义的流失;更为主要的是制造了大批有知识而无思想、有技能而无精神的思想矮子和精神侏儒。在重新确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教育的今天,这种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呼声十分强烈,全社会对语文改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其中自然也涉及到对中学文学教育的关注。1999年,教育部对现行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教材也随之作了调整,文学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然而,毋庸讳言,在现阶段,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笼罩着中学语文教育,语文教学中急功近利,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忽视以人文性审美性为基本特征的文学教育的痼疾仍然存在,教学中虽然涉及到一点“文学教育”,但也往往是抽去了灵魂、意蕴和滋味的文学知识、文学技巧和文学理论的传授,而随着学…  相似文献   

19.
杨和平 《文教资料》2014,(29):169-171
新课标的关注点是“语文素养”,着力点在于“全面提高”,在这一背景下,作者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就如何完成语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主要任务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达他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此话明确告诉我们:小学生在作文之前,需要有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储蓄,等到习作综合运用时,才有“习作源”,才能得心应手地写出好作文。小学生的这种“积累”途径主要依靠语文教育,它取之于语文教育多方位的综合内容,无形地要求语文教育教学必须放宽视野,拓展时空,走进语文教育大课堂来完成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