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叶凯 《编辑学刊》2006,(3):26-27
21世纪,对于商业财经类杂志而言,目前的市场状况还停留在群"熊"割据的春秋战国时代.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商业财经类杂志有近800种,在上海发行的就有300多种,处于一线位置的主要是<理财周刊>、<证券市场周刊>、<环球企业家>、<商务周刊>、<商业周刊>、<财富>、<环球财经>等20来种.虽然杂志种类很多,但是却没有一个能够成为公认的老大,或者说,没有形成品牌杂志,而且目标受众基本上还是以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来看待它们.从业绩与品牌资产方面来讲,这些杂志都没有得到读者的品牌认可.即使是国外的著名杂志--比如<福布斯>、<哈佛商业评论>等,在落地中国之后,同样面临着水土不服、消费者不买账的尴尬情况.所以纵观整个市场,中国的白领中坚力量还是缺乏一本必读的商业财经杂志.  相似文献   

2.
<明史>是研究明代历史的权威资料.目前史学界所认可的版本,以四库全书未标点本和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最为通用.由于各种原因,无论是四库全书未标点本还是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都出现了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3.
<启颜录>是中古时期的一部民间笑话集.在<启颜录>现存诸多辑本中,最为珍贵的是敦煌遗书中编号为S.610的唐开元抄本,载笑话四类四十则.宋初<太平记>所辑内容最为丰富,为六十九则.经考察发现,后代的<类说><续百川学海>、宛委山堂本<说郛><广滑稽>等类书、丛书、幽默专集中收录的<启颜录>笑话基本来自<太平广记>本系统.敦煌本和<太平广记>本这两个系统的版本互有异同,为我们考察其作者、成书年代、中古时期笑话集的编纂和流侍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和资料,是中国古代笑话研究的重要文本,对于后代笑话集的编纂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语集解>应该是曹魏正始中期何晏为吏部尚书时主持完成的一部著作.现在可见<论语集解>的最早的本子是敦煌文书中的卷子,宋监本则是传世文献中最古的版本.宋代流行的<论语集解>一般都是注疏合一的本子,主要有岳珂刻<论语集解附音义>十卷、廖莹中世綵堂刻<论语集解义疏>十卷(与皇侃义疏合刊)等.明毛晋汲古阁刻印的何晏等人的<论语集解>,是依据宋廖氏本影钞的.清人乾隆时期传入保存于日本的单疏本和义疏本,对于考察<论语集解>的古貌具有重要价值.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本,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校勘本.  相似文献   

5.
作为浙江省一份后来居上的报纸,<市场导报>一直在向"做最好的财富周报"努力,在深入变革之后,对报纸进行重新定位,并通过发行价格策略、数据库营销和品牌活动策划等方式,迅速获得市场的认可.  相似文献   

6.
2010年<传媒>杂志第6期发表了陈力丹教授的文章<记者暗访原则上不宜采用>,认为暗访是一种欺骗行为,是非法的或者违背道德的,"原则上是不允许的". 笔者一向敬仰陈力丹教授,但对于他在此文中的观点不能苟同.笔者认为,只要记者的暗访活动没有触犯法律,符合公共利益,就应该得到理解和认可.  相似文献   

7.
电视栏目剧是新近在我国省级地方台兴起的一种节目类型,如河南电视台的<中州夜话>,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湖南电视台的<新闻故事会>等,在出现一段时间后,电视栏目剧以其独特的个性魅力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因而被不少电视台当做"拯救"收视率的法宝和电视剧之外的重点自制节目.目前,电视栏目剧这一独特的电视艺术形式已经作为一种电视文化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注意.本文试图对这种节目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和描述,在解读电视栏目剧形态特征的同时,分析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剖析这一新兴的电视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8.
能否被公众认可和接受是决定传媒存亡兴衰的关键,而这又要以获得关注为前提.最主流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向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时事报道,但除此以外,还存在着各种类型传媒的其他自我实现路径.尤其对于那些不以时事报道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媒体而言,积极主动地尝试冲击、重构公众常识不失为一项可行的选择.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国家地理>取得良好市场业绩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续上期) 4 拓展认可标准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早在1925年就制订了<图书馆学院标准>,并于1933年、1951年、1972年多次修订.现行的标准是ALA认可委员会(COA)制订的<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教育计划认可标准>,由ALA理事会1992年1月28日通过,1993年1月开始实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取<四库>本<论衡>,与明嘉靖十四年吴郡苏献可通津草堂本<论衡>时校,发现<四库>本胜于通津草堂本,提出了在<四库>诸本中尤以文渊阁本为最善的观点.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论衡>这部重要典籍在清代没有善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王晶 《传媒》2004,(5):36-37
在<新周刊>2003年度新锐榜的评选中,有一本杂志格外抢眼,它击败了<血酬定律>、<设计私生活>、<我们仨>、<变化>诸多实力选手,当选为年度最佳图书,<新周刊>的评价是:"<万象>是一本杂志,一本不完全与读书有关的读书杂志,一本不偏颇具体文化形态的文化月刊.趣味各异的文字工匠们为之打造出极佳极酽的阅读口感,其书卷气又与当代现实体贴入微.它的被追捧,无异于是对无书可读的当代图书业的一大讽刺."这本杂志在知识分子中间赢得了较好的声誉,锋头颇健,这一现象不由得让人想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2.
李静 《出版参考》2006,(11S):23-23
复旦大学教授樊树志先生的《国史十六讲》在2006年5月上市之后,迅速获得了读者的认可,销量位居各夫书城及网站的排行前列。在《新京报》的学术类排行榜上,几乎连续三个月名列前茅。对于一本以学术专著面目出现的历史读物,对于一本一开始被作为教材推广的通史书,能够获得这样广泛的认可,是编者所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13.
据目前新史料表明,古代"采访"一词,最早出现于<人物志>之中,比学界公认的<搜神记·序>提前了近半个世纪.在近代,"采访"一词与新闻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采访"的称谓逐渐被新闻学界认可,特别是1928年周孝庵著<最新实验新闻学>出版后,"采访"一词始成为新闻学专业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与捻军、客家>一书系由郭豫明教授所著<太平天国与捻军>.及刘佐泉教授所著<太平天国与客家>合编,为太平天国史丛书中的一本,已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颇具独见的著作.  相似文献   

15.
勇气、细心和激情--谈谈期刊人的精神素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书刊林立、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要想让自己的产品成为读者认可的、真正期待阅读的期刊,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所在的<咬文嚼字>是本年轻的刊物,创刊十年来,编辑部上下一心,艰辛跋涉,不断探索,正在朝着办一本"读者自己的刊物"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6.
读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与《孔子家语》相关章题余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阜阳双古堆汉墓木牍章题虽然有些与今本<家语>可以对应,但实际上它们与<说苑>更为接近,而<家语>则存在不少重组、改动痕迹.<家语>由于在材料来源上与<说苑>等书接近,故其中孔子言论往往出于依托,并非尽是实录,今本<家语>确是经孔安国整理才成书,并非王肃向壁虚造.<汉志>二十七卷本系民间所传,与经孔安国整理定型的今本<家语>属不同版本.从出土文献看,早期<家语>在篇章形态上应该与今本<家语>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楚辞类存目有山东栖霞人林仲懿的<离骚中正>一书,是督察院副都御史黄登贤进呈四库馆的.黄登贤与他的父亲黄叔琳都作过山东学政,估计是他们在山东做官时得到该书的.查<四库采进书目>,山东巡抚第二次进呈书目有"<离骚中正>一本、<南华本义>二本",可见当时除黄登贤外山东巡抚也进呈了林仲懿的两部著作.不过其他各省,尤其是献书较多的江、浙两省的进呈书目都没有这部书.估计林仲懿的著作在他的家乡山东以外很少流传,在<四库全书>纂修以后的两百多年间,<离骚中正>、<南华本义>就更鲜为人知了.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出版以前,引用过<离骚中正>的大约只有游国恩先生的<离骚纂义>.  相似文献   

18.
2004年是一个大选之年,在媒体密切关注着鹰派和鸽派政治权威的同时,围绕着国内政治及伊拉克战争的争吵也使出版界诞生了一本又一本的新书.过去,资深的政治家著书所产生的影响不亚于一部新的<哈利·波特>的诞生,然而正如许多总统的回忆录一样,对于比尔·克林顿的<我的生活>(诺夫出版社,Knopf),人们更多的仅是购买而不是阅读.如果说人们在2004年读过一本有关政治的书,那毫无疑问这本书应该是<美国:公民的民主消极行为指南>(华纳书业,Warner).人们普遍认为,这本由几个极具幽默感的作者合著的图书,是2004年的"年度好书".但从销售业绩上看,尽管<美国:公民的民主消极行为指南>长期占据非小说排行榜的榜首,但若与华理克的<标竿人生>(The Purpose-Driven Life)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后者两年之内销售了2000万册.  相似文献   

19.
早些年我出过两本书,一本<两副面孔>,一本<拎出新闻眼>,凡读过这两本书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我与梁衡先生有过一段交往.<两副面孔>的序是由梁衡先生作的,许多刊物都登了,有些影响.<拎出新闻眼>里有我撰写的长篇文章<梁衡:愚溪桥畔与柳子对话>,该文被收进好几本集子,读者也爱看.梁衡是著名的大记者、大作家,能得到他的鼓励,确实颇感荣幸.  相似文献   

20.
<(古逸丛书>本<尔雅)之底本辨析>一文中,所得出的大字本<尔雅>是一个经多次作伪之本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本文通过详细考辨和论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