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方小吃是地方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传承与发展本地的民族饮食文化,对桂林小吃的生存现状进行了分析,建议从规范制作流程与营销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传承与发展桂林传统小吃以及相关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2.
西安小吃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小吃的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首先详述了小吃翻译特点,然后探讨了五种常用的小吃翻译方法,并定量统计了西安小吃名称翻译方法的接受度。本文的研究不仅对于改善西安小吃的翻译颇具实用价值,而且对其他地区小吃的翻译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西方交流越来越密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也越来越明显。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通过从饮文化与食文化两大角度,对比中西饮食文化中的热饮与冷饮文化、酒桌与酒吧文化、茶文化与下午茶文化、夜市小吃与节庆集市小吃、混沌文化与有序文化影响下中外用餐、选材、厨具选用等诸多的异同点,得出中国饮食文化“走出去”要靠容纳并包、积极推广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4.
水街作为南宁市区最古老的街道,承载着南宁饮食文化的历史。水街小吃品种齐全、种类繁多,口味具全,体现食物口感的多样化。水街小吃的传承具有局限性,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有必要确保水街小吃原产地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通过"大水街"小吃,体现大南宁饮食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5.
王丽君  朱惠娟  陈梅兰 《海外英语》2012,(2):160-161,163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探究中国传统美食的英文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做好传统美食的英文翻译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而传统的菜名翻译方法大多着眼于宏观,缺乏对其文化的传承,笔者通过学习、总结菜名的翻译方法,将其运用于小吃的翻译,归纳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小吃作为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生活风貌和地方特色文化.小吃名称的英译对于促进文化的对外宣传与交流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贵州小吃名称的文本类型、命名特点及翻译原则,并且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贵州小吃名称的英译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兴趣——找准兴奋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师生在网络教室里坐定。1.讲《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用美食引诱洪七公教郭靖武艺的故事。2.谈到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小吃浩如烟海。3.提议去美食荟萃的小吃城逛逛。  相似文献   

8.
一、谈话激兴趣——找准兴奋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师生在网络教室里坐定。 1.讲《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用美食引诱洪七公教郭靖武艺的故事。 2.谈到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小吃浩如烟海。 3.提议去美食荟萃的小吃城逛逛。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昭通市以"粑粑"命名的小吃数不胜数,这些粑粑小吃所使用的食材种类繁多。在翻译这些极具当地文化特色的小吃时,首先要注重传达基本的信息,其次应尽量传播小吃所蕴含的地方特色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0.
食为天     
上海也有饮食文化?不是我夸海口,上海的吃当得起“海纳百川”四个字。这是因为,上海的本帮菜虽然没有“川菜”、“杭菜”名声那么响,但它的饮食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紧密联系——地处长江三角洲,既是中国的航运枢纽之一,又是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上海的饮食文化吸纳了各地风味而独树一帜。就拿“小吃”来说,因为兼容并包,种类还真不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译论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并深深地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中国现代译学应以传统译论为基础,立足本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建立起适合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翻译学而言,美学模式可以说是翻译学的重要模式之一,原因是美学模式能最充分地反映汉语的本质特点和中华文化的本质特点。中国的翻译美学源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美学,从原始社会至各个朝代推陈出新,其踪迹遍布《周易》、《老子》、《庄子》等经典。严复、傅雷、钱钟书的翻译学理论也无一不是在借鉴传统哲学美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3.
从《红楼梦》及其两英译本及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中搜集了相关语料并进行分析。该研究从顺应论的角度对比了《红楼梦》杨译和霍译两个英文版本的中医原理翻译方法,并对中医原理的翻译做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只有在源语和译入语之间找到一个动态平衡点,才能实现中医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4.
重点从林纾的翻译意念、翻译理论、翻译功绩、翻译评价等方面探讨林纾的翻译,认为林纾的翻译是依据翻译目的、译者修养和译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尽管译作中对原作作了大量删改,但符合当时浸染于古典文学中的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促进了外国文学顺利地融入中国文学的传统形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经验,依然不失为优秀译作。  相似文献   

15.
探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特性及中西文化审美差异,论证了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译介审美关注的必要性,提出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译介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不断涌入我国,广泛地为我国译学界译介、移植和引用。广大国内翻译研究者借鉴国外翻译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提出或创建自己的翻译主张,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翻译学建设的根本问题。其核心就是中国的传统译论如何与西学翻译理论在融合中不断创新以贡献于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7.
蒙元硬译体是将蒙汉两种语言及语法夹杂到一起的特殊翻译体例,学术界通称为“元代白话”,或是“直译体”。但这些通称其实并不妥当,因为:该文体里的汉语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话,也不是元代白话语言的变体;该文体出现于元朝前,所以称为“元代白话”在时间上并不十分妥当;而且“硬译”与“直译”是不同的翻译方法,称为“直译体”是把“直译”与“硬译”混同了。笔者从以上三方面分析了该种文体的不同称谓及其不当之处,认为将该文体称之为“蒙元硬译体”更加确切。  相似文献   

18.
王雪  刘源甫 《海外英语》2012,(7):163-165
英文小说Momentin Peking中服饰描写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风格。基于Vershueren顺应理论,通过对比分析两译本女性服饰翻译,认为服饰翻译应该顺应汉文化习惯性认知方式和接受心理、顺应汉语言习惯性表达结构,遵循顺应论的原则并形成有效的翻译顺应技巧。  相似文献   

19.
民间文化语汇的翻译直接影响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根据语言模因传播论以及翻译目的论,民间文化语汇的翻译可以采用异化为主,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同时兼顾符际翻译方法,大胆使用中国英语,借助网络优势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20.
概念隐喻无处不在,中医术语里有着大量的概念隐喻.中国传统文化使得中医概念隐喻的翻译变得较为艰难.关联理论的意图观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将“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方法运用到中医概念隐喻的翻译中去,达到最佳关联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